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竹筒饭多次循环利用的自动清洗装置及清洗方法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06月25日,申请号为CN201810663919.7的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基于离心力的竹筒饭多次循环利用的自动清洗装置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烹饪
,具体为一种竹筒饭多次循环利用的自动清洗装置及清洗方法。
技术介绍
竹筒饭的煮法颇具有野炊特点,即砍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山兰米和水,放在火堆中烤熟,当竹筒表层烧焦时,饭就熟了。劈开竹筒,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饭”。如果把猪瘦肉混以香糯米和适量盐巴放进竹筒烤成香糯饭,异香扑鼻,是招待贵宾的珍贵美食品。目前一种竹筒饭的做饭是将一节竹子进行切出一个开口后,将米导入竹筒内进行蒸煮,此种竹筒饭的做饭在市场上非常的常见,并且便于消费者将竹筒内的美食进行打开,同时竹筒饭的竹筒能够进行循环利用,利用的次数在10-20次之间为最佳,但是目前并没有针对竹筒饭进行清洗的装置。专利技术人在专利技术本专利时,经过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竹筒饭多次循环利用的自动清洗装置,包括清洗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筒体(1)外侧的中部固定焊接有膨胀圆周罩面(2),所述清洗筒体(1)内腔中部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底部的左侧安装有电动马达(4),所述电动马达(4)的顶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顶部贯穿固定板(3)并连接有传动齿轮(5),所述传动齿轮(5)右侧啮合有齿轮环(6),所述齿轮环(6)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旋转管(7),所述传动齿轮(5)底部的两侧均通过支杆连接有第一滚珠(8),所述固定板(3)顶部的中部连接有圆环板(9),所述圆环板(9)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环形槽(10),所述第一环形槽(10)的内侧与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竹筒饭多次循环利用的自动清洗装置,包括清洗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筒体(1)外侧的中部固定焊接有膨胀圆周罩面(2),所述清洗筒体(1)内腔中部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底部的左侧安装有电动马达(4),所述电动马达(4)的顶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顶部贯穿固定板(3)并连接有传动齿轮(5),所述传动齿轮(5)右侧啮合有齿轮环(6),所述齿轮环(6)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旋转管(7),所述传动齿轮(5)底部的两侧均通过支杆连接有第一滚珠(8),所述固定板(3)顶部的中部连接有圆环板(9),所述圆环板(9)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环形槽(10),所述第一环形槽(10)的内侧与第一滚珠(8)的外侧滑动连接,所述旋转管(7)的内腔贯穿设置有导水管(11),所述导水管(11)的底部贯穿固定板(6)并通过接头连接有软管(12),所述清洗筒体(1)内腔底部的右侧连接有水箱(13),所述水箱(13)的右侧连接有进水管,所述水箱(13)内腔底部的左侧安装有抽水泵(14),所述抽水泵(14)的出口与软管(12)相连通,所述旋转管(7)外部的下侧通过过盈连接的方式连接有轴承(15),所述轴承(15)的两侧均连接有导流板(16),所述膨胀圆周罩面(2)的外侧等间隔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旋转管(7)的外侧且位于轴承(15)的上方套设有活动环(22),所述活动环(2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21),所述活动环(22)的外侧连接有清洗调节机构(17),所述旋转管(7)的两侧均开设有T形槽(18),所述旋转管(7)的两侧通过T形槽(18)安装有刷洗机构(19),所述导水管(11)的顶部贯穿旋转管(7)并连接有半球出水头(20);
所述清洗调节机构(17)包括两个调节杆(171)和调节升降环板(172),两个调节杆(171)的一端分别与活动环(22)外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171)远离活动环(22)的一端连接有升降杆(173),所述升降杆(173)的顶部贯穿膨胀圆周罩面(2)并连接有顶杆(174),所述调节升降环板(172)两侧中部的正面与背面均开设有导槽(175),相邻两个导槽(175)之间连通有升降槽(176),所述升降槽(176)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177),所述滑块(177)的顶部连接有顶动杆(178),所述顶动杆(178)的顶部与顶杆(174)的底部连接,所述滑块(177)靠近升降环板(172)外侧一面的正面与背面均连接有控制杆(179),所述控制杆(179)远离滑块(177)的一端贯穿导槽(175)并连接有把手(180);
所述刷洗机构(19)包括两组若干个清洗组件(191),两组若干个清洗组件(191)的底部均通过支杆连接有第二滚珠(192),所述第二滚珠(192)的外侧与第二环形槽(21)的内侧滑动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清洗组件(191)之间连接有同步杆(193),所述清洗组件(191)包括T形滑块(1911),所述T形滑块(1911)的外侧与T形槽(18)的内侧滑动连接,所述T形滑块(1911)远离T形槽(18)的一端连接有空心导管(1912),所述空心导管(1912)的内侧壁连接有带动管(1913),所述带动管(1913)内壁的正面与背面均开设有带动斜槽(1914),所述带动管(1913)的内腔设置有活动板(1915),所述活动板(1915)的正面与背面均连接有带动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