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抗震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结构,涉及一种建筑用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地区地震多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严重威胁。目前各类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中均对建筑抗震有着明确规定,涉及抗震的标准有400个。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以上的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从全球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命伤亡均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的原因引起的。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从工程建设中做好防震工作,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措施。现有建筑设计中,大量钢柱结构的广泛应用,往往也会对柱体结构进行防震设计,但现有设计防震效果仍然有待加强。在结构件中设置缓冲区域来吸收地震能量是应对破坏性地震的措施之一,这种策略传统上通过加强柱体结构来实现,可以通过开发主体的可变性连接部分来实现,虽然通过特定结构吸收地震能量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导致的人员伤亡,但这种吸收地震能量是通过结构件破坏来实现的,而破坏造成结构件的永久变形从而不可修复,同样导致了经济损失,所以通过结构件设计减小地震中结构件的变形使其达到不损坏的程度,是结构件抗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抗震装置,其包括工字型柱,设置于工字型柱体表面的阻尼结构,其特征在于:阻尼结构为通过加强片固定于柱体上的阻尼层,阻尼结构通过与工字型柱表面摩擦实现阻尼作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抗震装置,其包括工字型柱,设置于工字型柱体表面的阻尼结构,其特征在于:阻尼结构为通过加强片固定于柱体上的阻尼层,阻尼结构通过与工字型柱表面摩擦实现阻尼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工字型钢柱通过伞形底座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安装在混凝土底座上,而阻尼结构安装在工字型钢柱紧邻伞形底座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螺栓连接在工字型钢柱翼缘上的翼缘外加强片(2)及翼缘外阻尼层(3),翼缘外阻尼层(3)设置在翼缘外加强片(2)与工字型钢柱翼缘外边面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在工字型钢柱翼缘上的翼缘内加强片(5)及翼缘内阻尼层(1)(0),翼缘内阻尼层(10)设置在翼缘内加强片(5)与工字型钢柱翼缘内表面之间,翼缘外加强片(2)、翼缘外阻尼层(3)、工字型钢翼缘、翼缘内加强片(5)、翼缘内阻尼层(10)依次通过翼缘螺栓(4)紧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翼缘外加强片(2)设置两列螺栓孔,分别对应翼缘两侧及两个翼缘内加强片(5),翼缘内加强片(5)上设置一列螺栓孔,工字型钢柱两侧翼缘内加强片(5)对称布置,翼缘外阻尼层(3)尺寸不大于翼缘外加强片(2),翼缘内阻尼层(10)尺寸不大于翼缘内加强片(5),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吉如,王敬凯,花枫,蒋雪芳,朱春友,奚凯,
申请(专利权)人:任吉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