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和排水消能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0996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利用消能格栅使水流充分分散,实现水流消能,适用于流速较快、落差较大而流量较小的情况,可用于替代传统的跌水井,并具有消能效果好、体积小且便于预制装配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消能系统,包括设置在管廊内的排水主干管和位于竖直方向的排水进水管;所述排水主干管上与所述排水进水管对应设有位于竖直方向的排水进水口,所述排水进水口与所述排水进水管之间串联设有至少一根如上所述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跌水井体积大的缺点,管廊内外空间占据小,施工时所有管道均可预制,能够满足装配式施工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和排水消能系统
本技术属于市政工程
,具体的为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和排水消能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第4.5.1条要求,跌水水头为1.0-2.0m时,宜设置跌水措施;跌水水头大于2.0m时,应设置跌水措施。综合管廊一般覆土3米,管廊内空一般3-4米,则管廊内主排水管道距路面深度约7-8米;市政道路排水管道一般埋深2.0-3.0米,则市政道路排水管道进入管廊,与管廊内排水主干管存在4.0-5.0米高差,需设置跌水设施。市政道路或地块直埋排水管道入廊可采用侧入式跌水井(如图6和图7所示)或直入式跌水井(如图8和图9所示)等方式;这两种方式均能起跌水消能作用,但也存在缺点。如图6和图7所示,为现有的一种侧入式跌水井管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侧入式跌水井体积大,占用廊外空间,且必须与管廊一并实施,成本高且影响建设工期;跌水井设置于廊外,增加道路车行道上井盖数量,不利于行车安全;排水管入廊,管廊侧墙上需预留套管,套管高程预留不好控制,或后期无法进行套管高程调整或增减。如图8和图9所示,为现有的一种直入式跌水井管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直入式跌水井体积大,占用廊内空间;在设置跌水井的位置,管廊需拓宽,需单独现浇,增加施工难度,影响建设工期,管廊单独拓宽则不同于标准段管廊宽度及结构形式,不利于采用装配式管廊施工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和排水消能系统,采用该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的排水消能系统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跌水井体积大的缺点,在管廊内外空间占据小,能够满足装配式施工的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内设有消能通道,所述消能通道内安装有至少一道消能格栅。进一步,当所述消能格栅设为至少两道时,相邻两道所述消能格栅之间间隔设置。进一步,所述消能格栅由至少两个格栅单元拼接而成,所述消能通道内设有用于定位安装所述消能格栅的定位安装结构。进一步,所述装置本体上与所述消能格栅一一对应设有清扫口,所述清扫口上设有清扫法兰,所述清扫法兰上安装有盲板。进一步,所述盲板采用透明盲板。进一步,所述清扫口的最低点位于对应的所述消能格栅的上方。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消能系统,包括设置在管廊内的排水主干管和排水进水管;所述排水主干管上与所述排水进水管对应设有排水进水口,所述排水进水口与所述排水进水管之间串联设有至少一根如上所述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所述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的消能通道位于竖直方向。进一步,所述排水进水管的下端设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两个出水口上分别设有排水进水支管,所述排水进水支管上设有阀门;所述排水进水口与所述排水进水支管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排水进水口与对应的排水进水支管之间串联设有至少一根所述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进一步,所述排水主干管上设有位于两根所述排水进水支管之间的廊内检查井。进一步,所述装置本体的上端设有上连接法兰、下端设有下连接法兰;所述排水进水口上设有进水端法兰,所述排水进水支管的下端出水口上设有排出端法兰;当所述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串联设为至少两根时,相邻两根所述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的上连接法兰和下连接法兰相连,位于最上方的一根所述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的所述上连接法兰与对应的所述排出端法兰相连,位于最下方的一根所述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的所述下连接法兰与对应的所述进水端法兰相连。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管廊外的廊外市政排水管,所述管廊的顶部与所述排水进水管对应设有顶板防水套管,所述排水进水管竖直向上穿过所述顶板防水套管后与所述廊外市政排水管相连,所述廊外市政排水管上设有沉泥检查井,所述沉泥检查井的出水口内设有拦渣格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利用消能格栅使水流充分分散,实现水流消能,单级消能格栅可消除总能量的65%-80%,多级格栅叠加使用,可有效消除排水系统水头差,适用于流速较快、落差较大而流量较小的情况,可用于替代传统的跌水井,并具有消能效果好、体积小且便于预制装配的优点。本技术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消能系统,通过在管廊内设置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连接排水进水管和排水主干管,由排水进水管流入的排水经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消能后达到规范要求,再进入到排水主干管内,能够替代现有技术中的跌水井,克服现有技术中跌水井体积大的缺点,管廊内外空间占据小,施工时所有管道均可在工厂内进行成品预制,现场安装,能够满足装配式施工的要求。本技术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消能系统还具有以下优点:(1)小型化:传统跌水井(直入式或侧入式)与管廊埋深一致,通常采用混凝土现浇结构,考虑人员进入安全性,跌水井需设置进水井室和下人井室,尺寸大;本技术的排水消能系统中,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采用立管安装,外形尺寸与排水进水管的管径一致,可有效减少传统跌水井带来的占用管廊空间及廊外空间问题;(2)装配式:传统跌水井均需现场现浇,施工进度慢;且传统跌水井(直入式或侧入式)由于与管廊接口工艺受限于排水管高程及跌水井位置,在设置跌水井位置综合管廊无法采用标准装配式结构,需采用现浇工艺,影响综合管廊整体装配率及施工进度;本技术的排水消能系统中,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及其他管道均可采用装配式工艺,在工厂预制,现场快速拼装,提高管廊排水系统装配率及综合管廊主体结构装配率;(3)运维问题:传统跌水井均需在管廊外部进行检修;考虑到城市排水中初期雨水、生活污水均含有较多泥渣、悬浮物,格栅长时间运行易堵塞,本技术采用两种措施对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进行清掏:措施一: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上设置清扫口,在清扫口上盖装透明盲板,平时通过清扫口对格栅进行观察,当有淤积时可打开透明盲板进行清掏;措施二:排水进水支管设置两根,一用一备;当需打开清扫口时,关闭对应排水进水支管上的阀门,打开另一根排水进水支管上的阀门进行切换,便于在无水状态下对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进行清掏;两根排水进水支管设置于廊内检查井前后,便于长期运行后,立管堵塞时从廊内检查井对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底部进行清掏;管廊外直埋市政排水管(即廊外市政排水管)进入管廊前,在道路人行道或小区内设置沉泥检查井,沉泥检查井出水口设置拦渣格栅,对进入管廊排水进行初步拦截泥渣;(4)造价节约:直入式或侧入式跌水井均需要求跌水井井深与管廊埋深一致,单个检查井造价可达数十万元,造价高;本技术的排水消能系统中,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及各个管道配件的造价远远小于传统跌水井;(5)行车安全:在人行道较窄情况下,很多管廊设置于车行道下,跌水井井盖也需设置于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内设有消能通道(1a),所述消能通道(1a)内安装有至少一道消能格栅(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内设有消能通道(1a),所述消能通道(1a)内安装有至少一道消能格栅(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格栅(2)由至少两个格栅单元(2a)拼接而成,所述消能通道(1a)内设有用于定位安装所述消能格栅(2)的定位安装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上与所述消能格栅(2)一一对应设有清扫口(4),所述清扫口(4)上设有清扫法兰(5),所述清扫法兰(5)上安装有盲板(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板(6)采用透明盲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口(4)的最低点位于对应的所述消能格栅(2)的上方。


6.一种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消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管廊(10)内的排水主干管(11)和排水进水管(12);所述排水主干管(11)上与所述排水进水管(12)对应设有排水进水口(13),所述排水进水口(13)与所述排水进水管(12)之间串联设有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14),所述装配式格栅消能装置(14)的消能通道(1a)位于竖直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适用于市政排水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消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进水管(12)的下端设有三通管(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良根陈一黄炜曦陈德玖吕波古霞蒲贵兵蔡岚王书敏陈垚潘伟亮黄恒粤郭富成杨祥宇马念杜春林何旭梁成开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