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水换撑块及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施工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防水换撑块及其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目前,我国的基坑开挖深度已普遍达到20~30米,为防止施工作业过程中,基坑变形甚至塌方,通常均需在基坑范围外侧打入一圈围护桩,然后再在围护桩范围内开挖基坑,并设置若干层临时内支撑,以抵消围护桩承受的侧向压力。临时内支撑通常直接设置在相对侧的围护桩之间,典型的内支撑形式例如钢梁等。在后期进行地下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上述的临时内支撑需要由下至上逐层拆除,以腾出地下结构空间,此时需要利用换撑结构替代所述临时内支撑对围护桩进行支撑。当下主流的换撑结构均采用与地下建筑结构一体浇铸成型的方式制作,然后待墙体及换撑块的强度达标后,拆除其上方最近处的内支撑;该工艺可以避免换撑结构穿墙,从而简化施工工艺。通常情况下,出于防水需求,地下建筑结构施工完成后,需在建筑外墙处贴附防水卷材。但是实际作业过程中,即便在贴附了防水卷材之后,地下结构的内墙渗漏水问题仍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水换撑块,设置在围护桩(91)和地下建筑结构的外墙(92)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n根部(3),一端与所述外墙(92)抵触,另一端与所述颈部(2)连接;/n颈部(2),所述颈部(2)的直径小于所述头部(1)和根部(3)的直径,以在所述头部(1)和所述根部(3)之间形成内凹槽(21);/n头部(1),一端与所述颈部(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围护桩(91)抵触;/n所述根部(3)和颈部(2)的外表面均铺设有防水卷材(5),所述内凹槽(21)在所述防水卷材(5)外侧设有封边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换撑块,设置在围护桩(91)和地下建筑结构的外墙(92)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部(3),一端与所述外墙(92)抵触,另一端与所述颈部(2)连接;
颈部(2),所述颈部(2)的直径小于所述头部(1)和根部(3)的直径,以在所述头部(1)和所述根部(3)之间形成内凹槽(21);
头部(1),一端与所述颈部(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围护桩(91)抵触;
所述根部(3)和颈部(2)的外表面均铺设有防水卷材(5),所述内凹槽(21)在所述防水卷材(5)外侧设有封边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换撑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根部(3)靠近所述颈部(2)的一端与所述颈部(2)之间设有第一弧形过渡面(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换撑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根部(3)与所述外墙(92)之间还设有尾部(4),所述尾部(4)与所述根部(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水换撑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4)靠近所述根部(3)的一端与所述根部(3)之间设有第二弧形过渡面(4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水换撑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4)的直径大于所述头部(1)和所述根部(3)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换撑块的模具,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影星,梅江涛,徐旭,王峰顺,马怀章,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