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及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7400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及安装方法,包括容纳隔振装置的基坑以及支挡基坑的临时支挡结构,所述隔振装置包括沿临时支挡结构内侧自下而上浇筑形成的内部具有容纳设备基础空间的井筒式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的内侧与所述设备基础之间夹设有隔振层,所述隔振层用于实现设备基础与支撑结构的脱离;所述设备基础的下方对应布置有土体加固处理区,且所述加固处理区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设备基础固定连接的地下连续墙。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性的对设备基础部位进行必要的加强,改善设备基础的动力特性;并且有效控制振动能量传播,降低对周围建筑的功能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及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设备基础隔振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大型动力设备基础是振动控制的核心部位,直接影响设备运行的系统特性,因振动能量巨大,对周围建筑物安全性和工作场所内人员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优先布置在地下,要求设备基础有更好的动力稳定性、承载性且避免造成周围环境的振动污染。大型动力设备一般选择较硬土层或岩层作为持力层,同时采取一些地基处理手段增强地基的强度,可以改善持力层受力状态和荷载传递性能。大型动力设备的隔振装置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埋置方式,将设备基础放置于开挖的深基坑中进行隔振处理,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大容量离心机,由于其技术指标高,振动能量巨大,周围环境振动问题突出;此外大型动力设备对地基条件要求高,如大范围进行基础的加固,工程投资大且不具备针对性。基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及安装方法,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及安装方法。以针对性的对设备基础部位进行必要的加强,改善设备基础的动力特性;并且有效控制振动能量传播,降低对周围建筑的功能影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包括容纳隔振装置的基坑以及支挡基坑的临时支挡结构,所述隔振装置包括沿临时支挡结构内侧自下而上浇筑形成的内部具有容纳设备基础空间的井筒式支撑结构,快速为设备基础形成永久稳定的布置空间;所述支撑结构的内侧与所述设备基础之间夹设有隔振层,所述隔振层用于实现设备基础与支撑结构的脱离;所述设备基础的下方对应布置有土体加固处理区,且所述加固处理区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设备基础固定连接的且位于设备基础范围内的地下连续墙,实现设备基础范围内的封闭。本专利技术所述井筒式支撑结构浇筑形成后,替代临时支挡体系,即形成了稳定的设备基础布置空间;并且埋置地基中的井筒式支撑结构实现了设备基础结构与周边结构脱开。支撑结构内部与设备基础之间设置隔振层,切断振动能量的直接传递。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结构内部形成自上而下间隔分布的若干环形独立空间。以上结构中,支撑结构内部形成的独立空间,结合设备基础的布置要求确定;同时在满足地下结构基坑承载的要求的基础上,独立空间可进一步切断振动能量的传递。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底部嵌入坚硬的地层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地下连续墙首尾相接合围形成环形封闭式结构。由于以上结构,可实现设备基础范围内的封闭,同时嵌入式的地下连续墙对设备基础的约束作用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地下连续墙顶部嵌入设备基础中,确保结构有效联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大型动力设备的规格和隔振需求,开挖基坑至设备基础所需深度,并及时实施临时支护结构进行支护;S2、基坑形成后,沿临时支挡结构内壁自下而上逐步拆除临时支护结构并浇筑形成井筒式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内部形成布置设备基础的稳定空间;S3、在基坑底部布置与所述设备基础对应的封闭式地下连续墙,实现设备基础范围内的封闭;并将地下连续墙的顶部露出土面以上,底部嵌入坚硬的地层中;S4、对封闭范围内的地基土体进行针对性的改良、加固,形成加固处理区;S5、在加固处理区的上方进行设备基础结构的浇筑,浇筑形成的设备基础的底部与露出土面以上的地下连续墙顶部相嵌合,确保结构的联结稳定性;S6、将大型动力设备安装在设备基础中,进行隔振处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1中,开挖基坑前,先实施临时支挡结构,再沿临时支挡结构下挖并及时实施临时支护结构进行支护。对有限封闭范围内的地基土体进行针对性的改良、加固(如旋喷处理、置换等),形成加固处理区,进一步提高综合地基对设备基础的刚度贡献。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设备基础传统的埋置方式为直接将设备基础整体埋置在临时支挡结构之间,其缺点在于:无支撑结构,不能满足地下结构基坑承载的要求,导致基坑的安全风险较高。采用本法的结构方案,在临时支挡结构内侧浇筑形成井筒式支撑结构,既有效降低了临时基坑的安全风险,又快速的为设备基础形成永久稳定的布置空间。更为关键的是,本专利技术在设备基础与井筒式支撑结构之间设置隔振层,实现了设备基础结构与周围结构的脱离布置,可最大限度的切断能量传递路径。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针对性地基加固方案,仅对设备基础有效范围的地基进行处理,直接提高设备基础的动力特性,并大大减少了对地基的加固处理量,经济优势明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地基加固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设备基础;2-临时支挡结构;3-支撑结构;4-隔振层;5-地下连续墙;6-加固处理区;31-独立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如图1至3所示,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包括容纳隔振装置的基坑以及支挡基坑的临时支挡结构2,所述隔振装置包括沿临时支挡结构2内侧自下而上浇筑形成的内部具有容纳设备基础1空间的井筒式支撑结构3,所述支撑结构3的内侧与所述设备基础1之间夹设有隔振层4,所述隔振层4用于实现设备基础1与支撑结构3的脱离;所述设备基础1的下方对应布置有土体加固处理区6,且所述加固处理区6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设备基础1固定连接的地下连续墙5。依据空间承载特性,支撑结构3内部空间型式选用“井筒式”,内侧为井筒薄墙。所述基坑形成为选用合理的临时支挡体系,采用明挖方式形成临时的稳定施工场地。所述“井筒式”支撑结构,在基坑形成后,按照自下而上逐步浇筑结构体,支撑结构3外侧紧贴临时支挡结构2布置墙体,替代临时支挡结构,进而为设备基础形成稳定的永久空间。所述临时支挡结构2可采用混凝土浇筑或排桩支挡。所述隔振层4可采用闭孔泡沫板。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3内部形成自上而下间隔分布的若干环形独立空间31。支撑结构内部形成的独立空间,结合设备基础的布置要求确定;同时在满足地下结构基坑承载的要求的基础上,独立空间可进一步减少振动能量的传递。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下连续墙5的底部嵌入坚硬的地层中,嵌入式的地下连续墙对设备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隔振装置的基坑以及支挡基坑的临时支挡结构(2),所述隔振装置包括沿临时支挡结构(2)内侧自下而上浇筑形成的内部具有容纳设备基础(1)空间的井筒式支撑结构(3),快速为设备基础(1)形成永久稳定的布置空间;/n所述支撑结构(3)的内侧与所述设备基础(1)之间夹设有隔振层(4),所述隔振层(4)用于实现设备基础(1)与支撑结构(3)的脱离;所述设备基础(1)的下方对应布置有土体加固处理区(6),所述加固处理区(6)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设备基础(1)固定连接的且位于设备基础范围内的地下连续墙(5),实现设备基础范围内的封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隔振装置的基坑以及支挡基坑的临时支挡结构(2),所述隔振装置包括沿临时支挡结构(2)内侧自下而上浇筑形成的内部具有容纳设备基础(1)空间的井筒式支撑结构(3),快速为设备基础(1)形成永久稳定的布置空间;
所述支撑结构(3)的内侧与所述设备基础(1)之间夹设有隔振层(4),所述隔振层(4)用于实现设备基础(1)与支撑结构(3)的脱离;所述设备基础(1)的下方对应布置有土体加固处理区(6),所述加固处理区(6)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设备基础(1)固定连接的且位于设备基础范围内的地下连续墙(5),实现设备基础范围内的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3)内部形成自上而下间隔分布的若干环形独立空间(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5)的底部嵌入坚硬的地层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5)首尾相接合围形成环形封闭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型动力设备基础的隔振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德昌黄维刘加进郑再新江亚丽田建海聂柏松王婧郭芝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