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8832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创新性的引入修复仓在污染土壤上进行埋设,然后利用事先加工好的修复沉球,通过弹性拉线拴在修复仓内自主向土壤深处沉降,利用土壤对修复沉球上动压针的挤压,经过传力内网的传导迫使失水块内的水分进行释放,然后利用水分解块遇水分解大量气体的特征,通过气体冲击力和动压针的震动来对土壤进行破碎,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块现象,同时可以不断下沉展开修复,另外水分解块分解时发热引起热分解环的分解,释放出氧气并带动生物修复胶囊一起排至土壤内,增加土壤含氧量,生物修复胶囊内的降解菌进行定点修复,显著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粗放,产业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土壤作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其环境质量受到显著影响。由于工业三废的肆意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致使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并且在土壤环境中富集,最终通过生物富集途径危害人类的健康。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难可逆性等,使得污染土壤很难修复或修复成本很高。土壤中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一般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农药类等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有机污染物可直接破坏土壤的正常功能,并可通过植物的吸收和食物链的积累,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土壤有机污染物也可能对土壤动物的新陈代谢、遗传特性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均有影响,破坏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有化学氧化技术、热脱附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生物堆技术、气相抽提等,其中热脱附和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能耗高、修复成本昂贵,化学氧化技术需多次投加药物、修复难彻底、对土壤性质要求高;气相抽提只能针对易挥发的有机物,对土壤渗透性要求高、修复周期长。在各种修复技术中,只有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绿色修复,具有环境友好的优点。微生物修复主要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向污染环境补充经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在优化的环境条件下,加速分解污染物,修复被污染的土壤,但是作用较为单一且难以控制,无法发挥微生物的高效环保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它可以实现创新性的引入修复仓在污染土壤上进行埋设,然后利用事先加工好的修复沉球,通过弹性拉线拴在修复仓内自主向土壤深处沉降,利用土壤对修复沉球上动压针的挤压,经过传力内网的传导迫使失水块内的水分进行释放,然后利用水分解块遇水分解大量气体的特征,通过气体冲击力和动压针的震动来对土壤进行破碎,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块现象,同时可以不断下沉展开修复,另外水分解块分解时发热引起热分解环的分解,释放出氧气并带动生物修复胶囊一起排至土壤内,增加土壤含氧量,生物修复胶囊内的降解菌进行定点修复,实现沉降和修复动作的同步进行,显著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污染土壤上开挖合适间距的预埋坑,向预埋坑内埋入修复仓;S2、将事先加工好的修复沉球通过弹性拉线拴在修复仓内,并将其置于修复仓下方的沉降孔内;S3、修复沉球触发修复动作,并向土壤下方缓慢沉降,并在沉降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修复;S4、定期采样土壤进行污染检测,直至目标污染物浓度下降到修复目标值以下,则修复完成;S5、在修复沉球消耗完后及时回收并重新加工重复利用,直至修复完成,将修复仓、弹性拉线和修复沉球均进行回收。进一步的,所述修复仓的埋设密度不低于1个/10m2,所述修复仓下方的沉降孔数量为多个,合适的埋设密度不仅可以控制修复成本,同时可以保证修复效果,多个沉降孔可以满足修复沉球从不同的地方下沉进行修复,避免修复周期较长时修复路线重合导致效果下降。进一步的,所述修复沉球包括吸附表壳和开设于吸附表壳中心处的供水腔,所述吸附表壳外表面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失水块,所述失水块内连接有导水纤维杆,且导水纤维杆贯穿吸附表壳并延伸至供水腔内,失水块用来暂时性储存部分的水,然后在挤压作用下向土壤内释放渗透,相比于传统的洒水方式,可以更为均匀深入,且相对于水的自身渗透作用,可以提高渗透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吸附表壳外表面还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外孔,且连外孔与失水块交错分布,所述连外孔内活动镶嵌有动压针,所述吸附表壳内镶嵌有传力内网,且传力内网贯穿失水块设置,所述动压针与传力内网的节点处连接,动压针不仅可以传递土壤对其的挤压作用,然后借由传力内网挤压失水块,迫使其释放出吸收的水分。进一步的,所述连外孔内对应传力内网的节点处连接有水分解块,所述水分解块边缘处连接有镶嵌于吸附表壳内的热分解环,失水块释放出的水分部分直接渗透至土壤内,部分通过传力内网流动至水分解块处,与其进行反应迫使其分解出大量气体,然后迫使动压针在连外孔内持续震动,对结块的土壤进行破碎细化,并配合产生的气体冲击,显著改善土壤内部的通透性和孔隙度,且水分解块在分解时会产生热量,该热量可以加速热分解环的分解,热分解环分解释放出的氧气可以增加土壤的溶氧量,从而改善土壤中生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的,所述热分解环内镶嵌有多个生物修复胶囊,所述生物修复胶囊包括水解衣和填充于水解衣内的生物修复液,热分解环在分解释放氧气的同时会携带生物修复胶囊同时排出至土壤内,可以实现跟随修复沉球的下沉动作,均匀释放出生物修复胶囊对土壤展开修复,可以间接提高土壤的修复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水解衣采用水溶性材料制成,所述生物修复液为降解菌和营养液的混合物,水解衣可以遇水溶解从而释放出内部的生物修复液,降解菌凭借自身的高代谢能力与多功能的生理特性,可以高效分解有机污染物,配合营养液和氧气进行高效代谢,并未土壤提供营养物质改善理化性质。进一步的,所述降解菌为鞘氨醇单胞菌属,所述营养液为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与水的混合物,且C:N:P的质量比为100:10:1。进一步的,所述水分解块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所述热分解环采用受热分解出氧气的固体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吸附表壳采用固体吸附材料制成,所述失水块采用弹性吸水材料制成,吸附表壳依靠物理吸附作用可以自主捕捉土壤内的污染物,并且在回收后可以进行脱附重新投入使用。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方案可以实现创新性的引入修复仓在污染土壤上进行埋设,然后利用事先加工好的修复沉球,通过弹性拉线拴在修复仓内自主向土壤深处沉降,利用土壤对修复沉球上动压针的挤压,经过传力内网的传导迫使失水块内的水分进行释放,然后利用水分解块遇水分解大量气体的特征,通过气体冲击力和动压针的震动来对土壤进行破碎,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块现象,同时可以不断下沉展开修复,另外水分解块分解时发热引起热分解环的分解,释放出氧气并带动生物修复胶囊一起排至土壤内,增加土壤含氧量,生物修复胶囊内的降解菌进行定点修复,实现沉降和修复动作的同步进行,显著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2)修复仓的埋设密度不低于1个/10m2,修复仓下方的沉降孔数量为多个,合适的埋设密度不仅可以控制修复成本,同时可以保证修复效果,多个沉降孔可以满足修复沉球从不同的地方下沉进行修复,避免修复周期较长时修复路线重合导致效果下降。(3)修复沉球包括吸附表壳和开设于吸附表壳中心处的供水腔,吸附表壳外表面镶嵌连接有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在污染土壤上开挖合适间距的预埋坑,向预埋坑内埋入修复仓(1);/nS2、将事先加工好的修复沉球(3)通过弹性拉线(2)拴在修复仓(1)内,并将其置于修复仓(1)下方的沉降孔内;/nS3、修复沉球(3)触发修复动作,并向土壤下方缓慢沉降,并在沉降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修复;/nS4、定期采样土壤进行污染检测,直至目标污染物浓度下降到修复目标值以下,则修复完成;/nS5、在修复沉球(3)消耗完后及时回收并重新加工重复利用,直至修复完成,将修复仓(1)、弹性拉线(2)和修复沉球(3)均进行回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污染土壤上开挖合适间距的预埋坑,向预埋坑内埋入修复仓(1);
S2、将事先加工好的修复沉球(3)通过弹性拉线(2)拴在修复仓(1)内,并将其置于修复仓(1)下方的沉降孔内;
S3、修复沉球(3)触发修复动作,并向土壤下方缓慢沉降,并在沉降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修复;
S4、定期采样土壤进行污染检测,直至目标污染物浓度下降到修复目标值以下,则修复完成;
S5、在修复沉球(3)消耗完后及时回收并重新加工重复利用,直至修复完成,将修复仓(1)、弹性拉线(2)和修复沉球(3)均进行回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仓(1)的埋设密度不低于1个/10m2,所述修复仓(1)下方的沉降孔数量为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沉球(3)包括吸附表壳(31)和开设于吸附表壳(31)中心处的供水腔(33),所述吸附表壳(31)外表面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失水块(32),所述失水块(32)内连接有导水纤维杆(4),且导水纤维杆(4)贯穿吸附表壳(31)并延伸至供水腔(33)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表壳(31)外表面还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外孔(7),且连外孔(7)与失水块(32)交错分布,所述连外孔(7)内活动镶嵌有动压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永晟昌清洁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