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大电流固封极柱的软连接方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090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大电流固封极柱的软连接方式,涉及固封极柱技术领域,外防护壳顶部端面的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上出线散热架,外防护壳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真空灭弧室,真空灭弧室的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有上进线触头,真空灭弧室的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下出线导电座,通过在下出现导电座内部的4个方向安装4片软连接片,充分利用了内孔的空间,每一片软连接片的截面尺寸为45mm×8mm,总的软连接截面积达到1440平方毫米,使得下出线导电座的外径尺寸缩小,大大的降低了下出线导电座的重量,同时也使得整个固封极柱的体积减小了,改善了下出线导电座在工作时的散热状况,减少的铜材和绝缘材料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了整个产品的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大电流固封极柱的软连接方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固封极柱
,具体为一种新型的大电流固封极柱的软连接方式。
技术介绍
固封极柱是高压真空断路器里面最重要的电气部件,它与操作机构,开关框架以及二次控制回路等共同组成高压真空断路器。下出线导电座是固封极柱较为重要的结构,但是,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固封极柱,其下出线导电座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图中,下出线导电座的内孔形状是长方形的,而软连接导电夹位于内孔中心,只有图纸A和B两个空间可以安装两片软连接片,但是由于导电散热的要求,软连接片的总截面面积必须大于1400平方毫米,这样,单软连接片的截面面积需要达到700平方毫米,因此,现有技术只能采用宽度为70mm、厚度为10mm的软连接片来实现,由于软连接片厚度达到了10mm,不够柔软,导致动导电杆在上下运动的时候灵活性较差,同时,由于现有下出现导电座的内部只能容纳两个软连接片,固封极柱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只能从固封极柱的两侧散热,因此,导致现有固封极柱的散热效果也不理想,为了改善散热条件,部分厂家将下出线导电座尽量做的很大,从而减少发热量,但是这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大电流固封极柱的软连接方式,包括基座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体(1)的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有外防护壳(2),所述外防护壳(2)的顶部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上进线触头防护罩(3),且外防护壳(2)的顶部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下出线导电座防护罩(4);/n所述外防护壳(2)顶部端面的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上出线散热架(5),所述外防护壳(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真空灭弧室(7),所述真空灭弧室(7)的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有上进线触头(6),所述真空灭弧室(7)的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下出线导电座(14),所述真空灭弧室(7)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有灭弧室静触头(8),且真空灭弧室(7)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灭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大电流固封极柱的软连接方式,包括基座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体(1)的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有外防护壳(2),所述外防护壳(2)的顶部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上进线触头防护罩(3),且外防护壳(2)的顶部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下出线导电座防护罩(4);
所述外防护壳(2)顶部端面的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上出线散热架(5),所述外防护壳(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真空灭弧室(7),所述真空灭弧室(7)的顶部端面固定连接有上进线触头(6),所述真空灭弧室(7)的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下出线导电座(14),所述真空灭弧室(7)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有灭弧室静触头(8),且真空灭弧室(7)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灭弧室动触头(9),所述真空灭弧室(7)的内部底端与灭弧室动触头(9)的底部外侧之间对称设置有两根不锈钢波纹管(10),所述灭弧室动触头(9)的底端固定串接设置有灭弧室动导电杆(11),所述下出线导电座(14)的内部中心固定设置有软连接导电夹(12),所述软连接导电夹(12)的四个侧面与下出线导电座(14)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设置有四个U型软连接片(13),所述下出线导电座(14)的底部端面固定开设有一个呈内八角形状的内孔(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大电流固封极柱的软连接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连接导电夹(12)的中心位置固定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内部贯穿设置有一根绝缘拉杆(15),所述绝缘拉杆(15)的顶端与灭弧室动导电杆(11)的内部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大电流固封极柱的软连接方式,开关合闸时,所述灭弧室静触头(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索立安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