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2738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包括墙板本体,所述墙板本体上设置预留洞口,所述预留洞口的内壁处设置洞口加固筋结构,所述预留洞口内能拆卸地设置中空的钢箱,所述钢箱的侧壁能与预留洞口的内壁重合设置,所述钢箱用以增加预留洞口处的刚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施工难、成本高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的预留洞口内使用钢箱增加刚度,施工方便可行,加快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可靠,大大节省工期和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连续墙板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软土地基区域的冶金工程旋流池设计中,经常用到地下连续墙的基坑支护方式,由于工艺的需要,常在局部地下连续墙板上预留宽度达3~4m,高度达4~5m的大洞口以满足工艺冲渣沟的通过。传统的洞口施工方法有两种:1.正常绑扎地下连续墙板钢筋,并在所需洞口位置四周增设洞口加固筋,然后按常规施工地下连续墙板,最后施工冲渣沟处内衬墙时剔凿洞口轮廓内多余的混凝土和钢筋;2.绑扎除洞口以外的地下连续墙板钢筋,在所需洞口四周增设洞口加固筋,在洞口范围内填装轻体发泡板,然后按常规施工地下连续墙板,最后施工冲渣沟处内衬墙时将洞口轮廓内的轻体发泡板剔凿。对于第一种施工方法,缺点在于剔凿强度通常超过C35的地下连续墙混凝土非常困难,增加施工工期和成本。对于第二种施工方法,缺点在于洞口范围内刚度不足,对于幅宽仅4~6m的地下连续墙板,施工时容易变形,倘若加配架立钢筋的话又造成切割钢筋的浪费。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地下连续墙板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施工难、成本高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的预留洞口内使用钢箱增加刚度,施工方便可行,加快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可靠,大大节省工期和工程造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包括墙板本体,所述墙板本体上设置预留洞口,所述预留洞口的内壁处设置洞口加固筋结构,所述预留洞口内能拆卸地设置中空的钢箱,所述钢箱的侧壁能与预留洞口的内壁重合设置,所述钢箱用以增加预留洞口处的刚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预留洞口的竖直截面呈矩形设置,所述钢箱为矩形壳体,所述钢箱包括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与预留洞口的顶壁和底壁重合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并分别与预留洞口的两个竖直侧壁重合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并封堵预留洞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外侧均贴设填缝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由20mm钢板构成,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由10mm钢板构成,所述填缝板由70mm木板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之间连接设置多个钢箱加固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钢箱加固筋由角钢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预留洞口的顶壁、底壁和两个竖直的侧壁处均插设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用以连接钢箱的顶板、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洞口加固筋结构包括第一洞口加固筋和第二洞口加固筋,预留洞口的两个顶角和两个底角处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洞口加固筋,所述第一洞口加固筋与预留洞口的竖直的侧壁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预留洞口的顶壁、底壁和两个竖直的侧壁处均设置所述第二洞口加固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角为4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预留洞口的两个顶角和两个底角处分别倾斜设置6根所述第一洞口加固筋,预留洞口的顶壁、底壁和两个竖直的侧壁处分别呈C型围设18根所述第二洞口加固筋。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预留洞口范围内的空腔通过钢箱保证具有足够刚度,使之在地下连续墙浇筑时不至于墙板变形;本专利技术使用钢箱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用以增加预留洞口刚度的混凝土结构,避免了耗费大量时间剔凿高强度的地下连续墙混凝土,使得施工方便可行,加快施工进度,大大节省工期和工程造价;钢箱具备足够的刚度,克服了以前填装轻体发泡板刚度太弱、在地下连续墙浇筑时墙板容易变形的问题,使得施工质量可靠。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图1中Ⅰ处放大图。图3:为图2中A-A处剖视图。图4:为地下连续墙板结构的局部展开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的预留洞口处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B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钢箱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C-C处剖视图。图中:100、地下连续墙板结构;1、预留洞口;11、止水钢板;2、洞口加固筋结构;21、第一洞口加固筋;22、第二洞口加固筋;3、钢箱;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33、第三侧板;34、第四侧板;35、顶板;36、底板;37、填缝板;38、钢箱加固筋;91、墙板本体;92、地连墙内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此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连续墙板结构100,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包括墙板本体91,墙板本体91内预设地连墙内钢筋92,地连墙内钢筋92采用常规地下连续墙配筋;如图5所示,墙板本体91上设置预留洞口1,预留洞口1的内壁处设置洞口加固筋结构2,预留洞口1内能拆卸地设置中空的钢箱3,钢箱3的侧壁能与预留洞口1的内壁重合设置,钢箱3用以增加预留洞口1处的刚度。钢箱3在浇筑施工前与地连墙内钢筋92连接,满足预留洞口1处的刚度需求,在施工浇筑至预留洞口1边的内衬墙时,割除拆掉钢箱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预留洞口范围内的空腔通过钢箱保证具有足够刚度,使之在地下连续墙浇筑时不至于墙板变形;本专利技术使用钢箱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用以增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板本体,所述墙板本体上设置预留洞口,所述预留洞口的内壁处设置洞口加固筋结构,所述预留洞口内能拆卸地设置中空的钢箱,所述钢箱的侧壁能与预留洞口的内壁重合设置,所述钢箱用以增加预留洞口处的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板本体,所述墙板本体上设置预留洞口,所述预留洞口的内壁处设置洞口加固筋结构,所述预留洞口内能拆卸地设置中空的钢箱,所述钢箱的侧壁能与预留洞口的内壁重合设置,所述钢箱用以增加预留洞口处的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洞口的竖直截面呈矩形设置,所述钢箱为矩形壳体,所述钢箱包括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与预留洞口的顶壁和底壁重合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并分别与预留洞口的两个竖直侧壁重合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并封堵预留洞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的外侧均贴设填缝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由20mm钢板构成,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由10mm钢板构成,所述填缝板由70mm木板构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连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成穆海艳张春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