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放油螺栓的安装、拆卸便捷性较差,以及安装后的放油螺栓在频繁的振动激励作用下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包括:放油螺栓,放油螺栓包括定位部和安装部,安装部的周面上设有密封槽和限位槽;油底壳,油底壳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上设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密封件,密封件与所述密封槽相匹配;密封槽和限位槽沿安装部的轴向间隔布置,限位槽位于密封槽远离定位部的一侧,限位槽远离定位部的一端导通安装部远离定位部的一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放油螺栓安装、拆卸的便捷性较高;在达成优异密封性能的同时可降低其在频繁振动激励作用下自油底壳脱落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润滑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
技术介绍
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其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油底壳多由薄钢板冲压而成,形状较为复杂的一般采用铸铁或铝合金浇铸成型。其内部装有稳油挡板,以避免柴油机颠簸时造成的油面震荡激溅,有利于润滑油杂质的沉淀,侧面装有量油尺,用来检查油量。此外,油底壳底部最低处设有放油孔,放油孔中装有放油螺塞。油底壳本身对于密封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且底部的放油螺栓对于拆装方便和固定密封同样也有较高要求。现有的放油螺栓安装困难且拆装繁琐,油底壳容易发生漏油现象。申请号为CN201410211877.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放油螺栓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卡扣和第二安装卡扣,油底壳本体的放油螺栓安装孔中设置有长安装配合筋位和短安装配合筋位;所述放油螺栓上的安装防错面对准油底壳本体上短安装配合筋位的安装防错面并压入放油螺栓安装孔中,放油螺栓的第一安装卡扣被油底壳本体上长安装配合筋位挤压,受压变形;放油螺栓顺时针旋转至第二安装卡扣,第二安装卡扣被油底壳本体上短安装配合筋位挤压,受压变形;当放油螺栓的两个装配限位面分别与油底壳本体两个安装配合筋位的装配限位面对应贴合,放油螺栓的第一安装卡扣和第二安装卡扣弹回,恢复原形,恢复原形后的卡扣安装面高于安装配合筋位面。上述中放油螺栓与油底壳旋转拧紧后,采用卡扣结构,防止放油螺栓回退脱落,安装紧固,不易松脱;其问题在于,卡扣与油底壳凹凸配合限位后无法实现自动收缩,放油螺栓拆卸难度较大,给后续的检修操作带来极大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放油螺栓的安装、拆卸便捷性较差,以及安装后的放油螺栓在频繁的振动激励作用下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放油螺栓安装、拆卸的便捷性较高,在达成优异密封性能的同时可降低其在频繁振动激励作用下自油底壳脱落的风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包括:放油螺栓,放油螺栓包括定位部和安装部,安装部的周面上设有密封槽和限位槽;油底壳,油底壳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上设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密封件,密封件与所述密封槽相匹配;密封槽和限位槽沿安装部的轴向间隔布置,限位槽位于密封槽远离定位部的一侧,限位槽远离定位部的一端导通安装部远离定位部的一端。传统的放油螺栓采用螺纹紧固实现安装拆卸,为保证放油孔处良好的密封性能,放油螺栓需与放油孔连接牢靠,以避免放油螺栓在频繁的振动激励作用下发生脱落,其问题在于,紧配后的放油螺栓拆装费时费力,且拆装过程中容易引发螺纹的结构损伤,进而导致放油螺栓的密封性能下降,放油孔处容易发生泄漏现象。本申请提供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螺纹配合的拆装方式,本申请将限位槽与限位凸台配合到位即可实现有效限位,放油螺栓安装、拆卸的便捷性较高,且本申请所述总成结构对自激振动的耐受性较强,限位凸台对放油螺栓形成有效止位,放油螺栓与油底壳的连接稳固可靠;进一步的,本申请使用密封件进行密封,密封件与安装孔的内壁面贴合实现有效止漏,相较于传统放油螺栓的螺纹密封结构,本申请所述结构的密封可靠性较强,且放油螺栓不易发生结构损伤,其使用寿命大幅提升。作为优选,油底壳靠近安装孔的开口端设有定位凸台和导向滑台,安装部设有与定位凸台相匹配的定位槽,导向滑台沿安装部的周向布置,定位凸台和导向滑台间隔布置。限位凸台与限位槽配合形成一次限位,本技术方案中定位凸台与定位槽配合形成二次限位,两次限位结构更能确保放油螺栓安装的固定性和可靠性。作为优选,导向滑台沿其长度方向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导向滑台的高度自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逐渐下降,第二端部与安装孔的开口端平齐。在进行放油螺栓的安装操作时,定位部沿导向滑台下滑,限位槽相对限位凸台同步下移,当定位部上的定位槽与定位凸台配合卡接时,限位凸台同步卡接到限位槽的端部,安装操作无需进行繁琐定位,安装操作的便捷性大幅提升。作为优选,限位槽沿放油螺栓轴向的投影呈弧形,限位槽依次包括竖直段、过渡段和倾斜段,竖直段导通安装部远离定位部的一端,倾斜段与密封槽之间的距离朝远离过渡段的方向逐渐增大,倾斜段远离过渡段的一端设有与限位凸台相匹配的卡接槽。本申请中限位槽为多段式结构,各段的走向不同,倾斜段远离过渡段的一端设有与限位凸台相匹配的卡接槽,待放油螺栓安装到位后,限位槽和卡接槽配合实现对限位凸台的有效限位,放油螺栓的安装稳固性较高。作为优选,限位凸台包括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沿安装孔的径向布置,限位槽包括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沿安装部的周向呈中心对称排布。采用中心对称的结构设计,限位凸台与限位槽的配合稳定性较高,放油螺栓的安装稳固性同步提升。作为优选,导向滑台包括第一导向滑台和第二导向滑台,第一导向滑台和第二导向滑台沿安装孔的周向呈中心对称布置,定位凸台位于第一导向滑台和第二导向滑台之间。作为优选,所述密封件为O型圈。作为优选,所述放油螺栓由PC、PVDF、PP等高分子聚合物制成。放油螺栓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符合当下车辆轻量化的发展需求。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放油螺栓安装、拆卸的便捷性较高;(2)所述总成结构在达成优异密封性能的同时可降低其在频繁振动激励作用下自油底壳脱落的风险;(3)限位槽和卡接槽配合实现对限位凸台的有效限位,放油螺栓的安装稳固性较高;(4)当定位部上的定位槽与定位凸台配合卡接时,限位凸台同步卡接到限位槽的端部,安装操作无需进行繁琐定位,安装操作的便捷性大幅提升;(5)放油螺栓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符合当下车辆轻量化的发展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放油螺栓的正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放油螺栓的俯视图。图中:放油螺栓1,定位部2,安装部3,密封槽4,限位槽5,竖直段51,过渡段52,倾斜段53,卡接槽54,安装孔6,限位凸台7,密封件8,导向滑台9,定位槽10,辅助安装孔11,一字槽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放油螺栓,放油螺栓包括定位部和安装部,安装部的周面上设有密封槽和限位槽;/n油底壳,油底壳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上设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n密封件,密封件与所述密封槽相匹配;/n密封槽和限位槽沿安装部的轴向间隔布置,限位槽位于密封槽远离定位部的一侧,限位槽远离定位部的一端导通安装部远离定位部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油螺栓,放油螺栓包括定位部和安装部,安装部的周面上设有密封槽和限位槽;
油底壳,油底壳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上设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
密封件,密封件与所述密封槽相匹配;
密封槽和限位槽沿安装部的轴向间隔布置,限位槽位于密封槽远离定位部的一侧,限位槽远离定位部的一端导通安装部远离定位部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油底壳靠近安装孔的开口端设有定位凸台和导向滑台,安装部设有与定位凸台相匹配的定位槽,导向滑台沿安装部的周向布置,定位凸台和导向滑台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导向滑台沿其长度方向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导向滑台的高度自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逐渐下降,第二端部与安装孔的开口端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油底壳放油螺栓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限位槽沿放油螺栓轴向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立锋,饶聪超,蔡炳芳,杨竞帆,
申请(专利权)人:神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