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包括外管、内管、钻头和驱动盖,外管套装于内管的外部,内管与外管之间具有间隙,外管的外壁上设置螺旋槽,外管的底部与钻头连接,驱动盖与外管的顶部可拆装连接,驱动盖能够与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能够带动驱动盖和外管转动,内管的内腔与外管的内腔相连通,内管具有高温烟气进气口,高温烟气进气口与内管的内腔相连通,外管具有排烟口,排烟口与外管的内腔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能够实现一次成井,简化了加热井埋设过程,同时,外管管壁与土壤之间没有间隙,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染土壤修复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重视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的研究。作为土壤修复的一项重要技术,热脱附技术在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热脱附技术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可实现至少90%的去除率,这项技术尤其是对油相(非水相的液体)的污染物处理效果很好,并且还可以对在一些如微生物/植物修复技术、气相抽提技术等其他技术无法适应的恶劣的土壤环境(淤泥和粘性土)进行修复。因此,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热脱附技术具备修复效果好、修复速度快、适用范围广、二次污染可控等突出优点。热脱附技术分为异位热脱附和原位热脱附两种技术。其中,原位热脱附相比于异位热脱附技术具有更加经济性和环保性的特点,因而在国内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原位热脱附是指通过对污染区域进行原地加热的方式促使有机污染物加速移动进入气相或液相,挥发或分离出的污染物质再在原位通过抽提工艺进行捕集,并抽提至地面进行处理。原位热脱附技术按照不同的加热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电阻热脱附技术、热传导热脱附技术、蒸汽热脱附技术、射频热脱附技术、热空气热脱附技术及热水热脱附技术等。原位热脱附技术中需要在污染区域内建设加热井,通常根据不同原位热脱附技术的选择,有热介质注射井、热传导井、电极棒等形式。传统的加热井埋设时需要预先在土壤中打好孔洞,再在土孔中放置加热井,有时,还要预先在孔洞中埋设金属套管以防止土孔塌陷,导致加热井的埋设过程复杂而耗时。同时,加热井外壁与土孔之间存在间隙,导致加热井中的热量向土壤中传导时产生不必要的热量散失。因此,如何改变现有技术中,加热井埋设过程复杂且热量传导损失大的现状,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简化加热井埋设过程,减少热量损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包括外管、内管、钻头和驱动盖,所述外管套装于所述内管的外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置螺旋槽,所述外管的底部与所述钻头连接,所述驱动盖与所述外管的顶部可拆装连接,所述驱动盖能够与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盖和所述外管转动,所述内管的内腔与所述外管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内管具有高温烟气进气口,所述高温烟气进气口与所述内管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外管具有排烟口,所述排烟口与所述外管的内腔相连通。优选地,所述高温烟气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内管的顶部,所述排烟口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外侧壁的顶部,所述外管的底部封口,所述内管的底部开口并与所述外管的内腔相连通。优选地,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顶部相平齐,所述内管的长度较所述外管的长度短。优选地,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同轴设置。优选地,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叶片,所述叶片呈螺旋状。优选地,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外管的轴线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呈螺旋状。优选地,所述驱动盖与所述外管相连时,所述驱动盖与所述外管同轴设置。优选地,所述钻头与所述外管可拆卸连接。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包括外管、内管、钻头和驱动盖,外管套装于内管的外部,内管与外管之间具有间隙,外管的外壁上设置螺旋槽,外管的底部与钻头连接,驱动盖与外管的顶部可拆装连接,驱动盖能够与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能够带动驱动盖和外管转动,内管的内腔与外管的内腔相连通,内管具有高温烟气进气口,高温烟气进气口与内管的内腔相连通,外管具有排烟口,排烟口与外管的内腔相连通。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埋设时,将驱动盖与外管相连,并令驱动盖与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可以是钻机,驱动设备带动驱动盖和外管转动,外管的外壁上设置螺旋槽,使得外管顺利旋入地下,并到达指定深度,到达指定深度后,令高温烟气进气口与燃烧单元相连,燃烧单元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内管进入外管的内腔中,高温烟气持续通过外管的管壁向周边的污染土壤传导热量,当污染土壤区域到达指定温度后,土壤中污染物转变为气相,气相污染物再通过场地中设置的气相抽提装置收集并运送至后续处理单元,完成热量交换的烟气由排烟口排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能够实现一次成井,简化了加热井埋设过程,同时,外管管壁与土壤之间没有间隙,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工作时的示意图;其中,1为外管,2为内管,3为钻头,4为驱动盖,5为螺旋槽,6为高温烟气进气口,7为排烟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简化加热井埋设过程,减少热量损失。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考图1-2,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工作时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包括外管1、内管2、钻头3和驱动盖4,外管1套装于内管2的外部,内管2与外管1之间具有间隙,外管1的外壁上设置螺旋槽5,外管1的底部与钻头3连接,驱动盖4与外管1的顶部可拆装连接,驱动盖4能够与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能够带动驱动盖4和外管1转动,内管2的内腔与外管1的内腔相连通,内管2具有高温烟气进气口6,高温烟气进气口6与内管2的内腔相连通,外管1具有排烟口7,排烟口7与外管1的内腔相连通。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埋设时,将驱动盖4与外管1相连,并令驱动盖4与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可以是钻机,驱动设备带动驱动盖4和外管1转动,外管1的外壁上设置螺旋槽5,使得外管1顺利旋入地下,并到达指定深度,到达指定深度后,令高温烟气进气口6与燃烧单元相连,燃烧单元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内管2进入外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内管、钻头和驱动盖,所述外管套装于所述内管的外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置螺旋槽,所述外管的底部与所述钻头连接,所述驱动盖与所述外管的顶部可拆装连接,所述驱动盖能够与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盖和所述外管转动,所述内管的内腔与所述外管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内管具有高温烟气进气口,所述高温烟气进气口与所述内管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外管具有排烟口,所述排烟口与所述外管的内腔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内管、钻头和驱动盖,所述外管套装于所述内管的外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置螺旋槽,所述外管的底部与所述钻头连接,所述驱动盖与所述外管的顶部可拆装连接,所述驱动盖能够与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盖和所述外管转动,所述内管的内腔与所述外管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内管具有高温烟气进气口,所述高温烟气进气口与所述内管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外管具有排烟口,所述排烟口与所述外管的内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烟气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内管的顶部,所述排烟口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外侧壁的顶部,所述外管的底部封口,所述内管的底部开口并与所述外管的内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污染场地燃气热脱附修复装置的加热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善平,宋立杰,刘惠,安淼,邰俊,张瑞娜,夏旻,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