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锡福专利>正文

新型验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736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IPC中H05技术领域,放大器(3)连着由内电路与外结构相配合的电压指示(6)、输入端接低压探测电极(1)和带套筒式量程转换的高压探测电极(7)、输出端接协同动作的光显示(4)和声提示(8),放大器(3)还连着自检试验(9)、连着电池(5)和触摸电极或接地(2)。仅一件可涵盖从安全电压到50万伏的各类电压等级,提供交流或直流且指明极性的确切电压数据。为最新输电技术HVDC提供一种检测手段。(*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IPC中H部的H05
,是安全用电或因操作、检修、试验等实际工作需要而必须事先测知所要接触的设备、设施等是否带电及带电性质,并提供电压数据的自动变色显示的新型验电器。现有的技术是,在低压领域内(250V以下)除市售的多种类型的氖管或液晶测电笔外,还有1999年4月14日公开的中国专利“一种自动变色显示的测电笔”,授权公告号为CN2314381Y。氖管测电笔的缺点是发光暗、寿命短、直流电压指示不明确及易造成错误判断等;液晶测电笔的显示误差极大,甚至完全错误,且在光照不足之处根本不显示;而前述专利技术虽无氖管测电笔的缺点,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对被测目标物的电压值同样不能确切指示。此外,各种低压测电笔都不能应用于高压、超高压领域(250V以上,甚至达500KV)。而在高压、超高压领域内所用的验电器,只适用于相应的电压等级(即某个电压区段),超出限定范围依然不能使用,且在低压领域根本不工作——比如22万伏或11万伏变电站内不同电压等级的验电器至少备有三套,即使最小型的3万5站也得两套,操作时本来不多的几名值班人员须带着几套验电器及其他工具在设备区内根据需要来回奔走,极不方便;由于构造上的原因,高压验电器的发光元件在前端(靠近探测电极处),发光情况操作者自己根本看不到;高压验电器都是将各大部件分解开后存放在长盒子内,使用前临时组装起来,一是操作麻烦,二是损坏的机率加大;高压验电器同样存在着只能检测有无电压、不能测知电压高低的问题,更谈不上提供电压的确切数值了;高压验电器的构造基本上相同或完全相同,只是电压等级有别,必须同时备有多套,实际上是对资源和材料的浪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涵盖现有各类用电电压等级,且都能指示出确切数值、长寿可靠、携带与使用简便、显示醒目、提示敏锐的验电器。当然,若所处的环境在实际使用中不需要对电压范围涵盖过宽,也可做部分省略和简化。本技术是在中国专利“一种自动变色显示的测电笔”原电路已有的低压探测电极、触摸电极(或接地)、放大器、发光显示、电池等五部分的基础上,经过严谨适当的增补,新添了连接放大器输入端内部的电压指示部分;增加了与放大器输入端和低压探测电极的连接点相接的高压探测电极及量程转换部分;又在放大器的两个输出端分别各自连接着共有的音响提示部分;还设置了两组自检试验电路等,共由九个部分组成。电压测量指示部分,包括由测量完毕即自行复位的线性阻值电位器RW1、二极管D1和D2组成的电路,以及在验电器手柄上的电压指示刻度,该刻度与电位器RW1的操作键钮上的标记共同完成电压值指示。电位器RW1的一个接线端与原电路中R2、C1、DW1、DW2的连接点相接,而电位器RW1的中心滑臂则与其另一接线端相连后,接在二极管D1和D2的连接点上。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池负极;二极管D2的负极接电池的正极。发光显示部分(也就是一只变色发光二极管),安装在验电器壳体与手柄连接的一面,即朝向操作者的一侧,便于操作者自己观察。高压探测电极及量程转换部分采用套筒式结构,分为基本套筒和接续套筒两大单元。高压探测电极TT2和电阻R1e、R1d、R1C及其相应触点JZ1 JZ3、DZ1、DZ2、JZ2、JZ4在基本套筒的中、外、内套筒中;高压探测电极TT1与电阻R1a、R1b及其相应触点JZ5、JZ6、DZ3和插座CZ在接续套筒的续内、续外套筒内。具体接法是电阻R1e的两端分别接静触点JZ3和JZ1,静触点JZ1又与放大器的输入端和低压探测电极的连接点相通;电阻R1d的两端分别接动触点DZ1和DZ2;电阻R1c的两端分别接静触点JZ4和JZ2,静触点JZ2又连着高压探测电极TT2;电阻R1a的两端分别接静触点JZ5和JZ6,静触点JZ6又连着高压探测电极TT1;电阻R1b的两端分别连着动触点DZ3和插座CZ。声响提示部分由二极管D3、D4和电容C2、电阻R8及三极管BG6、BG7还有扬声器Y等音频振荡电路共同组成。具体接法是二极管D3、D4的正极分别接放大器中的三极管BG5及BG3的集电极;而二极管D3、D4的负极则共同与电容C2的正极和电阻R8之一端相连;电容C2的负极接电池负极;电阻R8的另一端接音频振荡电路中三极管BG6的基极。自检试验电路由完全相同的两部分组成即电阻R10和按钮开关AN1、电阻R11和按钮开关AN2两组串联电路,各自接在三极管BG1和BG4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经过以上的多处改进,使得本技术只需一件,通过套筒的拉出或推进,也就是量程的转换,就能简便可靠的完成涵盖现有各类用电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设施的测试、判断任务,并能依赖电压指示的内电路与外结构,提供一定精度的交流或直流且指明极性的电压数据,做到了从安全电压36伏(实际上可做到30伏以下)直至超高压50万伏通用,更可贵的是为当今最新型输电技术——高压直流技术(HVDC)提供一种可能的检测手段,这对于现有的技术来讲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本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各结构部分的方框图。图2是图1所示验电器的详细电路图。图3是图1所示验电器的高压探测电极及量程转换部分的结构和整体示意图。实施例1验电器平时存放在长盒子中,基本套筒是全部推进的;其接续套筒也是全部推进并与之分离,单独放置。若将验电器的各套筒全部拉出时的情景则如图3所示。电阻R1d所在的基本套筒在最外层(简称外套筒11),电阻R1d的两端分别接外套筒11两端的动触点DZ1和DZ2;电阻R1e所在的基本套筒在外套筒11的里边(简称中套筒12),电阻R1e的两端分别接中套筒12两端的静触点JZ3和JZ1,而静触点JZ1又与低压探测电极1和放大器3中的电阻R2作电气连接(参见图2),并且中套筒12其静触点JZ1所在的一端与验电器壳体16是一个整体,壳体16的另一侧是手柄17(见图3);电阻R1c所在的基本套筒在最里面(简称内套筒13),电阻R1c的两端分别接内套筒13两端的静触点JZ4和JZ2,静触点JZ2又和高压探测电极TT2相连。当将验电器从存放它的长盒子中取出时,因其基本套筒是全部推进的,所以中套筒12插在外套筒11内;内套筒13也在外套筒11内,同时又插入中套筒12内。现在情况是——外套筒11的动触点DZ1与中套筒12的静触点JZ1接通;外套筒11的动触点DZ2与内套筒13的静触点JZ2接通,而静触点JZ2又与高压探测电极TT2相连,这实际上是内套筒13内的电阻R1C及中套筒12内的电阻R1e均开路,只有外套筒11的电阻R1d起作用,这时正是10KV电压等级测试模式!另外,由于电位器RW1是自动复位式的,验电器在不使用时它具有最大的阻值,反映在手柄17上是指示在最小电压值位置上,也就是说验电器处在最高灵敏度状态,虽然如此,验电器仍待命不工作,各三极管及电路均截止,处于准备阶段(此时尚不工作的原理见公告号CN2314381Y中国专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简称《(安规》,下同)70条规定“验电时,必须用电压等级合适而且合格的验电器。……验电前,应先在有电设备上进行试验,确证验电器良好。……”我们可先分别按一下自检试验按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验电器,它包括放大器(3),放大器(3)的输入端连着低压探测电极(1)、输出端连着发光显示(4),放大器(3)还与电池(5)及触摸电极或接地(2)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放大器(3)的输入端的内部连接着电压指示(6);放大器(3)输入端和低压探测电极(1)的连接点又连着高压探测电极及量程转换(7);放大器(3)的两个输出端分别各自连接着共有的声响提示(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锡福杨兴旺杨繁荣张贵岚
申请(专利权)人:杨锡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