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涉及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叠合板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代表的装配式结构体系发展迅速。混凝土叠合板因具有整体性好、施工速度快、节约模板、可大幅提升建筑预制率与装配率等优点,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受运输条件和吊装能力限制,目前工程中的混凝土叠合板常由多块预制复合底板拼接后,再在其上铺设顶部钢筋并浇筑后浇混凝土层而组成,因此预制复合底板间的拼缝传力性能是保证叠合板能否双向受力的关键。而现阶段叠合板的连接方式主要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中推荐的两种湿式连接方式为主,即:①整体式接缝湿式连接,可实现预制复合底板中钢筋与混凝土的连续受力,在保证接缝处加强的情况下,其设计方法与常规现浇板相同,可按整体双向板进行设计,但其要求在预制复合底板板侧外伸一定长度的受力钢筋,并在拼接部位设置一定宽度的现浇带,导致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所述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由预制复合底板(6)及顶部后浇混凝土层(7)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式连接结构包括若干组L型钢连接件,每组L型钢连接件包括两个用于连接相邻预制复合底板(6)的L型钢板(1),两个所述L型钢板(1)的竖直板(12)贴合且上部开有螺栓连接孔(2),通过螺栓(3)连接两竖直板(12);两个所述L型钢板(1)的水平板(11)位于同一平面,且下表面通过钢盖板(5)焊接成一体,所述水平板(11)预埋在预制复合底板(6)后期形成纵肋(82)、横肋(81)交汇处的位置,竖直板(12)延伸至顶部后浇混凝土层(7)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所述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由预制复合底板(6)及顶部后浇混凝土层(7)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式连接结构包括若干组L型钢连接件,每组L型钢连接件包括两个用于连接相邻预制复合底板(6)的L型钢板(1),两个所述L型钢板(1)的竖直板(12)贴合且上部开有螺栓连接孔(2),通过螺栓(3)连接两竖直板(12);两个所述L型钢板(1)的水平板(11)位于同一平面,且下表面通过钢盖板(5)焊接成一体,所述水平板(11)预埋在预制复合底板(6)后期形成纵肋(82)、横肋(81)交汇处的位置,竖直板(12)延伸至顶部后浇混凝土层(7)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L型钢连接件中的两个L型钢板(1)形状尺寸完全相同,相邻预制复合底板(6)之间通过等间距的多组L型钢连接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复合底板(6)包括内置若干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62)的预制混凝土底板(61),预制混凝土底板(61)上布置有钢筋桁架(63),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62)之间形成纵肋(82)或横肋(81),其中纵肋(82)为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中沿长度方向的混凝土,横肋(81)为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中沿宽度方向的混凝土,两竖直板(12)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后浇混凝土层(7)包括受力钢筋(71)和后浇混凝土(72),螺栓连接孔(2)和螺栓(3)包裹在后浇混凝土(72)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L型钢连接件中的两个L型钢板(1)的水平板(11)上表面焊接有水平的锚筋(4),且锚筋(4)伸出水平板(11)的板面,并与L型钢板(1)的竖直板(12)垂直。
6.权利要求1所述预制复合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混合式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制作预制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斌,冉永红,周锟,金复来,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