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属于吊装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设备主体、设置在设备主体底部的伸缩式支撑轮、设置在设备主体外侧的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用于对设备主体进行吊装的卷扬机,所述支撑架包括四根支撑立柱、两根横梁以及连接两根横梁的连接梁,所述支撑立柱包括底座、下部支撑杆、上部螺纹杆以及与所述上部螺纹杆螺纹配合的支撑台。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免去了利用外部设备吊装的繁琐,提高了建筑固废设备移动的便利性,从而提升了柔性生产线的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
本专利技术属于吊装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对产品的功能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高,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受到了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对中小企业形成了威胁,而且也困扰着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在大批量生产方式中,柔性和生产率是相互矛盾的。众所周知,只有品种单一、批量大、设备专用、工艺稳定、效率高,才能构成规模经济效益;反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设备的专用性低,在加工形式相似的情况下,频繁地调整工夹具,工艺稳定难度增大,生产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为了同时提高制造工业的柔性和生产效率,使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最终使中小批量生产能与大批量生产抗衡,柔性自动化系统便应运而生。柔性生产线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系统相结合,利用原有产品系列的典型工艺资料,组合设计不同模块,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具有物料流和信息流的模块化柔性系统。为了适应柔性生产线快速投产需求,需要在工厂内局部生产线组装后再调运至车间,进行整体吊装、安装等工序。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品种产品的需要,需要频繁对生产设备进行吊装,但是受到厂房空间的限制,外部吊装设备往往无法进入厂房内,内部行车控制移动过程繁琐,安全系数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免去了利用外部设备吊装的繁琐,提高了建筑固废设备移动的便利性,从而提升了柔性生产线的组装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设置在设备主体底部的伸缩式支撑轮、设置在设备主体外侧的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用于对设备主体进行吊装的卷扬机,所述支撑架包括四根支撑立柱、两根横梁以及连接两根横梁的连接梁,所述支撑立柱包括底座、下部支撑杆、上部螺纹杆以及与所述上部螺纹杆螺纹配合的支撑台,所述四根支撑立柱支撑布置在设备主体的四角,每一根横梁对应两根支撑立柱,所述横梁的两端开设有通孔,对应横梁的上部螺纹杆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横梁的底部通过支撑台支撑;所述卷扬机固定在所述横梁的上侧,所述卷扬机的末端与设备主体连接,所述横梁与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进一步,所述伸缩式支撑轮包括设备连接板、与所述设备连接板枢接的连接支架以及与所述连接支架转动连接的脚轮,所述连接支架的侧面连接有控制支杆,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设备连接板对应的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连接支架通过所述控制支杆带动转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分别对应脚轮支撑时和缩回后的两个位置。进一步,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设备连接板枢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枢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脚轮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一辅助安装架,所述辅助安装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枢接,所述辅助安装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枢接,所述辅助安装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配合形成三角支撑。进一步,所述设备支撑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一对支板,所述连接支架通过枢轴与所述支板实现转动连接,所述枢轴与所述控制支杆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设备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一滑槽杆,所述滑槽杆与所述支板转动连接,所述滑槽杆内形成用于所述连接支架在转动时让位的滑槽空间,所述滑槽杆内固设有一定位杆,当所述连接支架转动时,所述定位杆分别与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配合。进一步,所述控制支杆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所述设备主体的底部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驱动装置的安装槽,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缸和连接杆,所述气缸的驱动端与连接杆铰接且两者的铰接处设置有一滑杆,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滑杆配合的横槽,所述横槽呈水平布置,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控制支杆铰接。进一步,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横梁铰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下端与设备主体铰接。进一步,所述设备主体上固定设置有纵梁,所述纵梁的长度大于两横梁之间相隔的宽度,所述下部支撑杆的高度小于纵梁所在的高度,所述纵梁用于支撑架的支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通过设置支撑架和卷扬机,在设备需要进行吊装搬运转移时,直接在现场即可进行低矮吊装,减少了安全隐患,并且吊装更为便利。通过设置伸缩式支撑轮,伸缩式支撑轮可以有工作状态和缩回状态,在吊装完成后,设备主体替换为伸缩式支撑进行支撑,使设备主体的移动更为方便,移动省力,消除了厂房空间的限制,解放了劳动力,同时去除了安全隐患。本专利技术装置,横梁的两端开设有通孔,对应横梁的上部螺纹杆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横梁的底部通过支撑台支撑;支撑台通过旋转可以调整其支撑的高度,从而使得本装置在通过伸缩式支撑轮进行支撑时,支撑架可以整体直接放置于设备主体,随着设备主体一起移动,快捷省力,通过将装置集成,为设备的移动提供了便利。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在固定时的状态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在移动时的状态图;图3为支撑架的俯视图;图4为伸缩式支撑轮的立体图;图5为图4在A处的放大图;图6为伸缩式支撑轮的主视图。附图中标记如下:设备主体1、伸缩式支撑轮2、设备连接板21、连接支架22、第一支架221、第二支架222、脚轮23、控制支杆24、第一卡合部25、第二卡合部26、辅助安装架27、支板28、枢轴29、滑槽杆210、定位杆211、卷扬机3、支撑立柱4、底座41、下部支撑杆42、上部螺纹杆43、支撑台44、横梁5、连接梁6、通孔7、连杆机构8、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安装槽9、气缸10、连接杆11、滑杆12、横槽13、纵梁1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设置在设备主体底部的伸缩式支撑轮、设置在设备主体外侧的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用于对设备主体进行吊装的卷扬机,所述支撑架包括四根支撑立柱、两根横梁以及连接两根横梁的连接梁,所述支撑立柱包括底座、下部支撑杆、上部螺纹杆以及与所述上部螺纹杆螺纹配合的支撑台,所述四根支撑立柱支撑布置在设备主体的四角,每一根横梁对应两根支撑立柱,所述横梁的两端开设有通孔,对应横梁的上部螺纹杆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横梁的底部通过支撑台支撑;所述卷扬机固定在所述横梁的上侧,所述卷扬机的末端与设备主体连接,所述横梁与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设置在设备主体底部的伸缩式支撑轮、设置在设备主体外侧的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用于对设备主体进行吊装的卷扬机,所述支撑架包括四根支撑立柱、两根横梁以及连接两根横梁的连接梁,所述支撑立柱包括底座、下部支撑杆、上部螺纹杆以及与所述上部螺纹杆螺纹配合的支撑台,所述四根支撑立柱支撑布置在设备主体的四角,每一根横梁对应两根支撑立柱,所述横梁的两端开设有通孔,对应横梁的上部螺纹杆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横梁的底部通过支撑台支撑;所述卷扬机固定在所述横梁的上侧,所述卷扬机的末端与设备主体连接,所述横梁与设备主体之间通过连杆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式支撑轮包括设备连接板、与所述设备连接板枢接的连接支架以及与所述连接支架转动连接的脚轮,所述连接支架的侧面连接有控制支杆,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设备连接板对应的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连接支架通过所述控制支杆带动转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分别对应脚轮支撑时和缩回后的两个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固废处理设备智能一体式吊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设备连接板枢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枢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脚轮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一辅助安装架,所述辅助安装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枢接,所述辅助安装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枢接,所述辅助安装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配合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小林,张铭,曹文根,朱利君,王伟,赵宇超,朱晓璇,沈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