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吸五螺杆泵,泵体内装有一根主动螺杆以及与主动螺杆啮合的四根从动螺杆,从动螺杆与泵体之间采用螺杆衬套代替轴承连接,用于减少轴承的振动;主动螺杆与从动螺杆之间连接有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通过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将从动螺杆所受的轴向力传递给主动螺杆;主动螺杆下端通过辅助轴承装置与泵体下盖连接;泵体两侧设有吸入口或排出口,形成双吸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双吸结构,可有效的减少五螺杆泵从动螺杆产生的轴向力,保证了从动螺杆的受力均匀;取消了从动螺杆两端的轴承,增加了进出口腔的面积,减少了进出口腔的排挤,可有效提高振动水平,减少了由于出口排挤造成的出口液流不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吸五螺杆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吸五螺杆泵,具体是一种用于滑油或其它介质输送的双吸五螺杆泵。
技术介绍
五螺杆泵作为滑油等介质输送设备,有整体结构紧凑,尺寸和重量较小的优点,常作为船舶动力系统滑油输送,其常用的结构为水平进水平出,有五根转子(一根主动螺杆、四根从动螺杆),每根转子上、下都布置了轴承,来固定每根螺杆转子可靠运行。当用驱动设备驱动主动螺杆旋转时,带动从动螺杆旋转,完成对润滑油的输送。常规五螺杆泵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进口腔和出口腔的压力差以及转子自重,产生了从出口指向进口的轴向力,最终该轴向力由布置在螺杆最下端的推力轴承来承受。现在可做到的该种结构的滑油泵流量为300t/h左右,随着现在船舶动力系统的容量越来越大,所需滑油泵的流量也越来越大,流量继续增加,压力继续提高时,该种结构的弊端将更加明显。目前五螺杆泵大多采用立式结构,水平吸入、水平压出。五根螺杆上下各布置了一个径向轴承,四个从动螺杆产生的轴向力通过布置在主从杆上的轴向力传递结构传递至主杆,最终通过布置在主杆底部的推力轴承来承受,没有对包含主从杆轴承,以及吸入结构进行优化或进一步深化。以下是相关检索专利:1、专利号201120174789.4螺旋密封型五螺杆泵,其特点是需按罗密封型五螺杆泵,其特征是:包括螺旋挡油器,泵体上装连有泵吸入口、泵排出口、从杆轴套、主杆轴套、从动螺杆、主动螺杆和螺旋挡油器,螺旋挡油器是一个外表面带单头、双头螺旋槽的钢制套筒,螺旋槽的轴截面为锯齿形、螺旋方向与主动螺杆的旋转方向相反、并套在主动螺杆的一端、与螺旋挡油器外圆配合的孔为光滑表面2、专利号201620980174.3一种简化主动螺杆轴承结构的五螺杆泵,一种简化主动螺杆轴承结构的五螺杆泵,由主动螺杆、从动螺杆、上盖组件、泵体总成、下盖组件和轴承机构组成。轴承机构主要由轴承和轴承座组成。轴承选型时从单向推力球轴承、圆柱滚子推力轴承或球面滚子推力轴承三种类型中选择其一。本技术的五螺杆泵采用滚动轴承机构来实现轴向力平衡3、专利号200910022355.X一种输送油液的容积式五螺杆泵,一种输送油液的容积式五螺杆泵,包括置于机壳中间的一根带有螺旋形齿槽的阴螺杆和四根带有螺旋形齿的阳螺杆,四根阳螺杆作为从动螺杆置于阴螺杆的四周,阳螺杆上的齿依次与阴螺杆的齿槽啮合,使阳螺杆齿间的半环形空间沿轴向移动,形成流体的输送容积,其特征在于,五根螺杆的同一端各设有一个齿轮,其中阴螺杆上的齿轮为主动齿轮,阳螺杆上的齿轮为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四只从动齿轮同时啮合,将阴螺杆扭矩动力传递到各个阳螺杆上,阳螺杆上的齿与阴螺杆的齿槽啮合过程中,不传递动力。现有公开的专利基本采用单吸结构,普通单吸五螺杆泵结构具有以下问题:每根螺杆布置了上下两个轴承,增加了振动输出和传递源;均采用了单吸的结构;随着泵容量越来愈大轴向力也随之增加,对推力轴承的要求越来越高;外形尺寸和重量较大。随着各行业对泵组运行效率及振动噪声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泵设计时,在考虑基本性能、效率的基础上,加强对泵组的振动特性的考虑,船用泵组在要求性能、效率等特性的同时对泵低噪声、紧凑型、可维修性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苛刻的要求,将采用新型式的双吸五螺杆泵结构,该种结构不但可适应日益扩容的大流量输送,同时可以在低噪声、可维修性、紧凑型等方便得到优化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一般五螺杆泵轴向力较大,且扩容后结构外形较大、转子尺寸大加工困难等缺点,进一步优化五螺杆泵的振动噪声水平,提供一种新型的双吸五螺杆泵结构,从而提高五螺杆泵安装、维修性,并将传递从动螺杆的轴向力的结构与从杆主杆分开,作为单独的零件,有效提高该零件的可维修性,取消从动螺杆上下轴承,使得结构更加简单,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五螺杆泵振动噪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吸五螺杆泵,包括泵体、主动螺杆、从动螺杆,所述泵体内装有一根主动螺杆以及与主动螺杆啮合连接的四根从动螺杆,所述从动螺杆与泵体之间采用螺杆衬套代替轴承连接,用于减少轴承的振动;所述主动螺杆与从动螺杆之间连接有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通过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将从动螺杆所受的轴向力传递给主动螺杆;所述主动螺杆下端通过辅助轴承装置与泵体下盖连接;所述泵体两侧设有吸入口或排出口,形成双吸结构,能有效的减少五螺杆泵从动螺杆产生的轴向力,保证从动螺杆的受力均匀。进一步,所述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布置在主杆螺杆和从动螺杆下部或上部或中间位置。进一步,所述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布置在中间位置时,所述主杆传递套和主动螺杆为一体结构;所述从杆传递套和从动螺杆为一体结构。进一步,所述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包括从杆传递套、轴头螺母、主杆传递套,所述主杆传递套固定连接在主动螺杆上,从杆传递套固定连接在从动螺杆,所述主杆传递套与从杆传递套之间通过凹凸结构配合连接。进一步,所述辅助轴承装置包括泵体下盖、紧固件、轴承压盖、锁紧螺母、轴承,所述主动螺杆下端通过轴承与泵体配合连接,并用锁紧螺母将轴承的内圈轴向固定,轴承的外圈与安装在泵体下盖上的轴承压盖轴向止动连接。进一步,所述主动螺杆的上端与泵体上端的泵体上盖之间设有密封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了双吸结构,可有效的减少五螺杆泵从动螺杆产生的轴向力,保证了从动螺杆的受力均匀。2、取消了从动螺杆两端的轴承,增加了进出口腔的面积,减少了进出口腔的排挤,可有效提高振动水平,减少了由于出口排挤造成的出口液流不均匀。3、将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由固定形式创新性的改为了可拆卸结构,有效的增加了该装置的维修性。附图说明图1是常规五螺杆泵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双吸五螺杆泵结构示意图;图3是从杆轴向力传递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布置示意图;其中:(a)布置下部,(b)布置在上部,(c)布置在中间;图5是辅助轴承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是螺杆衬套结构主剖视图;图7是图6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2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双吸五螺杆泵,包括密封件1、泵体2、主动螺杆3、从动螺杆4、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5、辅助轴承装置6、螺杆衬套7。泵体2内装有一根主动螺杆3以及与主动螺杆3啮合连接的四根从动螺杆4,主动螺杆3的上端与泵体2上端的泵体上盖之间设有密封件1,主动螺杆3的上端与泵体2之间通过衬套连接,下端通过辅助轴承装置6与泵体下盖连接。从动螺杆4上、下部通过螺杆衬套7与泵体2连接。主动螺杆3与从动螺杆4之间还连接有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5。泵体2左、右两侧设有吸入口或排出口,中间前、后侧设有吸入口或排出口。如图2所示,泵结构为双向吸式结构,可采用两侧吸入,中间排出结构,也可采用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吸五螺杆泵,包括泵体、主动螺杆、从动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装有一根主动螺杆以及与主动螺杆啮合的四根从动螺杆,所述从动螺杆与泵体之间采用螺杆衬套代替轴承连接,用于减少轴承的振动;所述主动螺杆与从动螺杆之间连接有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通过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将从动螺杆所受的轴向力传递给主动螺杆;所述主动螺杆下端通过辅助轴承装置与泵体下盖连接;所述泵体两侧设有吸入口或排出口,形成双吸结构,能有效的减少五螺杆泵从动螺杆产生的轴向力,保证从动螺杆的受力均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吸五螺杆泵,包括泵体、主动螺杆、从动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装有一根主动螺杆以及与主动螺杆啮合的四根从动螺杆,所述从动螺杆与泵体之间采用螺杆衬套代替轴承连接,用于减少轴承的振动;所述主动螺杆与从动螺杆之间连接有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通过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将从动螺杆所受的轴向力传递给主动螺杆;所述主动螺杆下端通过辅助轴承装置与泵体下盖连接;所述泵体两侧设有吸入口或排出口,形成双吸结构,能有效的减少五螺杆泵从动螺杆产生的轴向力,保证从动螺杆的受力均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吸五螺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布置在主杆螺杆和从动螺杆下部或上部或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吸五螺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螺杆轴向力传递装置布置在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殿璞,吕伟领,李兵,魏丹丹,聂书彬,张维勇,刘瑞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