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座组件和烹饪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835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锅座组件和烹饪设备。锅座组件包括:锅座,锅座上设有绕线结构;线圈,设置在绕线结构上;磁条支架,安装于锅座;磁条,设置在磁条支架上。本方案的锅座组件,相比于传统的线圈盘配套锅座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将线圈设置于锅座,这样可以获得更小、更稳定的盘间距,从而更好地改善加热效率。且本结构将磁条设置于磁条支架上,磁条支架与锅座装配,这样的结构更利于保障磁条与线圈之间的位置精度,从而提升加热效率,且此结构也利于改善产品的组装方式,提升装配效率,也更适于产品的流水线组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锅座组件和烹饪设备
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座组件和一种烹饪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烹饪设备,设置有线圈盘和锅座,该线圈盘配套锅座的结构设计,存在盘间距大,加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座组件。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座组件的烹饪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座组件,包括:锅座,所述锅座上设有绕线结构;线圈,设置在所述绕线结构上;磁条支架,安装于所述锅座;磁条,设置在所述磁条支架上。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锅座组件,锅座设有绕线结构,线圈设于锅座的绕线结构,磁条设置在磁条支架上,磁条支架装配于锅座。相比于传统的线圈盘配套锅座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将线圈设置于锅座,这样可以获得更小、更稳定的盘间距,从而更好地改善加热效率。且本结构将磁条设置于磁条支架上,磁条支架与锅座装配,这样的结构更利于保障磁条与线圈之间的位置精度,从而提升加热效率,且此结构也利于改善产品的组装方式,提升装配效率,也更适于产品的流水线组装,例如,可以先将磁条装配于磁条支架,再将装有磁条的磁条支架装配于锅座,无须磁条一一组装于锅座,更利于磁条的装配精度和效率。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座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座上设有绕线筋,且所述绕线筋构造出所述绕线结构。在本方案中,锅座上设置绕线筋,绕线筋构造出绕线结构以用于装配线圈,这样,在实现线圈装配于锅座以改善盘间距的同时,绕线筋结构可以对锅座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降低锅座变形、破损的风险,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锅座的尺寸较大,如若不加筋强化,锅座容易出现变形,而锅座加筋后,对于加筋的锅座搭配线圈盘的结构,会相应增大盘间距,影响加热效率。而本方案中,锅座上设置绕线筋,绕线筋一方面可以对锅座进行强度加强,降低锅座变形、破损的风险,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利用绕线筋构造出绕线结构,使线圈设置在绕线筋所构造出的绕线结构上,相比于传统的锅座搭配独立线圈盘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可使得锅座的加强及线圈的盘间距设计之间的相互包容性更好,从而更好地实现兼顾锅座的强度设计以及线圈与烹饪锅之间的盘间距设计,既避免了绕线筋的存在导致盘间距设计受到限制,也避免了为保障盘间距设计而导致锅座的强度过度局限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产品的可靠性及加热高效性。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绕线筋自所述锅座的外表面凸起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绕线筋相对于所述锅座的外表面的凸起高度大于等于5mm;和/或所述绕线筋沿周向延伸设置成周向封闭或周向未封闭的环形;和/或所述锅座上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绕线筋相连并与所述绕线筋交错设置。在本方案中,设置至少部分绕线筋相对于锅座外表面的凸起高度大于等于5mm,这使得绕线筋可以发挥更好的强化作用,更进一步提升对锅座的加强效果。更进一步地,绕线筋相对于锅座外表面的凸起高度小于等于20mm,这样可利于保障绕线筋的成型质量,从而保障绕线筋自身强度以及对锅座的强化效果,并且更好地间隔线圈的盘间距(盘间距具体可以理解为线圈与烹饪锅之间距离最近之处的距离值)以及线圈与磁条之间间距的设计关系,使得锅座强度和盘间距设计两方面皆可获得优化,从而兼顾地提升产品的强度性能和加热能效性能。在本方案中,设置绕线筋沿周向延伸构造成环形,可以更好地兼顾线圈的绕线装配需求,同时,可以强化对锅座的加强及定形作用,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对锅座的强化效果,进一步提升锅座的使用可靠性。在本方案中,设置连接筋与绕线筋相连并交错设置,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对锅座的加强效果,更进一步提升锅座质量。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绕线结构包括绕线槽,所述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所述绕线槽内并沿所述绕线槽延伸设置。在本方案中,设置绕线结构包括绕线槽,也即,绕线筋构造限定出绕线槽以用于容置线圈并供线圈沿绕线槽延伸设置,这样,可以实现将传统在线圈盘支架上绕线再组装线圈盘与锅座的工艺,相应缩减为直接在锅座上绕线以同时实现绕线及线圈与锅座,装配步骤更少,生产效率更高。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绕线筋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与所述绕线槽连通。在本方案中,在绕线筋上设置凹口并使凹口与绕线槽连通,这样,利用凹口可供绕线槽内散热,从而改善线圈的工作环境,提升线圈工作的可靠性。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座上设有多个所述绕线筋,所述绕线筋之间间隔地布置,相邻所述绕线筋围成所述绕线槽,其中,多个所述绕线筋上分别设有所述凹口,且多个所述绕线筋的所述凹口之间位置相对地设置;和/或所述绕线筋远离所述锅座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凹口;和/或所述绕线筋具有加强体和衔接体,所述加强体和所述衔接体分别自所述锅座的外表面凸起,且所述加强体相对于所述锅座的外表面的凸起高度大于所述衔接体相对于所述锅座的外表面的凸起高度,其中,所述衔接体的两侧分别布置有所述加强体,且所述衔接体与两侧的所述加强体分别连接,并与两侧的所述加强体共同围成所述凹口。在本方案中,多个绕线筋上的凹口之间位置相对地设置,可以使得多个绕线筋上的凹口对应连通成通道,这样,利用形成通道可供多个绕线槽高效地散热,使得绕线槽的散热更加高效,从而进一步改善线圈的工作环境,且对于绕线筋通过注塑成型的情况,这样的设计也使得凹口分布具有聚集性,从而更利于简化模具结构及成型工艺,更利于保障绕线筋的成型质量,从而更好地保障对锅座的加强效果。在本方案中,将至少部分凹口设置在绕线筋上远离锅座的一端,一方面,更利于保障绕线筋靠近于锅座的一端的结构完整性,尤其是基于锅座的强化需求从而对绕线筋相对于锅座外表面的凸起高度本身具有一定的需求,通过将凹口设置在远离锅座的一端,可以更好地兼顾绕线筋自身的强度,使得绕线筋可以更加可靠地发挥对锅座的加强及定形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锅座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对于绕线筋通过注塑成型的情况,通过凹口位于绕线筋远离锅座的一端,这样可利于注塑材料更好地填充模具内的浇道,使得绕线筋与锅座结合部位的成型质量更高,降低不良率,对锅座的加强效果也得以进一步优化。再一方面,凹口在绕线筋远离锅座的一端,更利于凹口通风散热,且根据需求,在绕线的过程中,凹口也作为供绕线槽之间跳线的用途。结合前述内容,凹口的设计实现一举多得,更好地体现了简约简洁的设计理念。在本方案中,设置绕线筋具有加强体和衔接体,利用加强体与衔接体之间高度落差设计使得绕线筋远离锅座的一端形成凹口,这样的结构加工制作方便、高效,更利于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且凹口处的通风效果更好,也有利于绕设线圈过程中进行跳线。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磁条支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线圈远离所述锅座的一侧,并且设置有第一避让口。在本方案中,在磁条装置上设置第一避让口,第一避让口可供线圈散热,改善对线圈的散热效果。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磁条支架上设有多个所述磁条,多个所述磁条之间间隔地分布,相邻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锅座,所述锅座上设有绕线结构;/n线圈,设置在所述绕线结构上;/n磁条支架,安装于所述锅座;/n磁条,设置在所述磁条支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座,所述锅座上设有绕线结构;
线圈,设置在所述绕线结构上;
磁条支架,安装于所述锅座;
磁条,设置在所述磁条支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座上设有绕线筋,且所述绕线筋构造出所述绕线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筋自所述锅座的外表面凸起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绕线筋相对于所述锅座的外表面的凸起高度大于等于5mm;和/或
所述绕线筋沿周向延伸设置成周向封闭或周向未封闭的环形;和/或
所述锅座上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绕线筋相连并与所述绕线筋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结构包括绕线槽,所述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所述绕线槽内并沿所述绕线槽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筋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与所述绕线槽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座上设有多个所述绕线筋,所述绕线筋之间间隔地布置,相邻所述绕线筋围成所述绕线槽,其中,多个所述绕线筋上分别设有所述凹口,且多个所述绕线筋的所述凹口之间位置相对地设置;和/或
所述绕线筋远离所述锅座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凹口;和/或
所述绕线筋具有加强体和衔接体,所述加强体和所述衔接体分别自所述锅座的外表面凸起,且所述加强体相对于所述锅座的外表面的凸起高度大于所述衔接体相对于所述锅座的外表面的凸起高度,其中,所述衔接体的两侧分别布置有所述加强体,且所述衔接体与两侧的所述加强体分别连接,并与两侧的所述加强体共同围成所述凹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条支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线圈远离所述锅座的一侧,并且设置有第一避让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座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翼飞易亮范吉昌吴金华郭兴家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