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吸收塔及烟气脱硫系统,该吸收塔包括塔本体、喷淋组件、增效环和连接件,所述塔本体具有烟气流道,所述烟气流道具有进烟气侧和出烟气侧,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出烟气侧位于所述进烟气侧之上;所述增效环和所述喷淋组件依次设置于所述烟气流道内,且所述增效环位于所述喷淋组件更靠近所述进烟气侧的一侧;所述增效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喷淋组件相连;所述塔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防腐层,所述增效环与所述防腐层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环状间隙。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目前的吸收塔在安装增效环时会破坏其内壁防腐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收塔及烟气脱硫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烟气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吸收塔及烟气脱硫系统。
技术介绍
电厂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硫烟气,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需要在电厂中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目前,电厂通常都具备烟气脱硫系统,烟气脱硫系统的核心设备是吸收塔,而为了提高脱硫效率、降低成本,吸收塔中通常都安装有增效环。由于含硫烟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吸收塔的防腐性能是影响其使用寿命、运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但是,现有技术的增效环通常都安装在吸收塔的内壁上,会对吸收塔内壁上的防腐层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吸收塔及烟气脱硫系统,以解决目前的吸收塔在安装增效环时会破坏其内壁防腐层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收塔,该吸收塔包括塔本体、喷淋组件、增效环和连接件,所述塔本体具有烟气流道,所述烟气流道具有进烟气侧和出烟气侧,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出烟气侧位于所述进烟气侧之上;所述增效环和所述喷淋组件依次设置于所述烟气流道内,且所述增效环位于所述喷淋组件更靠近所述进烟气侧的一侧;所述增效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喷淋组件相连;所述塔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防腐层,所述增效环与所述防腐层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环状间隙。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烟气脱硫系统,其包括前述的吸收塔。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吸收塔中,增效环通过连接件与喷淋组件相连,即采用吊装方式将增效环安装固定在烟气流道中;同时,增效环与防腐层间隔设置,二者之间形成环状间隙,如此设置下,增效环与塔本体的内壁不存在连接关系,无疑可避免对防腐层造成破坏。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吸收塔在安装增效环时不会对防腐层造成破坏,在防腐层得到保护的基础上,该吸收塔无疑具备更优的运行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吸收塔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吸收塔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塔本体、110-烟气流道、120-防腐层、200-喷淋组件、210-喷淋元件、220-安装支架、300-增效环、310-拦挡部、320-浆液槽、330-加强结构、340-防护件、350-通流缺口、400-连接件、410-安装板、510-环状间隙、520-涡流空间、530-防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请参考图1~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吸收塔,所公开的吸收塔包括塔本体100、喷淋组件200、增效环300和连接件400。其中,塔本体100是吸收塔的主体构件,其不仅能够为其他构件提供安装支撑基础,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也为烟气脱硫过程提供了处理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塔本体100具有烟气流道110,吸收塔即在烟气流道110内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由于含硫烟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塔本体100的内壁上通常设置有防腐层120,防腐层120与吸收塔的防腐性能直接相关,将直接影响到吸收塔的使用寿。喷淋组件200是吸收塔的功能构件,其能够喷出脱硫浆液而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吸收塔包括有喷淋组件200,因此该吸收塔采用的是湿法脱硫工艺。增效环300也是吸收塔的功能构件,其能够提高吸收塔的脱硫效率。首先,增效环300能够有效防止烟气逃逸。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靠近塔本体100内壁位置的浆液喷淋密度较中心位置更低,同时浆液在喷到塔本体100的内壁上时,会在塔本体100的内壁上形成液膜,这部分气液接触面较小,因此传质效果非常差;综上,靠近塔本体100内壁区域的烟气就没有经过充分的脱硫处理便从吸收塔离开,这就造成了烟气沿塔本体100内壁的“逃逸”,进而会影响到整个脱硫系统的烟气脱硫效率和脱硫处理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增效环300能够迫使烟气往烟气流道110的中心区域流动,进而有效避免烟气在靠近塔本体100内壁的区域逃逸掉。其次,增效环300还能够有效减弱浆液对塔壁的冲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为了确保吸收塔内浆液喷淋的均匀性,喷淋组件200通常均匀布设,以达到尽可能大的覆盖率,如此喷淋组件200喷出的浆液将会冲刷到塔本体100的内壁是不可避免的。针对上述问题,增效环300能够对浆液进行导流,使得浆液向烟气流道110的中心区域流动,并使沿塔本体100的内壁流下的浆液再输送到烟气中,实现浆液重新分布,进而使得烟气与喷淋组件200喷出的绝大部分浆液接触并进行脱硫处理,以确保实现较优的脱硫效果;同时,增效环无疑能够避免浆液直接对塔本体100内壁冲刷,进而减弱了防腐层120、塔本体100内壁的损坏。烟气流道110具有进烟气侧和出烟气侧,在竖直方向上,出烟气侧位于进烟气侧之上;增效环300和喷淋组件200依次设置于烟气流道110内,且增效环300位于喷淋组件200更靠近进烟气侧的一侧。如此设置下,当烟气进入到烟气流道110内后会处于上升运动状态,则会先经过增效环300的处理,同时会被浆液进行脱硫处理,最后再通过喷淋组件200(即喷淋层)运动至出烟气侧;增效环300也能够对浆液进行导流,使得浆液汇集在烟气流道110的中心区域,如此能够确保浆液与烟气充分接触,而实现较优的脱硫效果。通常情况下,塔本体100上连接有进口烟道和出口烟道,烟气自进口烟道进入到塔本体100之内,并最终由出口烟道排出;而进烟气侧即是指塔本体100靠近进口烟道的一侧,出烟气侧即是指塔本体100靠近出口烟道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增效环300通过连接件400与喷淋组件200相连。应理解的是,由于喷淋组件200安装固定在塔本体100的内壁上,而增效环300通过连接件400与喷淋组件200相连,如此相当于增效环300间接与塔本体100相连,进而也实现了增效环300在吸收塔内的安装固定,增效环300就能够在烟气流道110中优化脱硫处理过程。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00的类型有多种,连接件400可选为竖向设置的连接板,如此能够为浆液和烟气提供较为充足的通流空间;当然,连接件400也可以为连接杆等;本实施例未限制连接件400的数量和布局方式,如图2所示,其可以为四个,当然也可以为一个、五个等其他的数量,在多个连接件400的情况下,连接件400可以沿增效环300的周向均匀布设,如此使得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本体(100)、喷淋组件(200)、增效环(300)和连接件(400),所述塔本体(100)具有烟气流道(110),所述烟气流道(110)具有进烟气侧和出烟气侧,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出烟气侧位于所述进烟气侧之上;所述增效环(300)和所述喷淋组件(200)依次设置于所述烟气流道(110)内,且所述增效环(300)位于所述喷淋组件(200)更靠近所述进烟气侧的一侧;/n所述增效环(300)通过所述连接件(400)与所述喷淋组件(200)相连;所述塔本体(100)的内壁上设置有防腐层(120),所述增效环(300)与所述防腐层(120)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环状间隙(5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本体(100)、喷淋组件(200)、增效环(300)和连接件(400),所述塔本体(100)具有烟气流道(110),所述烟气流道(110)具有进烟气侧和出烟气侧,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出烟气侧位于所述进烟气侧之上;所述增效环(300)和所述喷淋组件(200)依次设置于所述烟气流道(110)内,且所述增效环(300)位于所述喷淋组件(200)更靠近所述进烟气侧的一侧;
所述增效环(300)通过所述连接件(400)与所述喷淋组件(200)相连;所述塔本体(100)的内壁上设置有防腐层(120),所述增效环(300)与所述防腐层(120)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环状间隙(5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组件(200)包括喷淋元件(210)和安装支架(220),所述安装支架(220)与所述塔本体(100)的内壁相连,所述喷淋元件(210)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220)上,所述增效环(300)通过所述连接件(400)与所述安装支架(220)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效环(300)为板形结构件,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增效环(300)的内缘朝向所述进烟气侧倾斜设置;所述增效环(300)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塔本体(100)的内壁之间形成涡流空间(520),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增效环(300)朝向所述进烟气侧的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效环(300)具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增效环(300)朝向所述出烟气侧的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江,王天海,郑树国,孙正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电力分公司,天津国华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