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236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中,气囊导向框设置于仪表板上本体下方;仪表板上本体位于仪表板本体上方;仪表板下本体位于仪表板本体后下侧;出风口总成位于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仪表板下本体左侧设置左侧下饰板,仪表板下本体与手套箱总成的右侧设置右侧下饰板;仪表板本体的两侧设置端盖;仪表板本体下方设置有除霜风道总成;仪表板下本体下方设置吹面风道总成;仪表板上本体、仪表板下本体、出风口总成和手套箱总成按照预设尺寸设置,仪表板本体、气囊导向框、中饰板、下饰板、端盖、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随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进行尺寸调整,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仪表板
,尤其涉及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汽车开发流程不断完善,各大汽车厂商推出新车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同一车型平台或跨车型平台仪表板家族化造型越来越普遍。同一车型平台或跨平台车型可能规划有不同类似的车型(seden/SUV/Corss/MPV/等),可能规划有不同级别的车型(A/B/C等),可能规划有不同动力(汽油/纯电/混动/等)的车型,并导致产生不同的长度、宽度及高度的汽车车身。为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现有技术为不同的仪表板总成对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且仪表板主体结构零件不共用。仪表板总体设计开发成本高,周期长,从而导致整车产品开发效率及产品竞争力降低。现有技术仪表板造型趋于多元化,仪表板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仪表板结构分块形式主要有:硬塑仪表板结构形式:上下一体,上下分体,大骨架+小面板,等;软质仪表板板结构形式:大骨架(表面软质)+下体,大骨架+上体(软质)+下体,上体(软)+下体,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在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上实现仪表板主体结构零件的共用,调整其余零件尺寸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通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上的仪表板主体结构零件的共用,从而降低车辆总体设计开发成本,缩短设计周期,进而提升整车产品开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包括:共用的仪表板上本体、仪表板下本体、出风口总成和手套箱总成,以及仪表板本体、气囊导向框、中饰板、下饰板、端盖、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出风口总成和所述手套箱总成按照预设尺寸设置,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中饰板、所述下饰板、所述端盖、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随着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进行尺寸调整,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气囊导向框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下方,所述仪表板上本体下方的预设位置焊接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气囊导向框上适配连接有安全气囊总成;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开设有气囊导向框的过孔;所述仪表板上本体近似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上侧,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设置于汽车车厢前端并与前侧的白车身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及后侧与仪表板横梁总成相连接;所述仪表板下本体近似竖直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后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后部边缘及仪表板横梁总成相连接;所述出风口总成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驾驶位一侧设置有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和组合仪表,副驾驶位一侧设置有所述手套箱总成,中部区域设置有中控面板总成;所述仪表板下本体左侧设置左侧下饰板,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与所述手套箱总成的右侧设置右侧下饰板;所述中饰板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并处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上侧,所述中饰板分别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端盖,所述端盖分别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中饰板和所述下饰板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下方设置有所述除霜风道总成,所述除霜风道总成上部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除霜风道总成下部和空调箱总成对接,所述除霜风道总成的前部和所述白车身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下部设置有所述吹面风道总成,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吹面风道总成下部和所述空调箱总成对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装配形成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中饰板、所述下饰板、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形成的仪表板结构内部空间沿左右方向设置有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对所述仪表板结构及内部空间中设置的其他组件进行支撑。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本体靠近前侧的前风挡玻璃处设置有前除霜格栅,所述仪表板本体靠近侧窗玻璃处设置有侧除雾格栅,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所述前除霜风道总成与所述前除霜格栅对前风挡玻璃进行除霜除雾,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所述前除霜风道总成、侧除霜风道总成与所述侧除雾格栅对侧风窗玻璃进行除霜除雾。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结构内部设置所述空调箱总成,所述空调箱总成通过吹面风道总成与所述出风口总成相连通,以通过所述吹面风道总成对车厢内输出冷风或暖风。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手套箱总成的上侧通过所述手套箱总成上的锁舌插入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上,下侧通过插销转动连接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上,实现所述手套箱总成相对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活动开口。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中部下侧与CNSL总成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不同尺寸汽车车身上实现所述仪表板主体结构零件的共用,调整其余零件尺寸,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从而降低仪表板总体设计开发成本,缩短设计周期,进而提升整车产品开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公开的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公开的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公开的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组件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仪表板上本体,2.出风口总成,3.仪表板下本体,4.手套箱总成,5.右侧下饰板,6.中控面板总成,7.左侧下饰板,8.端盖,9.左侧中饰板,10.右侧中饰板,11.仪表板本体,12.中控屏,13.中控模块,14.前除霜风道总成,15.吹面风道总成,16.CNSL总成,17.前风挡玻璃,18.白车身,19.前围隔热层总成,20.空调箱总成,21.线束总成,22.仪表板横梁总成,23.中控屏螺钉罩盖,24.左右侧除霜风道总成,25.气囊导向框,26.安全气囊,27.组合仪表,28.转向管柱总成,29.转向管柱护罩总成,30.前除霜格栅,31.侧除雾格栅。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共用的仪表板上本体、仪表板下本体、出风口总成和手套箱总成,以及仪表板本体、气囊导向框、中饰板、下饰板、端盖、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出风口总成和所述手套箱总成按照预设尺寸设置,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中饰板、所述下饰板、所述端盖、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随着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进行尺寸调整,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共用的仪表板上本体、仪表板下本体、出风口总成和手套箱总成,以及仪表板本体、气囊导向框、中饰板、下饰板、端盖、除霜风道总成和吹面风道总成;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出风口总成和所述手套箱总成按照预设尺寸设置,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中饰板、所述下饰板、所述端盖、所述除霜风道总成和所述吹面风道总成随着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进行尺寸调整,以形成不同尺寸的整体仪表板结构来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汽车车身的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导向框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下方,所述仪表板上本体下方的预设位置焊接所述气囊导向框,所述气囊导向框上适配连接有安全气囊总成;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开设有气囊导向框的过孔;所述仪表板上本体近似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上侧,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设置于汽车车厢前端并与前侧的白车身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及后侧与仪表板横梁总成相连接;所述仪表板下本体近似竖直地设置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后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与所述仪表板本体的后部边缘及所述仪表板横梁总成相连接;所述出风口总成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所述仪表板下本体的驾驶位一侧设置有转向管柱护罩总成和组合仪表,副驾驶位一侧设置有所述手套箱总成,中部区域设置有中控面板总成;所述仪表板下本体左侧设置左侧下饰板,所述仪表板下本体与所述手套箱总成的右侧设置右侧下饰板;所述中饰板设置于所述仪表板上本体后下侧,并处于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上侧,所述中饰板分别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仪表板上本体、所述仪表板下本体、所述下饰板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端盖,所述端盖分别与所述仪表板本体、所述中饰板和所述下饰板相连接;所述仪表板本体下方设置有所述除霜风道总成,所述除霜风道总成上部和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接,所述除霜风道总成下部和空调箱总成对接,所述除霜风道总成的前部和所述白车身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吴三平王铮范常鑫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海纳川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延锋北汽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