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风偏瘫后屈肌痉挛牵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2205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康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中风偏瘫后屈肌痉挛牵伸装置,包括小臂组件,小臂组件包括小臂连管、第一球关节和小臂护具,小臂连管与小臂护具通过第一球关节连接:大臂组件,大臂组件包括大臂连管、第二球关节和大臂护具,大臂连管与大臂护具通过第二球关节连接:小臂连管与大臂连管通过转轴铰接;小臂连管和大臂连管内分别设置有弹性件;小臂连管和大臂连管上共同铰接有用于大臂和小臂牵伸的控制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牵伸装置灵活性高且对身体的保护性好,不仅实现了屈肌牵引的技术目的,而且克服了机械刚性结构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风偏瘫后屈肌痉挛牵伸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康复设备
,具体来说是一种中风偏瘫后屈肌痉挛牵伸装置。
技术介绍
脑卒中在我国为第二大发病率疾病,是中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因运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不能重新回归社会。而在这些运动障碍中最为严重的为卒中后痉挛,即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造成的肢体痉挛,典型的痉挛模式主要为上肢的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具体表现为头部旋转侧屈向健侧;上肢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后(可有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偏向尺侧,手指屈曲内收:躯干患侧骨盆旋后上提,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足跖屈、内翻,足趾屈曲内收。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卒中后痉挛发病率可高达46%,痉挛患者的经济支出是非痉挛患者的4倍,这样患者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也严重影响家人的正常工作及生活。脑卒中(中风)患者在痉挛期出现上肢屈肌痉挛,与人体大脑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中风后大脑出现损伤,对下运动神经元抑制下降,出现强势肌群,引起患者肢体不协调,出现最原始肌肉状态。上肢屈肌痉挛跟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风偏瘫后屈肌痉挛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小臂组件:包括小臂连管(1)、第一球关节(2)和小臂护具(3),所述小臂连管(1)与所述小臂护具(3)通过所述第一球关节(2)连接:/n大臂组件:包括大臂连管(4)、第二球关节(5)和大臂护具(6),所述大臂连管(4)与所述大臂护具(6)通过所述第二球关节(5)连接:/n所述小臂连管(1)与所述大臂连管(4)转动连接;/n所述小臂连管(1)和所述大臂连管(4)上共同铰接有用于对人体大臂和小臂牵伸的控制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风偏瘫后屈肌痉挛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小臂组件:包括小臂连管(1)、第一球关节(2)和小臂护具(3),所述小臂连管(1)与所述小臂护具(3)通过所述第一球关节(2)连接:
大臂组件:包括大臂连管(4)、第二球关节(5)和大臂护具(6),所述大臂连管(4)与所述大臂护具(6)通过所述第二球关节(5)连接:
所述小臂连管(1)与所述大臂连管(4)转动连接;
所述小臂连管(1)和所述大臂连管(4)上共同铰接有用于对人体大臂和小臂牵伸的控制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风偏瘫后屈肌痉挛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臂连管(4)包括:
第一外管(8),所述第一外管(8)的一端为封闭端;
第一内管(9),所述第一内管(9)与所述第一外管(8)结构相同,靠近所述第一内管(9)封闭端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球关节(2)连接,另一端套装滑动于所述第一外管(8)内;
第一弹簧(10),设置于所述大臂连管(4)内,所述第一弹簧(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管(9)及所述第一外管(8)的封闭端连接;
所述小臂连管(1)包括第二外管(11)和第二内管(12),所述第二外管(11)的封闭端和所述第二内管(12)的封闭端共同通过位于所述小臂连管(1)内的第二弹簧连接;
所述小臂连管(1)与所述大臂连管(4)通过转轴(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外管(8)的封闭端及所述第二外管(11)的封闭端共同与所述转轴(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风偏瘫后屈肌痉挛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一端开口的保护箱(14);
控制件,设置于所述保护箱(14)内,所述控制件包括:
对称设置的扇轮(15),两个所述扇轮(15)的齿牙相互啮合;
两个控制杆(16),每个所述扇轮(15)上分别连接有所述控制杆(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青冯晓东刘承梅李婧雯任彬彬吴明莉梅紧紧王艺莹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