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072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底板和中水回收罐,所述底座和底板拐角处均通过安装槽安装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均焊接有圆柱形弹簧且端部内侧套设有固定柱,所述底板顶部通过安装槽安装有中水回收罐,所述中水回收罐一端通过安装板安装有膜过滤器,所述中水回收罐另一端焊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浊度检测仪,所述中水回收罐顶部一端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电磁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方便在滤膜过滤前对污水进行预过滤,从而有效减小滤膜过滤器的过滤压力,能方便对过滤后的水的浊度进行检测,处理装置运行时的稳定效果佳,可以方便对进污管进行拆卸,适合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中水回用
,特别涉及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对生活中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在不与人体接触的使用范围内进行重复使用,所以用来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专利号CN201420483048.8公布了一种中水回用系统,控制阀门为手动、自动双重控制阀门,既可以控制中水回用箱过负荷,也可人为控制将污染较严重用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减轻中水回用系统负荷。该中水回用系统虽然既可以控制中水回用箱过负荷,也可人为控制将污染较严重用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减轻中水回用系统负荷,但存在以下缺点:1、不能方便在滤膜过滤前对污水进行预过滤,从而有效减小滤膜过滤器的过滤压力;2、不能方便对过滤后的水的浊度进行检测;3、处理装置运行时的稳定效果不佳;4、不能方便对进污管进行拆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技术背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底板和中水回收罐,所述底座和底板拐角处均通过安装槽安装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均焊接有圆柱形弹簧且端部内侧套设有固定柱,所述底板顶部通过安装槽安装有中水回收罐,所述中水回收罐一端通过安装板安装有膜过滤器,所述中水回收罐另一端焊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浊度检测仪,所述中水回收罐顶部一端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电磁泵,所述膜过滤器上端焊接有固定横板且固定横板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吸污泵,所述吸污泵的出液端口通过输水管连接膜过滤器的进液口,所述膜过滤器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水回收罐内部,所述输水管上套设有初滤仓,所述初滤仓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粗砂石层、细砂石层和棉布层,所述底座的进水口为硬质管。进一步地,所述中水回收罐底端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电磁阀。进一步地,所述硬质管的数量具体设置为多组,所述硬质管上端均设置有进水软管,所述硬质管顶部和进水软管底部均连接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之间通过连接螺钉进行紧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水回收罐内部,所述电磁泵的出水口连接有细管,所述浊度检测仪顶部一端设置有比色池,所述细管位于比色池上端。进一步地,所述中水回收罐内壁设置有耐污层,所述耐污层为氟化硅耐污涂料喷涂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吸污泵、膜过滤器、粗砂石层、细砂石层和棉布层,吸污泵将污水吸入后,经由输水管传输到膜过滤器中,经过膜过滤器方便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后,输送到中水回收罐中,利用初滤仓中由上至下设置的粗砂石层、细砂石层和棉布层,方便对污水进行预过滤,进而有效减小膜过滤器的过滤压力。2.通过设置浊度检测仪、比色池和电磁泵,人员先向比色池内加入标准浊度的溶液,利用浊度检测仪分析得到数值后将溶液倒出,擦净比色池,打开电磁泵,方便将中水回收罐内处理完成的水吸入,经由细管输送到浊度检测仪顶部一端的比色池中,利用浊度检测仪对比色池中的浊度与标准浊度的溶液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中水回收罐内水的浊度。3.通过设置固定柱和圆柱形弹簧,利用底座和底板之间的固定柱和圆柱形弹簧,圆柱形弹簧具有良好的弹性,方便在底板由于本处理装置工作产生振动时,有效进行减振,从而使得本处理装置的运行更加平稳。4.通过设置进水软管、硬质管和吸污泵,利用进水软管连接外部生活污水源,经由硬质管通入吸污泵中,利用多组硬质管,方便连接多组污水源,打开吸污泵时,方便将多个污水源的污水吸入,再通过设置连接螺钉和连接盘,利用连接螺钉连接连接盘,从而方便连接进水软管和连接盘,进而方便根据需要对进污管进行拆装,便于在长时间使用后对进水软管进行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的硬质管和进水软管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的固定片示意图。图中:1、底座;2、底板;3、固定柱;4、圆柱形弹簧;5、中水回收罐;6、浊度检测仪;7、电磁阀;8、电磁泵;9、比色池;10、膜过滤器;11、吸污泵;12、初滤仓;13、粗砂石层;14、细砂石层;15、棉布层;16、输水管;17、硬质管;18、进水软管;19、连接盘;20、连接螺钉;21、固定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3所示,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底板2和中水回收罐5,所述底座1和底板2拐角处均通过安装槽安装有固定片21,所述固定片21上均焊接有圆柱形弹簧4且端部内侧套设有固定柱3,所述底板2顶部通过安装槽安装有中水回收罐5,所述中水回收罐5一端通过安装板安装有膜过滤器10,所述中水回收罐5另一端焊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浊度检测仪6,所述中水回收罐5顶部一端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电磁泵8,所述膜过滤器10上端焊接有固定横板且固定横板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吸污泵11,所述吸污泵11的出液端口通过输水管16连接膜过滤器10的进液口,所述膜过滤器10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水回收罐5内部,所述输水管16上套设有初滤仓12,所述初滤仓12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粗砂石层13、细砂石层14和棉布层15,所述底座1的进水口为硬质管17。其中,所述中水回收罐5底端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电磁阀7。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人员打开电磁阀7,方便对中水回收罐5内的中水进行排出。其中,所述硬质管17的数量具体设置为多组,所述硬质管17上端均设置有进水软管18,所述硬质管17顶部和进水软管18底部均连接有连接盘19,所述连接盘19之间通过连接螺钉20进行紧固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利用进水软管18连接外部生活污水源,经由硬质管17通入吸污泵11中,利用多组硬质管17,方便连接多组污水源,打开吸污泵11时,方便将多个污水源的污水吸入,利用连接螺钉20连接连接盘19,从而方便连接进水软管18和连接盘19,进而方便根据需要对进污管进行拆装,便于在长时间使用后对进水软管18进行更换。其中,所述电磁泵8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水回收罐5内部,所述电磁泵8的出水口连接有细管,所述浊度检测仪6顶部一端设置有比色池9,所述细管位于比色池9上端。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人员先向比色池9内加入标准浊度的溶液,利用浊度检测仪6分析得到数值后将溶液倒出,擦净比色池9,打开电磁泵8,方便将中水回收罐5内处理完成的水吸入,经由细管输送到浊度检测仪6顶部一端的比色池9中,利用浊度检测仪6对比色池9中的浊度与标准浊度的溶液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中水回收罐5内水的浊度。其中,所述中水回收罐5内壁设置有耐污层,所述耐污层为氟化硅耐污涂料喷涂制成。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中水回收罐5内壁的耐污层为氟化硅耐污涂料(日本信越化学株式会社生产,型号KY-100)喷涂制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底板(2)和中水回收罐(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和底板(2)拐角处均通过安装槽安装有固定片(21),所述固定片(21)上均焊接有圆柱形弹簧(4)且端部内侧套设有固定柱(3),所述底板(2)顶部通过安装槽安装有中水回收罐(5),所述中水回收罐(5)一端通过安装板安装有膜过滤器(10),所述中水回收罐(5)另一端焊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浊度检测仪(6),所述中水回收罐(5)顶部一端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电磁泵(8),所述膜过滤器(10)上端焊接有固定横板且固定横板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吸污泵(11),所述吸污泵(11)的出液端口通过输水管(16)连接膜过滤器(10)的进液口,所述膜过滤器(10)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水回收罐(5)内部,所述输水管(16)上套设有初滤仓(12),所述初滤仓(12)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粗砂石层(13)、细砂石层(14)和棉布层(15),所述底座(1)的进水口为硬质管(1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底板(2)和中水回收罐(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和底板(2)拐角处均通过安装槽安装有固定片(21),所述固定片(21)上均焊接有圆柱形弹簧(4)且端部内侧套设有固定柱(3),所述底板(2)顶部通过安装槽安装有中水回收罐(5),所述中水回收罐(5)一端通过安装板安装有膜过滤器(10),所述中水回收罐(5)另一端焊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浊度检测仪(6),所述中水回收罐(5)顶部一端通过安装架安装有电磁泵(8),所述膜过滤器(10)上端焊接有固定横板且固定横板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吸污泵(11),所述吸污泵(11)的出液端口通过输水管(16)连接膜过滤器(10)的进液口,所述膜过滤器(10)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水回收罐(5)内部,所述输水管(16)上套设有初滤仓(12),所述初滤仓(12)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粗砂石层(13)、细砂石层(14)和棉布层(15),所述底座(1)的进水口为硬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宇琦陈家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利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