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顶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底部框架;所述顶部框架和所述中部框架通过第一支撑筋连接;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通过第二支撑筋连接;其中,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的同侧,设置有便于进出的开口;所述顶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形成康复训练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通过设置能够调节高度以及长度的训练区域,使得儿童可以采用坐姿或者躺姿进行康复训练,患病儿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坐姿或者站姿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为身患疾病儿童重复健康之路提供了希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
本技术属于康复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
技术介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的健康应受到重视,为了方便儿童术后或者身患疾病之后的康复之路尤为艰辛,现有技术中许多家庭开始使用家用的护理装置,但是许多的家用护理装置比较占用空间,且护理的功能性比较单一,同时需要儿童根据器材自身来决定训练项目,无法达到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同时现有器材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为患儿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儿童康复护理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号为CN201821621970.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儿童康复护理装置,包括护理装置本体,所述护理装置本体包括吊杆与护理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的健康应受到重视,为了方便儿童术后的康复护理,现有技术中许多家庭开始使用家用的护理装置,但是许多的家用护理装置比较占用空间,且护理的功能性比较单一,本技术在不使用的时候,护理架可以折叠起来,减少占用空间,在使用的时候,儿童可以站立在活动转盘上,扭动腰部,进行腰部核心力量的训练,将转板翻转后,儿童可以在活动带上行走,进行腿部训练,通过调节刹车片的设置,便于调节转轴转动时所需要的力,可以防止活动带转动过快,使儿童受伤。申请号为CN201822205903.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儿童康复助行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端设置有万向轮,所述底座顶端后部设置有后端支柱和前端支柱,所述后端支柱和所述前端支柱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座板;所述底座前端设置有可升降的扶手板,所述扶手板上设置有扶手;所述底座前端还设置有可前端可上下摆动的训练踏板,所述底座后端还设置有储物筐,所述后端支柱后端设置有靠板。上述现有技术虽然提出了相应的儿童康复装置,但其无法满足达到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同时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顶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底部框架;所述顶部框架和所述中部框架通过第一支撑筋连接;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通过第二支撑筋连接;其中,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的同侧,设置有便于进出的开口;所述顶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形成康复训练空间,具体来说,患病儿童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康复训练空间,通过抓取所述顶部框架和所述中部框架实现康复训练,同时,所述顶部框架适合儿童采用站姿进行训练,所述中部框架适合儿童采用坐姿进行训练。此外,所述顶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为,矩形框架类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筋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连接所述顶部框架和所述中部框架的四个边角;所述第二支撑筋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连接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的四个边角。同时,在所述顶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中,与所述开口所在一侧连接的两个侧边为分体设置;所述顶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能够在垂直于所述开口的方向上调整所述康复训练空间的大小。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分别将分体的所述顶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连接形成矩形框架类结构。并且,所述第一支撑筋和所述第二支撑筋为分体设置,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调整所述康复训练空间的大小。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筋和所述第二支撑筋的分体处,用于连接分体的所述第一支撑筋和所述第二支撑筋。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顶部框架和所述中部框架的外部包裹有防滑材料。而且,所述底部框架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支撑训练器械的支撑盘;所述支撑盘设置于所述底部框架的四个边角,用于增大所述训练器械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训练器械倾覆,避免患病儿童身体失去平衡打来的器械倾覆,进而造成儿童受伤的问题。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盘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增强了器械的稳固效果;所述防滑垫由防滑的橡胶材料制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通过设置能够调节高度以及长度的训练区域,使得儿童可以采用坐姿或者躺姿进行康复训练,患病儿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坐姿或者站姿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为身患疾病儿童重复健康之路提供了希望。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附图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康复训练器械装配第一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康复训练器械装配第二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康复训练器械爆炸第一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康复训练器械爆炸第二示意图。图中:1、顶部框架;2、中部框架;3、底部框架;4、第一支撑筋;5、第二支撑筋;6、连接部;7、支撑盘。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所述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顶部框架1、中部框架2和底部框架3;所述顶部框架1和所述中部框架2通过第一支撑筋4连接;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通过第二支撑筋5连接;其中,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的同侧,设置有便于进出的开口;所述顶部框架1、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形成康复训练空间,具体来说,患病儿童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康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n自上而下设置的顶部框架(1)、中部框架(2)和底部框架(3);/n所述顶部框架(1)和所述中部框架(2)通过第一支撑筋(4)连接;/n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通过第二支撑筋(5)连接;/n其中,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的同侧,设置有便于进出的开口;/n所述顶部框架(1)、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形成康复训练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上而下设置的顶部框架(1)、中部框架(2)和底部框架(3);
所述顶部框架(1)和所述中部框架(2)通过第一支撑筋(4)连接;
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通过第二支撑筋(5)连接;
其中,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的同侧,设置有便于进出的开口;
所述顶部框架(1)、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形成康复训练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框架(1)、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为,矩形框架类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筋(4)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连接所述顶部框架(1)和所述中部框架(2)的四个边角;
所述第二支撑筋(5)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连接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的四个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康复训练器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部框架(1)、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中,与所述开口所在一侧连接的两个侧边为分体设置;
所述顶部框架(1)、所述中部框架(2)和所述底部框架(3)能够在垂直于所述开口的方向上调整所述康复训练空间的大小。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燕小宁,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中医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