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无人直升机,包括机体、与机体连接的尾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尾管上的用于安装天线的支架,所述尾管包括通过连接组件可活动地相互连接的前尾管和后尾管,所述前尾管与所述机体相连,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前尾管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用于安装天线的支架等设备设置于前尾管上,相较于设置于后尾管上的方式,能够减少连接至后尾管中的线材的数量,即使发生坠机或者撞机时,也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因后尾管折断导致的线材断裂的数量,从而减少对信号传输产生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直升机
本公开涉及飞行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无人直升机。
技术介绍
随着无人机直升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为方便运输,减小无人直升机在运输过程中的体积,通常将无人直升机的尾管设计成具有可折叠结构的形式。用于接受信号的天线及天线安装支架通常设置在尾管的尾部,并通过穿设于尾管中的传输线路与机身中的通讯装置电连接。当无人直升机因意外发生坠机或撞机时,尾管的尾部易发生折断,导致穿设于尾管中的信号传输线路受损,影响无人直升机信号的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机直升机,以解决当无人直升机因撞击导致尾管的尾部折断时,影响信号传输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无人直升机,包括机体、与机体连接的尾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尾管上的用于安装天线的支架,所述尾管包括通过连接组件可活动地相互连接的前尾管和后尾管,所述前尾管与所述机体相连,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前尾管上。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架,用于安装上天线;和下支架,用于安装下天线,所述上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下支架的上方。可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用于套接所述前尾管的第一套管以及与用于套接所述后尾管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之间可转动地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第二套管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的另一端形成有卡勾,所述第一套管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卡勾卡扣连接的锁扣组件。可选地,所述锁扣组件包括形成有凹陷以容置所述卡勾的容置件;所述容置件一端通过第二转轴可锁定地与所述第一套管铰接,另一端通过第三转轴可锁定地铰接有用于将所述卡勾抵顶在所述容置件内的顶紧件。可选地,所述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分别为螺纹紧固件。可选地,所述顶紧件构造为手柄状,包括柄部和形成在所述柄部一端的用于抵顶在所述卡勾上的凸起部。可选地,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套管连接。可选地,所述下支架具有型面贴合在所述第一套管上的弧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套管包括径向凸出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一套管的管壁开设有间隙可调的第一豁口,插入所述第一套管后的所述前尾管通过贯穿所述第一豁口的螺纹紧固件锁紧;所述第二套管包括径向凸出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二套管的管壁开设有间隙可调的第二豁口,插入所述第二套管后的所述后尾管通过贯穿所述第二豁口的螺纹紧固件锁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发生坠机或者撞机时,后尾管较前尾管易折断,将用于安装天线的支架等设备设置于前尾管上,相较于设置于后尾管上的方式,能够减少连接至后尾管中的线材的数量,这样,即使发生坠机或者撞机时,也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因后尾管折断导致的线材断裂的数量,从而减少对信号传输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支架距离无人机的机身更近,而与天线连接的通信装置通常设置在机身上,因此缩短线材长度还能够减少线材对传输信号的削减。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支架与尾管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组件在卡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11上支架12下支架13连接板131延伸部2连接组件21第一套管211第一连接部212第一转轴213第二转轴214第一凸台215第一豁口22第二套管221第二连接部222卡勾223第二凸台224第二豁口23锁扣组件231容置件2311凹陷232顶紧件2321柄部2322凸起233第三转轴25连接件3前尾管4后尾管5上天线6下天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不表示任何顺序及重要性,而是用于区别一个要素与另一个要素。另外,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如图1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直升机,包括机体、与机体连接的尾管以及安装在尾管上的用于安装天线的支架1,尾管包括通过连接组件2可活动地相互连接的前尾管3和后尾管4,前尾管3与机体相连,支架1设置于前尾管3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发生坠机或者撞机时,后尾管4较前尾管3易折断,将用于安装天线的支架1等设备设置于前尾管3上,相较于设置于后尾管4上的方式,能够减少连接至后尾管4中的线材的数量,这样,即使发生坠机或者撞机时,也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因后尾管4折断导致的线材断裂的数量,从而减少对信号传输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支架1距离无人机的机身更近,而与天线连接的通信装置通常设置在机身上,因此缩短线材长度还能够减少线材对传输信号的削减。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支架1可以包括用于安装上天线5的上支架11和用于安装下天线6的下支架12,上支架11可拆卸地连接在下支架12的上方。这种结构的天线支架1结构简单,安装及拆卸较为方便。例如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之间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或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之间设计卡接结构等。本公开实施例并不限制连接组件2的实现方式,任何能够实现将前尾管3和后尾管4可活动连接这一功能的结构或方法均可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和3所示,连接组件3可以包括用于套接前尾管3的第一套管21以及与用于套接后尾管4的第二套管22,第一套管21和第二套管22之间可转动地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不设置套管而直接将前尾管3和后尾管4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套管2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211,第二套管22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221,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通过第一转轴212可转动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部211可以一体成型于第一套管21上,或者,在第一套管21外侧套接有连接件25,第一连接部211形成于连接件25上。连接件25可以与第一套管21分体式设置或一体成型于第一套管21上,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为了将套接于第一套管21和第二套管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直升机,包括机体、与机体连接的尾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尾管上的用于安装天线的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包括通过连接组件(2)可活动地相互连接的前尾管(3)和后尾管(4),所述前尾管(3)与所述机体相连,所述支架(1)设置于所述前尾管(3)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直升机,包括机体、与机体连接的尾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尾管上的用于安装天线的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包括通过连接组件(2)可活动地相互连接的前尾管(3)和后尾管(4),所述前尾管(3)与所述机体相连,所述支架(1)设置于所述前尾管(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
上支架(11),用于安装上天线(5);和
下支架(12),用于安装下天线(6),
所述上支架(11)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下支架(12)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包括用于套接所述前尾管(3)的第一套管(21)以及与用于套接所述后尾管(4)的第二套管(22),所述第一套管(21)和所述第二套管(22)之间可转动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2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211),第二套管(22)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221),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1)通过第一转轴(21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套管(22)的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1)相对的另一端形成有卡勾(222),所述第一套管(21)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卡勾(222)卡扣连接的锁扣组件(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组件(23)包括形成有凹陷(2311)以容置所述卡勾(222)的容置件(231),所述容置件(231)一端通过第二转轴(213)可锁定地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硕,顾维春,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