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843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包括若干主养池和2个以上辅养池;主养池用于养殖主养动物和藻类植物,主养池通过颗粒物过滤装置与辅养池连接,以将主养池内产生的颗粒物过滤后输送至辅养池;辅养池用于养殖食用颗粒物的辅养动物,辅养池通过粪污过滤装置与外部收集装置连接,以将辅养池内产生的粪污集中处理获取有机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把溶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作为其他生物的营养来源,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有效减少饲料资源浪费、并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工厂化水产养殖具有占用空间小、养殖密度高、智能可控、高效节水、病害少产量高、产品质量好、生态环保等特点,因此,发展工厂化水产养殖已是大势所趋,是摆脱传统粗放经营方式、摆脱资源依赖的最佳途径。截至2017年底,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000万平米,总产量达42.9万吨。虽然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工厂化养殖模式以流水养殖和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为主,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占比还很小,而且封闭循环水养殖也需通过过滤装置实现净水养殖。由于水产动物生活在水里,投喂的饵料只有一部分被动物摄食,剩余的散食溶解在水中,不但造成饵料的浪费,而且也污染水体。同时,水产动物的粪便也排泄在水中,与残饵一起加剧水体污染。例如,对虾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饵料只有75%被摄食,其余残饵溶解散失在水中,同时大约产生27%的粪便(干重)、25%的悬浮颗粒物和1%的氨态氮,仅有24%的饲料氮转化为养殖对虾产量。2018年我国水产饲料总产量2211万吨,其中对虾饲料约160万吨,直接散失在水中的就有40万吨。可见,如何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把溶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作为其他生物的营养来源,通过鱼虾藻的共生系统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以减少饲料资源浪费、污染物零排放是工厂化水产养殖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将推动我国蓝色粮仓的技术与模式创新。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若干主养池和1个以上辅养池;所述主养池用于养殖主养动物和藻类植物,所述主养池通过颗粒物过滤装置与所述辅养池连接,以将所述主养池内产生的颗粒物过滤后输送至所述辅养池;所述辅养池用于养殖食用颗粒物的辅养动物,所述辅养池通过粪污过滤装置与外部收集装置连接,以将所述辅养池内产生的粪污集中处理获取有机肥。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具体设置主养池和辅养池能够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把溶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作为其他生物的营养来源,通过鱼虾藻的共生系统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有效减少饲料资源浪费、并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本专利技术智能化程度高,饲料资源浪费少,污染物零排放,可以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
,实现离岸、循环水利用、高产、智能、生态、工厂化水产养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布局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原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的阳光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包括若干主养池1和两个以上辅养池2,另外还设置蓄水池4和一循环池6;通常可以设置7~18个主养池1、2个以上辅养池2、一个以上蓄水池4和一个以上循环池6;本实施例中,7个主养池1、2个辅养池2,但是不限于此,具体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主养池1用于养殖主养动物和藻类植物,主养池1通过颗粒物过滤装置3与辅养池2连接,以将主养池内产生的排泄物及代谢物被主养池内的微生物分解成絮团成颗粒状物质,经过滤装置输送至辅养池;辅养池2用于养殖食用颗粒物的辅养动物,辅养池2通过粪污过滤装置与外部收集装置连接,以将辅养池2内产生的粪污集中处理获取有机肥。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辅养池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辅养池与第二辅养池;两个辅养池养殖品种不同:第一辅养池用于养殖以杂物为食的吞食性鱼类、辅养池2养殖以微生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作为辅养动物。主养池过滤出的颗粒物输送至所述第一辅养池给吞食性鱼类食用;食用后所产生的排泄物经过本池内的有益动、植微生物分解、还原、同化后使物质变性,后在自然水压的作用下随水流入所述第二辅养池给滤食性鱼类食用;滤食性鱼类把上述物质食用后,所产生的排泄物经过本池内的有益动、植微生物分解、还原、同化后使物质变性,后在自然水压的作用下随水流入循环池内;经过循环池内的有益动、植微生物分解、还原、同化后,使物质二次变性后可作为主养池的养殖动物的辅助饵料。蓄水池用于存贮水源补充养殖系统消耗的水分;所述循环池通过颗粒物过滤装置与所述主养池连接,主养池内的水及排泄物在机械作用下随水通过颗粒物过滤装置;水回入循环池内,过滤出的颗粒物输送至所述第二辅养池。使用时,主养池1养殖的主养动物可以为当地销售效果好的、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如南美白对虾、金鲳鱼等各种名贵纯淡水或海水虾类、鱼类;也可作为各种名贵纯淡水、海水种苗培育标粗的智能化零排放的环保设施设备。定时向主养池1添加专用饲料和专用微生态制剂,利用细菌分解处理水体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作为藻类植物的营养来源,而藻类植物又成为主养动物的食物,这样,水中溶解的有机物、细菌、藻类、主养动物之间因为食物链的关系而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形成有藻有菌的养殖模式,营造整个养殖系统水体的菌藻平衡,强化微生动物、微生植物的种群,强大的微生动物、微生植物有序地分解、还原、同化整个养殖系统水体的排泄物、代谢物质转化成氨基酸、多糖、菌藻蛋白等,实现高产量、污染物零排放的目的。辅养池2用于养殖食用颗粒物的吞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作为辅养动物,其中,颗粒物包括主养池1过滤出来的饵料残渣和粪便,辅养动物可以选择高密度养殖、摄食量大、食性杂,耐受力强的动物,本实施例中,选用塘角鱼、巴沙鱼、乌鲻鱼、鲢鱼等;可根据主养水产动物是咸水或纯淡水来决定辅养动物种类。辅养动物产生的粪污集中至收集装置后,可以在收集装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获取有机肥。具体的,主养池1根据所选水产动物养殖周期,采取分阶段连续养殖的方式,即:把主养池1分为3~6个养殖阶段,例如,把主养池1设置3个养殖阶段,即:1个育苗池、2个生长池、4个育成池,每个阶段养殖时间为1个月。当1个育苗池中的动物养殖2个月后,就把育苗池的动物分到2个生长池中继续养殖,再过2个月当完成成长阶段的养殖后,再把生长池中的动物分到4个育成池中,再过2个月即可达到上市的标准,把育成池的动物捕捞销售。当育苗池、生长池和育成池清空后,马上补充新的动物,这样就可以实现分阶段循环养殖。显然,通过以上设置能够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把溶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作为其他生物的营养来源,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有效减少饲料资源浪费、并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养池1和辅养池2的进水口与蓄水池4的出水口连接,以从蓄水池4获得鲜水,蓄水池4的进水口用于连接水源5,主养池1和辅养池2的出水口通过颗粒物过滤装置3连接循环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主养池和两个以上辅养池;/n所述主养池用于养殖主养动物和藻类植物,所述主养池通过颗粒物过滤装置与所述辅养池连接,以将所述主养池内产生的颗粒物过滤后输送至所述辅养池;/n所述辅养池用于养殖食用颗粒物的辅养动物,所述辅养池通过粪污过滤装置与外部收集装置连接,以将所述辅养池内产生的粪污集中处理获取有机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主养池和两个以上辅养池;
所述主养池用于养殖主养动物和藻类植物,所述主养池通过颗粒物过滤装置与所述辅养池连接,以将所述主养池内产生的颗粒物过滤后输送至所述辅养池;
所述辅养池用于养殖食用颗粒物的辅养动物,所述辅养池通过粪污过滤装置与外部收集装置连接,以将所述辅养池内产生的粪污集中处理获取有机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养池和所述辅养池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用于连接水源,所述主养池和所述辅养池的出水口连接循环池的进水口,所述循环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主养池的进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养池、所述蓄水池和所述循环池上均设置有水位控制装置,以通过所述水位控制装置控制启动补水和停止补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养池、所述辅养池、所述蓄水池和所述循环池均设置在阳光房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工厂化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养池上方设置轨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久满陈家珍韦泽阳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自贸区半亩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