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99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包括: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墙,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地下管廊两侧,且所述TRD工法墙的底部高度不高于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底部高度;地下管廊底板,同时作为地下管廊下卧空间开挖的支护结构及下卧空间的顶板,其侧缘和TRD工法墙固定连接,从而使所述TRD工法墙及地下管廊底板共同构成向下开口的门字型围护结构,该门字型围护结构的上端用于承托地下管廊,门字型结构的下端作为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该结构刚度大、挡土效果好,同时为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提供围护,适用于地下管廊和其下卧空间协同施工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既有城市综合地下管廊下逆作下卧空间的协同共建施工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推进,为满足城市各设施的完善需求,城市地下管廊施工工程逐渐增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把城市电力、燃气、供水、供热、垃圾真空管道等集中布设至城市道路下部的地下结构。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种管线不断增多,城市地下管廊结构的不断完善是城市建设向精细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土体资源日益稀缺,土地资源与空间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下卧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需求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为充分利用城市下卧空间,提升城市下卧空间核心区域的功能多样化,在地下综合管廊下方建设其它下卧空间设施的情形时有出现,如在地下综合管廊下方建设地铁风亭、地铁出入口、通道等各类下卧空间设施。基于此,既有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结构建造过程中的托换技术及相对应的地下管廊下挖下卧空间围护结构的协同共建施工方法是新型城市化建设亟待探究解决的技术问题。发展至今,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墙,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地下管廊两侧,且所述TRD工法墙的底部高度不高于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底部高度;/n地下管廊底板,同时作为地下管廊下卧空间开挖的支护结构及该下卧空间的顶板,其侧缘和TRD工法墙固定连接,从而使所述TRD工法墙及地下管廊底板共同构成向下开口的门字型围护结构,该门字型围护结构的上端用于承托地下管廊,门字型结构的下端作为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墙,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地下管廊两侧,且所述TRD工法墙的底部高度不高于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底部高度;
地下管廊底板,同时作为地下管廊下卧空间开挖的支护结构及该下卧空间的顶板,其侧缘和TRD工法墙固定连接,从而使所述TRD工法墙及地下管廊底板共同构成向下开口的门字型围护结构,该门字型围护结构的上端用于承托地下管廊,门字型结构的下端作为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RD工法墙的上端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管廊的顶部高度,从而所述TRD工法墙及地下管廊底板共同围成一H型整体结构,其上半部分向上开口形成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其下半部分向下开口形成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墙包括内插多个纵向设置的型钢的TRD工法桩,所述型钢与地下管廊墙体通过桩身主筋连接,并与地下管廊墙体现浇成为一个整体,形成TRD工法墙与地下管廊墙体二墙合一的永久支护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外套设一钢筋笼,将该钢筋笼与地下管廊墙体内的钢筋捆扎到一起并浇注,从而使TRD工法墙与地下管廊墙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江胡宇龙黄柏楼恺俊俞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