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储永进专利>正文

鱼草生态过滤鱼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43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草生态过滤鱼缸,包括鱼缸本体、过滤装置和水循环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将所述鱼缸本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水草养鱼区和清水区,所述水循环装置位于清水区,一横向隔板将水草养鱼区分为上层净水区和下层污水区;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盒、抽水机构和过滤隔板,所述过滤盒包括上部的蓄水台、下部的过滤架和与蓄水台的上端密封连接的上盖,所述过滤架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有生物填料层、杀菌层和生物吸附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将鱼缸底部的污水过滤后回流至鱼缸内,实现在降低鱼缸内污水浓度的同时,提高污水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鱼草生态过滤鱼缸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族观赏鱼缸
,特别是涉及一种鱼草生态过滤鱼缸。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美化家庭环境的追求不断提高,鱼草生态过滤鱼缸的普及大众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经营好一个漂亮的仿自然界生态的水草鱼缸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鱼草生态过滤鱼缸的水质环境控制无疑是养鱼族需注重的养殖条件之一。养鱼缸中的水主要污染物是颗粒杂质、有机物、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氮、硝酸盐和有害病菌等,这些污染物都是由鱼类的粪便、体液等代谢产物以及残余饵料产生的。颗粒杂质和有机物造成水体浑浊,能见度降低,同时有害细菌滋生,消耗鱼缸中的氧气;鱼缸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能会导致藻类大量生长繁殖,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硝酸盐在无氧环境中受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比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更强,容易造成鱼类的爆发性死亡;同时,由于废水中含有很多有害细菌和病原体,容易使鱼类感染病毒。目前,在鱼缸水处理中,多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对鱼缸废水进行处理,但效果不大理想。还有大部分鱼缸只是经过简单的物理手段过滤后排入废水池中,一方面浪费了水资源,另一方面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鱼草生态过滤鱼缸,设有过滤装置,能够将鱼缸底部的污水过滤后回流至鱼缸内,实现在降低鱼缸内污水浓度的同时,提高污水的利用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鱼草生态过滤鱼缸,包括鱼缸本体、过滤装置和水循环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将所述鱼缸本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水草养鱼区和清水区,所述水循环装置位于清水区,一横向隔板将水草养鱼区分为上层净水区和下层污水区;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盒、抽水机构和过滤隔板,所述过滤盒和所述抽水机构分别位于所述过滤隔板的相对两侧,所述过滤盒与所述过滤隔板固定连接,所述抽水机构位于污水区且与所述过滤盒连通;所述过滤盒包括上部的蓄水台、下部的过滤架和与蓄水台的上端密封连接的上盖,所述过滤架的上端为开口状,且所述蓄水台和所述过滤架连通;所述蓄水台内铺设有至少一层透水土工布,所述透水土工布为200-280g/m2土工布;所述过滤架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有生物填料层、杀菌层和生物吸附层;所述生物填料层包括蜂窝状球体和填充于球体内的氧化钙、凹凸棒土和片状蒙脱石,所述球体的粒径为5-10μm,所述氧化钙的重量比为80-85%,所述凹凸棒土的重量比为10-15%,所述蒙脱石的重量比为10-12%;所述杀菌层包括膨润土载体和嵌于膨润土载体表面的纳米银,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20-25μm,所述纳米银为树枝状银颗粒、针状银颗粒和片状银颗粒的三种混合,所述树枝状银颗粒和所述针状银颗粒两者的重量比为3:1,所述针状银颗粒和所述片状银颗粒两者的重量比为2:1;所述生物吸附层包括氧化石墨烯层和内嵌于氧化石墨烯层内的电气石,所述电气石的分布密度为10-20%;所述水循环装置包括出水管和第二抽水泵,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抽水泵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净水区连通;所述出水管与增氧曝气泵和营养液加药箱连通。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进一步地说,所述抽水机构包括第一抽水泵和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抽水泵连通,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滤盒的上盖连通。进一步地说,所述过滤隔板的左侧壁、右侧壁和下侧壁分别具有一卡接凸条,所述鱼缸本体的内壁具有与三条所述卡接凸条匹配的卡接凹槽。进一步地说,所述蓄水台的下表面具有两条平行的插接凹槽,所述过滤架相对两侧的上端具有与插接凹槽相匹配的插接凸条。进一步地说,所述横向隔板为网状隔板。进一步地说,所述蓄水台包括两蓄水侧板和一蓄水底板,两所述蓄水侧板皆向所述蓄水底板的中心方向倾斜,两所述蓄水侧板的倾斜角度为40-50°。进一步地说,所述蓄水底板为分布有若干过滤孔的底板。进一步地说,所述过滤架包括两平行分布的过滤侧板和垂直于两过滤侧板下端的过滤底板。进一步地说,所述过滤底板为分布有若干过滤孔的底板。进一步地说,所述横向隔板上铺设有若干卵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具有以下几点:一、本专利技术的鱼缸本体内设有过滤装置和水循环装置,能够将鱼缸底部的污水过滤后回流至鱼缸内,实现在降低鱼缸内污水浓度的同时,提高污水的利用率;二、本专利技术的过滤盒包括上部的蓄水台和下部的过滤架,蓄水台和过滤架连通,污水区内的污水在第一抽水泵的带动下从排污管进入蓄水台,透水土工布可将污水中的大颗粒物污物截留至蓄水台内,污水进而进入过滤架内,并依次经过生物填料层、杀菌层和生物吸附层,实现水体内小颗粒有机物的分解、有害病菌和病原体的消除以及水体的净化和活化;三、本专利技术的水循环装置包括出水管和第二抽水泵,经过滤盒过滤后的水体暂存至清水区,清水区内的清水在第二抽水泵的带动下从出水管流入净水区,实现污水的循环使用;另外,出水管与增氧曝气泵和营养液加药箱连通,便于对进入净水区内的清水补充氧气和营养成分;四、本专利技术的过滤隔板与鱼缸本体为可拆卸连接,且过滤架与蓄水台也为可拆卸连接,该设计便于定时将过滤装置从鱼缸本体内取出,进而对蓄水台内的透水土工布和过滤架内的生物填料层、杀菌层和生物吸附层进行更换,保证污水的净化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鱼缸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过滤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蓄水台与过滤隔板结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分标记如下:鱼缸本体1、卡接凹槽11、过滤装置2、蓄水台21、插接凹槽211、过滤架22、插接凸条221、上盖23、第一抽水泵24、排污管25、过滤隔板26、卡接凸条261、水循环装置3、出水管31、清水区4、净水区5、污水区6、生物填料层7、杀菌层8、生物吸附层9和横向隔板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实施例:一种鱼草生态过滤鱼缸,如图1-图6所示,包括鱼缸本体1、过滤装置2和水循环装置3,所述过滤装置将所述鱼缸本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水草养鱼区和清水区4,所述水循环装置位于清水区,一横向隔板10将水草养鱼区分为上层净水区5和下层污水区6;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盒、抽水机构和过滤隔板26,所述过滤盒和所述抽水机构分别位于所述过滤隔板的相对两侧,所述过滤盒与所述过滤隔板固定连接,所述抽水机构位于污水区且与所述过滤盒连通;所述过滤盒包括上部的蓄水台21、下部的过滤架22和与蓄水台的上端密封连接的上盖23,所述过滤架的上端为开口状,且所述蓄水台和所述过滤架连通;所述蓄水台内铺设有至少一层透水土工布,所述透水土工布为200-280g/m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草生态过滤鱼缸,其特征在于:包括鱼缸本体(1)、过滤装置(2)和水循环装置(3),所述过滤装置将所述鱼缸本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水草养鱼区和清水区(4),所述水循环装置位于清水区,一横向隔板(10)将水草养鱼区分为上层净水区(5)和下层污水区(6);/n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盒、抽水机构和过滤隔板(26),所述过滤盒和所述抽水机构分别位于所述过滤隔板的相对两侧,所述过滤盒与所述过滤隔板固定连接,所述抽水机构位于污水区且与所述过滤盒连通;/n所述过滤盒包括上部的蓄水台(21)、下部的过滤架(22)和与蓄水台的上端密封连接的上盖(23),所述过滤架的上端为开口状,且所述蓄水台和所述过滤架连通;/n所述蓄水台内铺设有至少一层透水土工布,所述透水土工布为200-280g/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草生态过滤鱼缸,其特征在于:包括鱼缸本体(1)、过滤装置(2)和水循环装置(3),所述过滤装置将所述鱼缸本体分隔成相互独立的水草养鱼区和清水区(4),所述水循环装置位于清水区,一横向隔板(10)将水草养鱼区分为上层净水区(5)和下层污水区(6);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盒、抽水机构和过滤隔板(26),所述过滤盒和所述抽水机构分别位于所述过滤隔板的相对两侧,所述过滤盒与所述过滤隔板固定连接,所述抽水机构位于污水区且与所述过滤盒连通;
所述过滤盒包括上部的蓄水台(21)、下部的过滤架(22)和与蓄水台的上端密封连接的上盖(23),所述过滤架的上端为开口状,且所述蓄水台和所述过滤架连通;
所述蓄水台内铺设有至少一层透水土工布,所述透水土工布为200-280g/m2土工布;
所述过滤架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有生物填料层(7)、杀菌层(8)和生物吸附层(9);所述生物填料层包括蜂窝状球体和填充于球体内的氧化钙、凹凸棒土和片状蒙脱石,所述球体的粒径为5-10μm,所述氧化钙的重量比为80-85%,所述凹凸棒土的重量比为10-15%,所述蒙脱石的重量比为10-12%;所述杀菌层包括膨润土载体和嵌于膨润土载体表面的纳米银,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20-25μm,所述纳米银为树枝状银颗粒、针状银颗粒和片状银颗粒的三种混合,所述树枝状银颗粒和所述针状银颗粒两者的重量比为3:1,所述针状银颗粒和所述片状银颗粒两者的重量比为2:1;所述生物吸附层包括氧化石墨烯层和内嵌于氧化石墨烯层内的电气石,所述电气石的分布密度为10-20%;
所述水循环装置包括出水管(31)和第二抽水泵,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抽水泵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永进
申请(专利权)人:储永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