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99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包括深基坑以及基桩,所述深基坑内底面上铺设有弹性层,且所述深基坑内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底面与所述弹性层相抵,所述深基坑内底面上开设有灌注孔,所述基桩由混凝土于所述灌注孔内浇筑形成,且所述基桩上端与所述承载台底面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分散建筑载荷的效果,有利于减小建筑的沉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无需经过处理可以直接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反之,需通过地基处理技术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地基一般分为三种,包括匀质基础、复合地基以及桩基础。传统的建筑通常建设于基桩上,该建筑的建造方式使得建筑上的载荷集中于基桩上,如若基桩发生沉降,将会引起建筑沉降,且沉降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其具有分散建筑载荷的效果,有利于减小建筑的沉降量。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包括深基坑以及基桩,所述深基坑内底面上铺设有弹性层,且所述深基坑内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底面与所述弹性层相抵,所述深基坑内底面上开设有灌注孔,所述基桩由混凝土于所述灌注孔内浇筑形成,且所述基桩上端与所述承载台底面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建筑建造于承载台上时,建筑上的载荷传递至承载台上,然后承载台上的部分载荷通过基桩传递至地面深处,而承载台上的另一部分载荷分散至弹性层上,从而有利于减小建筑的沉降量,此外,当建筑上的载荷变化时,弹性层变形,缓冲了建筑上载荷变化对基桩以及深基坑内底面的冲击,使得建筑底部更为牢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深基坑内侧壁上浇筑形成有由防水混凝土构成的防水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层的设置,阻隔了建筑所在地面内的水分对深基坑内的渗透,防止水分渗透造成基桩与土地之间形成间隔水而导致基桩松动的情况。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弹性层包括铺设于深基坑内底面上的黄沙层、铺设于所述黄沙层上的碎石层以及浇筑于所述碎石层上的混凝土层,所述承载台底面与所述混凝土层上表面贴合并相抵,且所述防水层与所述混凝土层上表面浇筑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承载台上的载荷变大时,碎石层深入黄沙层,缓冲了承载台的变形沉降。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承载台由混凝土预制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载台由混凝土预制而成,避免施工现场现浇混凝土,从而达到缩短工期的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承载台内部中空,所述承载台内底面开设有与承载台底面连通的连接口,所述承载台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口对齐的灌注口;所述基桩上端穿过所述连接口并穿入所述承载台内,且所述承载台内灌注有混凝土,所述基桩上端与所述承载台内部浇筑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承载台吊装至深基坑内时,基桩上端穿入连接口,然后施工人员通过灌注口于承载台内浇筑混凝土,使得承载台与基桩固定,施工效率高。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桩内浇筑固定有竖直设置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上端穿出所述基桩上表面;所述承载台内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所述钢筋笼上端焊接固定,且所述连接架与所述承载台浇筑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笼与承载台内的连接架焊接固定,当承载台内浇筑混凝土后,基桩与承载台的内部也得以连接,加强了承载台与基桩的连接强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承载台上表面高于地面,且所述承载台四周环绕设有由防水混凝土浇筑形成的防水条,所述防水条与底面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条的设置,有效阻隔了地面上的雨水渗入承载台与深基坑内侧壁之间,有利于防止承载台与地面之间松散。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当建筑建造于承载台上时,建筑上的载荷传递至承载台上,然后承载台上的部分载荷通过基桩传递至地面深处,而承载台上的另一部分载荷分散至弹性层上,从而有利于减小建筑的沉降量,此外,当建筑上的载荷变化时,弹性层变形,缓冲了建筑上载荷变化对基桩以及深基坑内底面的冲击,使得建筑底部更为牢固;当承载台吊装至深基坑内时,基桩上端穿入连接口,然后施工人员通过灌注口于承载台内浇筑混凝土,使得承载台与基桩固定,施工效率高;钢筋笼与承载台内的连接架焊接固定,当承载台内浇筑混凝土后,基桩与承载台的内部也得以连接,加强了承载台与基桩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弹性层的层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深基坑;2、基桩;21、钢筋笼;3、承载台;31、防水条;32、连接口;33、连接架;34、灌注口;4、弹性层;41、黄沙层;42、碎石层;43、混凝土层;5、防水层;6、灌注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包括深基坑1、基桩2以及承载台3。深基坑1开设于建筑所在地面上,深基坑1的开口呈矩形,其内底面上设有弹性层4,结合图2所示,弹性层4包括黄沙层41、碎石层42以及混凝土层43。黄沙层41由黄沙于深基坑1内底面上均匀铺设形成,碎石层42由碎石于黄沙层41上表面铺设平整形成。混凝土层43由防水混凝土于碎石层42上浇筑形成,其上表面水平。深基坑1内侧壁上涂设有防水混凝土,且深基坑1内侧壁上的防水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防水层5,用以防止地面内的水分渗透至深基坑1内。深基坑1内底面上开设有灌注孔6,灌注孔6的开口呈圆形,其设有多处,多处灌注孔6均匀分布于深基坑1内底面上,且灌注孔6贯穿弹性层4。基桩2由混凝土于灌注孔6内灌注后凝固形成,基桩2上端依次穿过深基坑1内底面以及弹性层4,且基桩2内设有钢筋笼21,钢筋笼21的轴线与基桩2的轴线重合,且钢筋笼21的上端穿出基桩2上表面。参照图1,承载台3为矩形台状,其内部中空,且承载台3由混凝土预制而成。承载台3设置于深基坑1内,承载台3底面与混凝土层43上表面相抵,承载台3外侧壁与深基坑1内侧壁上的防水层5浇筑固定,承载台3上表面高于底面,用于建造建筑,且承载台3外设有防水条31。防水条31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其环绕承载台3的四周外侧壁设置,防水条31由防水混凝土浇筑形成,防水条31的竖直侧壁与承载台3的外侧壁固定,且防水条31的底面与地面固定,用于防止地面上的雨水进入承载台3与深基坑1的内侧壁之间。承载台3内底面开设有连接口32,连接口32的开口呈圆形,其轴线竖直,且连接口32设有多处,多处连接口32与各个基桩2水平对齐,使得各个基桩2分别穿过各处连接口32,此外,连接口32内侧壁与基桩2侧壁之间间隙配合。承载台3内设有连接架33,连接架33呈圆形盖状,其由钢铁制成,连接架33的开口朝下设置。连接架33设有多个,多个连接架33的轴线分别与多个基桩2上钢筋笼21的轴线重合,且钢筋笼21上端与连接架33的内顶面焊接固定。承载台3上表面开设有灌注口34,灌注口34的开口呈圆形,用于方便施工人员朝向承载台3内浇筑混凝土,直至承载台3内的混凝土溢出灌注口34,待混凝土凝固后,基桩2与承载台3固定。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包括深基坑(1)以及基桩(2),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基坑(1)内底面上铺设有弹性层(4),且所述深基坑(1)内设有承载台(3);所述承载台(3)底面与所述弹性层(4)相抵,所述深基坑(1)内底面上开设有灌注孔(6),所述基桩(2)由混凝土于所述灌注孔(6)内浇筑形成,且所述基桩(2)上端与所述承载台(3)底面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包括深基坑(1)以及基桩(2),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基坑(1)内底面上铺设有弹性层(4),且所述深基坑(1)内设有承载台(3);所述承载台(3)底面与所述弹性层(4)相抵,所述深基坑(1)内底面上开设有灌注孔(6),所述基桩(2)由混凝土于所述灌注孔(6)内浇筑形成,且所述基桩(2)上端与所述承载台(3)底面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基坑(1)内侧壁上浇筑形成有由防水混凝土构成的防水层(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4)包括铺设于深基坑(1)内底面上的黄沙层(41)、铺设于所述黄沙层(41)上的碎石层(42)以及浇筑于所述碎石层(42)上的混凝土层(43),所述承载台(3)底面与所述混凝土层(43)上表面贴合并相抵,且所述防水层(5)与所述混凝土层(43)上表面浇筑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地基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舜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