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传输用可调节张拉强度型传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输设备
,具体为一种传输用可调节张拉强度型传输结构。
技术介绍
传输结构时机械行业最长使用的结构之一,通过传输结构的设置,可实现物件的承载运输功能,实现内端的快速处置,通过与其他部件配合,可实现不同的组合功能,而传输结构是通过内端的电机带动皮带实现内端的转动,从而驱动转辊进行转动,实现传输带传输的功能,帮助进行快速的连接架设,但是目前传输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存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方便进行拉伸变形,通过拉伸变形,可以更好的进行内端接触的调控,实现更好的轮体与皮带的配合,实现减少内端输出损耗的功能,因此现有的传输结构会存在操作传输上的不便,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用可调节张拉强度型传输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传输用可调节张拉强度型传输结构,包括传输结构主体,所述传输结构主体的内端中心设有作用端,所述作用端的中心上端位置转动连接有配合装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输用可调节张拉强度型传输结构,包括传输结构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结构主体(1)的内端中心设有作用端(2),所述作用端(2)的中心上端位置转动连接有配合装置(3),所述作用端(2)包括驱动装置(4)、第一传输件(5)、第一立架(6)、底板(7)、第二立架(8)和第二传输件(9),所述驱动装置(4)设在作用端(2)的内端中心,所述驱动装置(4)的上端一侧与第一立架(6)相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4)的上端另一侧与第二立架(8)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架(6)的侧端与第一传输件(5)相弹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立架(8)的侧端与第二传输件(9)相弹性转动连接,所述底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输用可调节张拉强度型传输结构,包括传输结构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结构主体(1)的内端中心设有作用端(2),所述作用端(2)的中心上端位置转动连接有配合装置(3),所述作用端(2)包括驱动装置(4)、第一传输件(5)、第一立架(6)、底板(7)、第二立架(8)和第二传输件(9),所述驱动装置(4)设在作用端(2)的内端中心,所述驱动装置(4)的上端一侧与第一立架(6)相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4)的上端另一侧与第二立架(8)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架(6)的侧端与第一传输件(5)相弹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立架(8)的侧端与第二传输件(9)相弹性转动连接,所述底板(7)固定连接在驱动装置(4)的底部位置处,所述驱动装置(4)的内端包括连通杆(10)、固定座(11)、第一电动机(12)、齿板(13)、齿轴(14)、第一转轴(15)、滑动块(16)、第一套杆(17)、第二转轴(18)、第二套杆(19)和第三套杆(20),所述第一电动机(12)安装在驱动装置(4)的内端一侧,所述第一电动机(12)的侧端贯通固定座(11)与连通杆(10)相转动连接,所述连通杆(10)的下端位置与第三套杆(20)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套杆(20)的下端通过第二转轴(18)与第一套杆(17)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杆(17)的上端通过滑动块(16)与第一转轴(15)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5)的顶端位置与第二套杆(19)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5)的侧端与齿轴(14)相转动连接,所述齿轴(14)的底端与齿板(13)相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传输件(5)包括第一弹性带(21)、轴杆架(22)、内置架(23)、第二弹性带(24)、连接架轴(25)和齿盘架(26),所述第一弹性带(21)设在第一传输件(5)的内端中心,所述第一弹性带(21)的侧端与轴杆架(22)相转动连接,所述轴杆架(22)的侧端通过内置架(23)与齿盘架(26)相转动连接,所述内置架(23)的顶端通过第二弹性带(24)与连接架轴(25)相转动连接设置,所述配合装置(3)包括第二电动机(27)、第一套轴架(28)、齿轮(29)、第二套轴架(30)、底板架(31)、导杆(32)和调控结构(33),所述调控结构(33)设在配合装置(3)的内端后部位置,所述调控结构(33)的中心上端与第二电动机(27)相固定,所述第二电动机(27)的侧端通过第一套轴架(28)和第二套轴架(30)与齿轮(29)相转动连接,所述调控结构(33)的底部位置处与底板架(31)相固定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