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新型氨法脱硫生产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脱硫
,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新型氨法脱硫生产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氨法烟气脱硫工艺按副产物硫酸铵的结晶技术不同,分为塔内饱和结晶技术和塔外饱和蒸发结晶技术,两者各有优劣。塔内饱和结晶技术无需额外热源,具有能耗低、投资省、工艺流程短、操作方便及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脱硫塔入口烟道,吸收塔浓缩段、机泵叶轮及部分浓缩浆液输送管线积料、磨损、腐蚀严重;浓缩段硫铵浆液氧化率不高,副产物硫酸铵粒径小、杂质含量高、游离酸含量过高等因素导致副产物硫酸铵品质不高;吸收塔出口净烟气气溶胶含量较高,氨逃逸和拖尾现场严重。塔外蒸发结晶技术具有脱硫循环系统设备管线磨损小,脱硫系统可长周期稳定运行,副产物硫酸铵品质高等优势。但同时现行的塔外蒸发结晶技术在工程化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占地面积大,一次性投资高,运行成本高;工艺流程长,操作温度高,操作复杂;蒸发结晶系统容易发生故障,脱硫系统需要设置较大的浆液缓冲罐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组合式新型氨法脱硫生产方法及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氨法脱硫塔,该脱硫塔包括脱硫塔,所述的脱硫塔从下到上依次设有浓缩降温底段和吸收段,所述的原烟气的进口位于脱硫塔的下部,脱硫塔的底端通过循环泵与浓缩降温底段的喷淋层相连;所述的吸收段分为SO2吸收段和NH3吸收段,吸收段的下方均设有集液盘,氧化循环槽中部的输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新型氨法脱硫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至少包括2组氨法脱硫塔,一组是包括m≥1个脱硫塔,另一组是包含n≥1个脱硫塔;m个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9)底部的输出端与n个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9)的浆液池相连,n个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9)的输出端通过母液缓冲罐(4)与硫铵离心干燥系统(5)相连,硫铵离心干燥系统(5)的一个输出端作为产品输出,另一个输出端与滤液罐(6)相连,滤液罐(6)的输出端与所述2组氨法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9)的浆液池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新型氨法脱硫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至少包括2组氨法脱硫塔,一组是包括m≥1个脱硫塔,另一组是包含n≥1个脱硫塔;m个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9)底部的输出端与n个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9)的浆液池相连,n个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9)的输出端通过母液缓冲罐(4)与硫铵离心干燥系统(5)相连,硫铵离心干燥系统(5)的一个输出端作为产品输出,另一个输出端与滤液罐(6)相连,滤液罐(6)的输出端与所述2组氨法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9)的浆液池相连。
2.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实现组合式新型氨法脱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n个脱硫塔作为出料系统(3),该系统的脱硫塔采用塔内饱和结晶方法;m个脱硫塔均采用塔外饱和结晶方法,负责脱除进入系统原烟气中的SO2气体并将生产的20%~38%的不饱和硫铵溶液输送至出料系统(3)进行塔内饱和结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出料系统的脱硫子系统(3)在负责脱除进入该系统烟气中的SO2气体,同时通过浓缩段循环喷淋与烟气对流换热将各脱硫系统输送过来的硫铵溶液进一步提浓至饱和结晶,并将产生的含固量为12%~15%的过饱和硫铵浆液输送至母液缓冲罐(4),母液缓冲罐(4)对脱硫系统输送过来的12%~15%过饱和硫铵浆液进行缓冲储存,自然降温或换热冷却至38~42℃,均质养晶后,输送至硫铵离心干燥系统(5)经旋流器及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的3%~5%过饱和硫铵溶液进滤液罐(6),加工艺水稀释,再经管道系统返回至所述2组氨法脱硫塔的浓缩降温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m个脱硫塔中脱硫塔进行脱硫的方法是将除尘后高温原烟气进入脱硫塔(8)的浓缩降温段(9),用塔底浓缩浆液循环喷淋,降低烟气温度,浓缩浆液中的部分水份被蒸发,塔底浆液浓缩至质量浓度为20%~38%的高浓度不饱和硫铵溶液,通过母液输送泵(23)外排至出料系统脱硫塔内进一步提浓至过饱和结晶;降温后烟气进入脱硫塔隔离均温段,通过流量为2~5Nm3/h的NH3吸收液喷淋,保证进入吸收段的烟气的温度在60℃以下,喷淋液落到隔离均温段下部集液盘,通过自流进入补充氧化罐后进入脱硫塔底浓缩浆液池;均温后烟气进入脱硫塔吸收段,先通过SO2吸收液循环喷淋,脱除烟气中SO2,喷淋后的吸收液落到吸收段下部集液盘,通过回流管自流至SO2吸收液循环泵(19)入口处,液氨或氨水通过安装于回流管上的加氨混合器(17)进入吸收液中调节SO2吸收液pH值并恢复SO2吸收液的吸收性能,吸收SO2后产生的多余的硫酸铵/亚硫酸铵溶液通过回流管进入氧化循环槽(14)内通过氧化空气将吸收液进行氧化,脱除SO2的烟气再通过NH3吸收液循环喷淋,喷淋后的NH3吸收液落到吸收段下部的集液盘,通过回流管自流至氧化循环槽(14)内;脱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东,杨婷,陈辉,张刚,周亮,李娟,赵红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