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281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4: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送风装置,其具有:第1风扇部;第2风扇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风扇部的轴向下方;以及筒状的壳体部,其收纳所述第1风扇部和所述第2风扇部。所述壳体部具有:上筒部,其收纳有所述第1风扇部;下筒部,其收纳有所述第2风扇部;第1风扇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上筒部的轴向下端部,对所述第1风扇部进行支承;以及第2风扇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下筒部的轴向上端部,对所述第2风扇部进行支承。所述壳体部能够分割为第1部件和第2部件,该第1部件包含所述第1上筒分割体、所述第1下筒分割体以及所述第1风扇支承部,该第2部件包含所述第2上筒分割体、所述第2下筒分割体以及所述第2风扇支承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日本特许第3959359号公报中公开了将2个(多个)单体轴流送风机沿轴向连结而成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风量较多,静压较高,因此在供空气流动的空间较小的电气设备中,能够提高冷却效率。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59359号公报但是,日本特许第3959359号公报所记载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采用单体轴流送风机分别独自具有外壳,将外壳彼此连结的结构,因此在连结外壳时,需要使外壳彼此靠近而接触的动作和使一方的外壳相对于另一方的外壳旋转的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组装作业简单并且能够以较少的工时进行组装的送风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例示的送风装置具有:第1风扇部,其产生在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流动的气流,该中心轴线上下延伸;第2风扇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风扇部的轴向下方,与所述第1风扇部同轴配置;以及筒状的壳体部,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并且收纳所述第1风扇部和所述第2风扇部。所述壳体部具有:上筒部,其收纳有所述第1风扇部;下筒部,其收纳有所述第2风扇部;第1风扇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上筒部的轴向下端部,对所述第1风扇部进行支承;以及第2风扇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下筒部的轴向上端部,对所述第2风扇部进行支承。所述上筒部能够沿周向分割为第1上筒分割体和第2上筒分割体,所述下筒部能够沿周向分割为第1下筒分割体和第2下筒分割体,所述壳体部能够分割为如下部件:第1部件,其包含所述第1上筒分割体、所述第1下筒分割体以及所述第1风扇支承部;以及第2部件,其包含所述第2上筒分割体、所述第2下筒分割体以及所述第2风扇支承部。根据例示的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能够使组装作业简单并且能够以较少的工时进行组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用包含中心轴线的面切断送风装置而得的纵剖视图。图3是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送风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送风装置的仰视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分解后的壳体部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分解后的壳体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立体图。标号说明100:送风装置;100a:送风装置;100b:送风装置;10:第1风扇部;11:第1马达部;110:第1轴承;111:第1定子部;112:第1转子部;113:第1电路板;1131:第1导线;114:第1定子铁芯;115:第1绝缘件;116:第1线圈;117:第1轴;118:第1转子轭;1181:转子盖部;1182:轴固定部;1183:转子筒部;119:第1转子磁铁;12:第1叶轮;121:叶片;122:杯;20:第2风扇部;21:第2马达部;210:第2轴承;211:第2定子部;212:第2转子部;213:第2电路板;2131:第2导线;214:第2定子铁芯;215:第2绝缘件;216:第2线圈;217:第2轴;218:第2转子轭;2181:转子盖部;2182:轴固定部;2183:转子筒部;219:第2转子磁铁;22:第2叶轮;221:叶片;222:杯;30:壳体部;30a:第1部件;30b:第2部件;301:壳体部;301a:第1部件;301b:第2部件;302:壳体部;302a:第1部件;302b:第2部件;303:壳体部;303a:第1部件;303b:第2部件;31:上筒部;311:第1上筒分割体;312:第2上筒分割体;313:第1导线引出部;32:下筒部;321:第1下筒分割体;322:第2下筒分割体;323:第2导线引出部;33:第1风扇支承部;331:第1支承框部;332:第1基座部;333:第1肋;334:第1轴承保持部;335:第1凸部;34:第2风扇支承部;341:第2支承框部;342:第2基座部;343:第2肋;344:第2轴承保持部;345:第2凸部;35:上凸缘;351:第1上凸缘部;352:第2上凸缘部;353:第1上安装孔;353k:第1上安装孔;353m:第1上安装孔;354:第2上安装孔;36:下凸缘;361:第1下凸缘部;362:第2下凸缘部;363:第1下安装孔;364:第2下安装孔;364k:第1下安装孔;364m:第2下安装孔;37:中央凸缘;371:第1中央凸缘;372:第2中央凸缘;373:第1中央安装孔;373m:第1中央安装孔;374:第2中央安装孔;374m:第2中央安装孔;38:第1收纳部;381:第1贯通部;39:第2收纳部;391:第2贯通部;Bn11:第1分割部;Bn12:第2分割部;Bn21:第3分割部;Bn22:第4分割部;J1:中心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00中,将与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作为“轴向”,将与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J1垂直的方向作为“径向”,将沿着以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作为“周向”。另外,在送风装置100中,以轴向作为上下方向,以图1所示的状态为基准来定义上侧和下侧。另外,上下方向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送风装置100的使用状态的位置关系和方向。<1.送风装置100>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100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用包含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J1的面进行切断而得的纵剖视图。图3是送风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送风装置100的俯视图。图5是送风装置100的仰视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分解后的壳体部3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分解后的壳体部30的分解立体图。送风装置100从设置于轴向上侧的端部的开口(吸气口)吸入空气。然后,吸入的空气在送风装置100的内部被加速(压缩),从设置于轴向下侧的端部的开口(排出口)排出。如图1至图5所示,送风装置100具有第1风扇部10、第2风扇部20以及壳体部30。第1风扇部10和第2风扇部20上下排列地配置。第1风扇部10配置于第2风扇部20的上方。第1风扇部10和第2风扇部20配置于壳体部30的内部。第1风扇部10配置于第2风扇部20的吸气侧。在送风装置100中,第1风扇部10与第2风扇部20沿中心轴线J1串联连接。第1风扇部10和第2风扇部20的中心均与中心轴线J1一致。第1风扇部10对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速(加压)并使其流入第2风扇部20。另外,第2风扇部20对从第1风扇部10流入的空气进行加速(加压)并从排出口吹出。另外,第1风扇部10和第2风扇部20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根据后述的第1叶轮12和第2叶轮22的形状来增加风量(加速)或增加压力(加压)。第1风扇部10和第2风扇部20的主要目的可以是均使风量增加或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n第1风扇部,其产生在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流动的气流,该中心轴线上下延伸;/n第2风扇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风扇部的轴向下方,与所述第1风扇部同轴配置;以及/n筒状的壳体部,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并且收纳所述第1风扇部和所述第2风扇部,/n所述壳体部具有:/n上筒部,其收纳有所述第1风扇部;/n下筒部,其收纳有所述第2风扇部;/n第1风扇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上筒部的轴向下端部,对所述第1风扇部进行支承;以及/n第2风扇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下筒部的轴向上端部,对所述第2风扇部进行支承,/n所述上筒部能够沿周向分割为第1上筒分割体和第2上筒分割体,所述下筒部能够沿周向分割为第1下筒分割体和第2下筒分割体,/n所述壳体部能够分割为如下部件:/n第1部件,其包含所述第1上筒分割体、所述第1下筒分割体以及所述第1风扇支承部;以及/n第2部件,其包含所述第2上筒分割体、所述第2下筒分割体以及所述第2风扇支承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31 JP 2019-103113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第1风扇部,其产生在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流动的气流,该中心轴线上下延伸;
第2风扇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风扇部的轴向下方,与所述第1风扇部同轴配置;以及
筒状的壳体部,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并且收纳所述第1风扇部和所述第2风扇部,
所述壳体部具有:
上筒部,其收纳有所述第1风扇部;
下筒部,其收纳有所述第2风扇部;
第1风扇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上筒部的轴向下端部,对所述第1风扇部进行支承;以及
第2风扇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下筒部的轴向上端部,对所述第2风扇部进行支承,
所述上筒部能够沿周向分割为第1上筒分割体和第2上筒分割体,所述下筒部能够沿周向分割为第1下筒分割体和第2下筒分割体,
所述壳体部能够分割为如下部件:
第1部件,其包含所述第1上筒分割体、所述第1下筒分割体以及所述第1风扇支承部;以及
第2部件,其包含所述第2上筒分割体、所述第2下筒分割体以及所述第2风扇支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1风扇支承部具有:
第1基座部,其安装有所述第1风扇部;
第1支承框部,其呈将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体沿周向切断后的拱形状,将所述第1上筒分割体的轴向下端部的周向两端连结;以及
第1肋,其将所述第1基座部与所述第1支承框部在径向上连结,
所述第2风扇支承部具有:
第2基座部,其安装有所述第2风扇部;
第2支承框部,其呈将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体沿周向切断后的拱形状,将所述第2下筒分割体的轴向上端部的周向两端连结;以及
第2肋,其将所述第2基座部与所述第2支承框部在径向上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1部件具有第1收纳部,该第1收纳部在所述第1下筒分割体的径向内表面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凹陷,收纳所述第2支承框部的一部分,
所述第2部件具有第2收纳部,该第2收纳部在所述第2上筒分割体的径向内表面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凹陷,收纳所述第1支承框部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1收纳部具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部,
所述第2支承框部的径向外表面具有能够插入于所述贯通部的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2收纳部具有沿径向贯通的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德野雄太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