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静电功能性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
,尤其涉及一种抗静电功能性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安全防护标准不断提高,织物原有的性能已不能满足诸多特殊行业、特殊工作场所的要求,如煤矿、天然气、油田、化工厂等易燃易爆的工作场合;又如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变电站等高频辐射源,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而抗静电功能性织物的开发与生产满足了以上工作要求,确保了相关行业的安全生产。根据静电产生的机理,纺织材料在生产和加工或使用中,发生静电的产生和散佚这两个相反的静电过程,实际的静电荷水平是这两个相反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碳纤维常见的体积电阻率在(0.8~1.8)×10-3Ω·cm之间,并且电导率会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碳纤维在经过高温石墨化处理之后,能利用其优良的导电性能加快静电荷的散佚,常作为导电纤维用于抗静电功能性织物中。在碳纤维表面镀镍能增大碳纤维的导电性,进而提高织物的抗静电能力。但镍与碳纤维之间存在界面相容性问题,界面结合不紧密将导致界面处电阻率较大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静电功能性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亲肤层、抗静电层,以及连接亲肤层和抗静电层的粘胶纤维层;所述亲肤层、粘胶纤维层、抗静电层分别由棉纤维、粘胶纤维、镀镍碳纤维织造而成;所述镀镍碳纤维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碳纤维芯部、镍/碳复合皮层和镍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静电功能性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亲肤层、抗静电层,以及连接亲肤层和抗静电层的粘胶纤维层;所述亲肤层、粘胶纤维层、抗静电层分别由棉纤维、粘胶纤维、镀镍碳纤维织造而成;所述镀镍碳纤维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碳纤维芯部、镍/碳复合皮层和镍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功能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静电层的经密为450~600根/10cm,纬密为250~350根/10c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静电功能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亲肤层的经密和纬密均为200~300根/10cm;所述粘胶纤维层的经密为300~400根/10cm,纬密为250~350根/1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功能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镍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如下:
(a)纺丝:将熔融沥青经纺丝获得原丝;
(b)预氧化:对步骤(a)获得的原丝进行预氧化后,获得预氧化纤维;
(c)制备氧化镍溶胶:将醋酸镍和乙酰丙酮加入乙二醇甲醚中,搅拌反应4.5~5.5h,加入丙烯酸,继续搅拌2~3h,静置22~24h,获得氧化镍溶胶;
(d)浸渍、预氧化:
方案A:将熔融沥青和氧化镍溶胶按3~5:1的质量比制备成混合液,将步骤(b)获得的预氧化纤维在混合液中浸渍25~30min,取出后置于空气中进行预氧化,获得皮芯结构预氧化纤维;
方案B:将熔融沥青和氧化镍溶胶按4.5~5.5:1的质量比制备成混合液,将步骤(b)获得的预氧化纤维在混合液中浸渍15~20min,取出后置于空气中进行预氧化;将混合液中的熔融沥青和氧化镍溶胶的质量比依次换成3.5~4.5:1和2.5~3.5:1,重复2次以上浸渍和预氧化步骤,获得皮芯结构预氧化纤维;
(e)碳化:对步骤(d)获得的皮芯结构预氧化纤维进行碳化,获得皮芯结构碳化纤维;
(f)石墨化:对步骤(e)获得的皮芯结构碳化纤维进行石墨化,获得皮芯结构石墨化纤维;
(g)还原:将步骤(f)获得的皮芯结构石墨化纤维置于流速为90~100L/h的氢气气流中,在700~800℃下反应4~5h后,获得皮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国庆,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柔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