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7681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方法,该方法涉及检测用试剂盒由第一试剂瓶、第二试剂瓶、滤纸、药匙、紫外灯组成,基于量子点能量匹配转移原理,通过化学比色法以及基于量子点配体能量匹配转移导致的荧光猝灭法,使用强碱配置的溶液以及经过四硫氰酸钴配体置换的量子点溶液按顺序直接滴加到置于滤纸上的提取的可疑样品上,如果可疑物品中含有氯胺酮,则滤纸上的可疑物品与试剂发生反应生成薰衣草紫色沉淀,使用365 nm紫外光照射沉淀发现沉淀处荧光减弱,以此确定氯胺酮毒品的存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可用于海关、关卡、舞厅等现场查毒时的快速定性检测,具有操作简单迅速,特异性强,反应灵敏,使用方便,成本低的特点,为公安系统禁毒部门的现场鉴定氯胺酮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方法,具体涉及现场毒品中氯胺酮的快速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进入21世纪以来,毒品的使用呈现一种急速增长的态势。氯胺酮作为第三代新型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原是一种全身性快速作用的解离麻醉药物。它曾作为人和动物使用的麻醉药,其生效时间短,药效稳定。也由于氯胺酮的安全性相对较好,它迅速成为了越战期间受伤美国士兵的首选麻醉剂。吸食氯胺酮会导致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出现漂浮、幻觉、时空扭曲和成瘾症状。氯胺酮因其麻醉和致幻剂特性而被滥用,特别是在酒吧、俱乐部、音乐会和派对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快速准确的现场检测来获取证据。此外,由于其合成较为困难,所以它在市场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库存的转运疏忽。它有粉末、液体和固体剂型,这导致贩毒者经常将它们与类似物品(糖和面粉等)混合,以避免检查站和边防警察的搜查。氯胺酮作为摇头丸类片剂中的一种添加成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摇头丸类片剂中偶尔会遇到与氯胺酮混合的其他受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安非他明、甲基苯丙胺、亚甲基二氧亚甲基丙胺(MDA)、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和苯环己哌啶(PCP)。这对检测方法的样品制备工艺和检测方法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目前,氯胺酮检测的分析技术主要有质谱(Talanta2015,143,50-55)、色谱(Talanta2010,82(3),969-975)、气相色谱-质谱(ForensicSci.Int.2019,301,447-454)、红外光谱(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2019,39(7),2136-2141)、紫外-可见吸收(JournaloftheChineseChemicalSociety2006,53(4),831-838)、荧光(AnalyticalandBioanalyticalChemistry2017,409(30),7027-703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iol.Pharm.Bull.2018,41(1),123-131)、Raman(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2018,38(11),3395-3400)和太赫兹光谱(OpticalMaterialsExpress2014,4(9),1876-1884),但上述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如ELISA、荧光、GC-MS等,大多是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头发等代谢成分。这些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样品制备麻烦、难以实现现场目视检测等缺点。拉曼光谱和太赫兹光谱需要比较标准样品图谱。因此,混配药品样品难以正确鉴别,抗干扰能力差。最重要的是,这些方法需要严格的实验室环境、昂贵的大型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操作,并且受到使用氯胺酮方案和贩毒过程的限制。很难实现氯胺酮的现场检测。比色反应具有成本效益高、不需要复杂昂贵的分析仪器就能轻松检测的竞争优势(Nature2000,406(6797),710-713)。而且,比色反应具有抗干扰、特异性强、视觉识别能力强等优点。然而,由于比色探针分子的活性中心与被测物质之间的强烈化学作用,如电子转移和离子交换,与活性中心相连的发色团分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发色团分子的积累是通过人眼或显微镜观察到的,因此比色反应的颜色变化取决于发色团分子的浓度。这意味着比色反应具有灵敏度低的缺点。所以,为了提高比色反应的灵敏度,我们采用了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的思想,除了增加反应前后的颜色变化信号外,还通过量子点与配体之间发生能级匹配的变化,发生能量转移导致量子点荧光猝灭,由此增加了反应前后的荧光强弱的变化,弥补比色反应灵敏度低的特点,这种双重信号响应的方法极大地增加了检测氯胺酮的可靠度以及灵敏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毒品的方法,该方法基于量子点能量匹配转移原理,涉及检测用试剂盒由第一试剂瓶、第二试剂瓶、滤纸、药匙、紫外灯组成,通过化学比色法以及基于量子点配体能量匹配转移导致的荧光猝灭法,无须将可疑物样品溶解,获得双重信号变化检测氯胺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海关、关卡、舞厅等现场查毒时氯胺酮的快速定性检测,具有操作简单迅速,特异性强,反应灵敏,使用方便,成本低的特点,可为公安系统禁毒部门的现场鉴定氯胺酮提供有效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方法,该方法涉及检测用试剂盒由第一试剂瓶、第二试剂瓶、滤纸、药匙、紫外灯组成,通过将比色法、荧光猝灭法相结合,获得双重信号变化检测氯胺酮,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碱化溶液的配置:a、室温下称取1.2-4.8gNaOH或KOH溶于100ml水封入第一试剂瓶(1)中;四硫氰酸钴配体的制备:b、室温下称取0.145-0.58gCoCl2溶于50-200ml水,温度50℃加热15min获得A溶液;c、取0.152-0.608gNH4SCN固体溶于50-200ml水,温度85℃加热20min获得B溶液;d、将步骤b中获得的A溶液与步骤c得到的B溶液混合,加热1-4h获得蓝绿色四硫氰酸钴铵晶体;配体交换:e、取0.1-1gCdSe绿光量子点融入50-200ml水溶液,再加入步骤d得到的四硫氰酸钴铵0.05-0.2g,搅拌5min,提纯,融入50-200ml水中,获得检测试剂并封入第二试剂瓶(2)中;检测:f、使用药匙(4),将可疑粉状物品中提取样品,将样品置于滤纸(3)上,用第一试剂瓶(1)滴加到含有样品的滤纸上,再用第二试剂瓶(2)滴加试剂到含有样品的滤纸上,3秒钟后可疑粉状物品中的氯胺酮被碱化后与带有四硫氰酸钴的量子点生成薰衣草紫色沉淀,用365nm紫外灯(5)照射沉淀发现沉淀处绿色荧光减弱,确定氯胺酮的存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使用药匙(4),从毒品可疑源中提取样品,将样品置于滤纸(3)上,用第一试剂瓶(1)将检测试剂滴加到含有样品的滤纸(3)上,氯胺酮会被碱化,用第二试剂瓶(2)将检测试剂滴加到含有样品的滤纸(3)上,碱化后的氯胺酮会与发生配体交换的CdSe上的四硫氰酸钴配体发生配位反应,产生薰衣草紫色沉淀,此时用365nm紫外光(5)照射,在紫色沉淀处可以看到绿色荧光量子点的荧光强度相较周围未反应的区域有所减弱,通过薰衣草紫色沉淀和荧光猝灭现象以此确定氯胺酮的存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对象为可疑物质中混合的氯胺酮,所述两种试剂分别为室温下配置的碱性溶液以及经过配体交换的量子点溶液;从现场可疑物质中提取样品置于滤纸之上,将试剂按顺序滴加到滤纸上,可以物质中若存在氯胺酮,则会与检测试剂发生特殊显色反应以及荧光猝灭现象。即碱化氯胺酮会与带有四硫氰酸钴配体的CdSe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紫色沉淀物质,导致量子点的荧光猝灭,以此确定氯胺酮的存在。其中比色法源于四硫氰酸钴配体与碱化氯胺酮发生反应产生薰衣草紫色沉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涉及检测用试剂盒由第一试剂瓶、第二试剂瓶、滤纸、药匙、紫外灯组成,通过将比色法、荧光猝灭法相结合,获得双重信号变化检测氯胺酮,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n碱化溶液的配置:/na、室温下称取1.2-4.8g NaOH或KOH溶于100 ml水封入第一试剂瓶(1)中;/n四硫氰酸钴配体的制备:/nb、室温下称取0.145-0.58g CoC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比色荧光猝灭双模检测氯胺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涉及检测用试剂盒由第一试剂瓶、第二试剂瓶、滤纸、药匙、紫外灯组成,通过将比色法、荧光猝灭法相结合,获得双重信号变化检测氯胺酮,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
碱化溶液的配置:
a、室温下称取1.2-4.8gNaOH或KOH溶于100ml水封入第一试剂瓶(1)中;
四硫氰酸钴配体的制备:
b、室温下称取0.145-0.58gCoCl2溶于50-200ml水,温度50℃加热15min获得A溶液;
c、取0.152-0.608gNH4SCN固体溶于50-200ml水,温度85℃加热20min获得B溶液;
d、将步骤b中获得的A溶液与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新存李继广郭亚楠李毓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