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289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0
一种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由外而内依次包括:外包层、第一毛细管层和第二毛细管层,其中:第二毛细管层的每根毛细管中分别设有第三毛细管,作为第一反谐振层的第一毛细管层由多个旋转对称分布的第一毛细管组成且第一反谐振层的外壁与外包层的内壁相切;作为第二反谐振层的第二毛细管层由多个旋转对称分布的第二毛细管组成且第二毛细管仅设置于第一反谐振层的包层表面的单一位置连接至第一毛细管,第三毛细管连接至对应的第二毛细管,第一毛细管与第二毛细管相互支撑以实现第一反谐振层的定位。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外环包层内表面均匀排列毛细管,并以其作为基准,在每两个毛细管形成的凹型区域出放置一个管状元件,并且同时引入反谐振管的第二环在空芯光纤的包层中提供了附加的曲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光通信
的技术,具体是一种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
技术介绍
常规的实芯光纤例如阶跃折射率光纤,纤芯使用较高折射率的材料,包层使用较低折射率的材料,以便通过全反射来导光。目前广泛使用的实芯光纤由于纤芯适应基质材料的非线性、色散、光致损伤和紫外中红外不通光等本征缺陷,大大限制了其在通信数据传输等某些领域的应用。在反谐振光纤中,通过环绕多个玻璃支柱,将空气中的光线限制在纤芯中。由于支柱能有效地排斥光线,在反谐振纤维中,通常散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在反谐振纤维中,损耗主要是泄漏损耗。另外,由于玻璃支柱之间交接处有节点存在,尤其是这些节点具有不同和多种厚度,在反谐振区域内引入杂散及光谱稠密的谐振,产生了额外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反谐振负曲率空芯光纤限制损耗大,非接触式管环结构均匀性无法保证,多层反谐振结构制备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抑制模式耦合效果,进一步降低光纤的损耗,同时引入反谐振管的第二环在空芯光纤的包层中提供了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其特征在于,由外而内依次包括:外包层、第一毛细管层和第二毛细管层,其中:第二毛细管层的每根毛细管中分别设有第三毛细管,作为第一反谐振层的第一毛细管层由多个旋转对称分布的第一毛细管组成且第一反谐振层的外壁与外包层的内壁相切;作为第二反谐振层的第二毛细管层由多个旋转对称分布的第二毛细管组成且第二毛细管仅设置于第一反谐振层的包层表面的单一位置连接至第一毛细管,第三毛细管连接至对应的第二毛细管,第一毛细管与第二毛细管相互支撑以实现第一反谐振层的定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其特征在于,由外而内依次包括:外包层、第一毛细管层和第二毛细管层,其中:第二毛细管层的每根毛细管中分别设有第三毛细管,作为第一反谐振层的第一毛细管层由多个旋转对称分布的第一毛细管组成且第一反谐振层的外壁与外包层的内壁相切;作为第二反谐振层的第二毛细管层由多个旋转对称分布的第二毛细管组成且第二毛细管仅设置于第一反谐振层的包层表面的单一位置连接至第一毛细管,第三毛细管连接至对应的第二毛细管,第一毛细管与第二毛细管相互支撑以实现第一反谐振层的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三毛细管与第二毛细管的连接点具体为第二毛细管连接到外包层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其特征是,所述的外包层、第一毛细管层、第二毛细管层和第三毛细管由玻璃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其特征是,所述的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毛细管的壁厚范围均为0.2-1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曲率反谐振空芯光纤,其特征是,该负曲率反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江兵何祖源陈心怡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