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1491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27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端子、插接部及发光元件,所述插接部具有向前贯穿的插接孔;所述插接部由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组成,第一部件由透光材料制成,第二部件由不透光材料制成,所述发光元件贴靠至所述第一部件。如此设置,使发光元件发出的色光集中于透光的第一部件,并通过不透光的第二部件阻挡色光发散的衰减,避免插接部亮暗不均,同时减少透光材料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考2011年4月20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201805065U,其公开了一种能发出色光的端子插接座,包括一座体、一发光组件及一罩体,其中该座体的一侧上凸设有一插接部,该插接部上远离该座体的一侧凹设有一插接孔,该座体上围绕于该插接部的位置,凹设有一环形凹槽,且该环形凹槽内凹设有一镶嵌孔;该发光组件被镶嵌在该镶嵌孔内,且与一电源相连接而发出色光。然而,该端子插接座因需在环形凹槽的镶嵌孔内埋设发光组件,采用表面黏着型发光二极管(SMDLED),致使其材料成本较高,同时罩体整体由透光材料制成并能散射出发光组件发出的色光,易使罩体整体光暗不均产生眩光,虽能让使用者辨认出插接孔位置,但因罩体眩光降低视觉效果且浪费透明材料。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减少透光材料的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端子、插接部及发光元件,所述插接部具有向前贯穿的插接孔;所述插接部由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组成,第一部件由透光材料制成,第二部件由不透光材料制成,所述发光元件贴靠至所述第一部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发光元件发出的色光集中于透光的第一部件,并通过不透光的第二部件阻挡色光发散的衰减,避免造成插接部亮暗不均,同时也减少了透光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如图1所示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是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如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5是如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分解图。图6是如图5所示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7是如图5所示插接部的分解图。图8是如图7所示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插接部的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容置槽11凹槽12端子2接触部21插接部3插接孔31第一部件32端子槽321第二部件33端子槽331圆环部34上子圆环部341下子圆环部342卡嵌肋343卡嵌槽344上固持部35下固持部36发光元件4接脚41金属外壳5扣持部51绝缘片6金属连接件7背板8插接部3’圆环部34’上子圆环部341’下子圆环部342’卡嵌肋343’卡嵌槽344’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以及固定在绝缘本体1的端子2、插接部3及发光元件4。插接部3具有向前贯穿的插接孔31。插接部3由第一部件32与第二部件33组成。第一部件32由透光材料制成,第二部件33由不透光材料制成,发光元件4贴靠至第一部件32。电连接器100使发光元件4发出的色光集中于透光的第一部件32,并通过不透光的第二部件33阻挡色光发散的衰减,避免造成插接部3亮暗不均,同时也减少了透光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多个插接部3排列成两列,每一插接部3通过第一部件32传递出发光元件4发出的色光,使电连接器100整体灯光效果均匀,进一步提升整体的视觉效果。参图7及图8,插接部3包括位于前方的圆环部34及自圆环部34后端面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出的上固持部35与下固持部36。插接部3借由上、下固持部35、36固定在绝缘本体1,发光元件4贴靠在上固持部35的上方,图4清晰可见。第一部件32设有自其上固持部35向前延伸并向下贯穿的端子槽321,端子2具有向前延伸入端子槽321的接触部21,第二部件33设有与第一部件32端子槽321对称的另一端子槽331。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部件32与第二部件33通过组装固定而形成插接部3。除上述方式以外,第一、第二部件32、33还可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一体成型而形成插接部,通过该种方法制成的插接部为无缝整体,美观度更好。而在注塑成型工艺中优选方式为第一部件32与第二部件33通过双色一次注塑而形成插接部,或者通过二次注塑而形成插接部。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部件32包括上子圆环部341与上固持部35,第二部件33包括下子圆环部342及下固持部36。第一部件32位于第二部件33的上方。上、下子圆环部341、342构成圆环部34。由图7可知,上子圆环部341所占圆环部34比例明显小于下子圆环部342所占圆环部34比例,而对于上子圆环部341所占比例可根据电连接器100实际灯光效果调节。上子圆环部341的两侧设有向外突伸的卡嵌肋343,下子圆环部342设有向后贯穿的卡嵌槽344。卡嵌肋343组装固定至卡嵌槽344,使得第一部件32与第二部件33彼此固定。卡嵌肋343横截面为内窄外宽的梯形面,而卡嵌槽344为与卡嵌肋343配合的燕尾槽,确保两者固持稳定不易脱落。卡嵌肋343的前端面被设置为倾斜的导引面,而卡嵌槽344在与圆环部34后端面的连接处也被设置为倾斜的导引面,卡嵌肋343的导引面与卡嵌槽344的导引面相互配合使第一部件32能够顺畅插入至第二部件33内。上、下固持部35、36两侧设有前后延伸的凸肋37,绝缘本体1前端面凹设有收容上、下固持部35、36的容置槽11,上、下固持部35、36组装至绝缘本体1的容置槽11内并相互干涉配合,图5及图6清晰可见。同时,圆环部34后端面抵持在绝缘本体1前端面进行限位。如图9所示为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所采用的插接部3’,其卡嵌肋343’与卡嵌槽344’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结构相同,通过增大上子圆环部341’所占圆环部34’比例实现透光面积的增大。参图4至图6,绝缘本体1两侧面凹设有凹槽12,凹槽12内安装有金属连接件7。安装至绝缘本体1内的发光元件4具有向外延伸暴露于绝缘本体1的两接脚41,两接脚41分别被两根金属连接件7连接至外部电路供电,金属连接件7可采用搭接或焊接的方式与发光元件4接脚41接触,而焊接的优选方式可采用锡焊。参图1及图2,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与绝缘本体1组装固定的背板8及包覆绝缘本体1的金属外壳5。圆环部34暴露于金属外壳5。金属外壳5遮盖上、下固持部35、36及发光元件4。为防止设置于凹槽12内的金属连接件7与金属外壳5接触,在两者之间夹设一绝缘片6防止接触。绝缘本体1与一背板8连接固定,金属外壳5包覆绝缘本体1并扣持在背板8上的扣持部51。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专利技术说明书而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端子、插接部及发光元件,所述插接部具有向前贯穿的插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由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组成,第一部件由透光材料制成,第二部件由不透光材料制成,所述发光元件贴靠至所述第一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端子、插接部及发光元件,所述插接部具有向前贯穿的插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由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组成,第一部件由透光材料制成,第二部件由不透光材料制成,所述发光元件贴靠至所述第一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通过组装固定而形成所述插接部,或者,两者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一体成型而形成所述插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通过双色一次注塑而形成所述插接部,或者,两者通过二次注塑而形成所述插接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两侧向外突伸形成卡嵌肋,所述第二部件设有向后贯穿的卡嵌槽,所述卡嵌肋组装固定至所述卡嵌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包括位于前方的圆环部及自圆环部后端面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出的上固持部与下固持部,所述插接部借由上、下固持部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中华陈志坚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