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720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具体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板身、侧翼和侧钩,板身上设有若干螺孔,板身顶端侧部设有可跨越腓骨小头的侧钩,板身另一侧设有侧翼,侧翼上也设有螺孔,且侧翼与侧钩的朝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旨在提高骨折内固定强度,更佳复位骨折块,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提供坚强的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
技术介绍
胫骨平台是膝的重要负荷结构,胫骨平台骨折(fractureoftibialplateau)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胫骨平台骨折可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例如跌倒时,地面接触应力由足沿胫骨向上的传导,重力向下传导,有时倒地还产生扭转力,几者共同作用于膝部,导致胫骨内侧或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由于胫骨平台骨折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其处理与预后将对膝关节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胫骨平台骨折常常伴有关节软骨、膝关节韧带或半月板的损伤,遗漏诊断和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膝关节畸形、力线或稳定问题,导致关节功能的障碍。因而,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处理是膝关节创伤外科中的重要课题。胫骨平台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点,特别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有较高的并发症及致残率。胫骨平台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其中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处理是目前治疗争论的焦点。虽然通过截断腓骨头入路、Frosch入路可很好的显露后外侧平台并进行有效的Butress钢板支撑固定,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传统前外侧入路及腓骨头上入路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虽然可以有效复位后外侧骨块,但很难有效的固定,尤其对于后外侧壁破损的病例,通过前后方向螺钉固定力学性能较差,早期锻炼容易导致固定失效。目前的胫骨平台前外侧钢板虽然顶端的排钉设计一定程度可固定后外侧平台骨折块,但对于较小的骨折块很难有效固定。且传统技术中前后向螺钉与排钉同一平面,可能术中导致螺钉植入相互干扰,此外前后向螺钉与后方的钢板弯曲部没有形成框架结构,对后外侧骨块的支持强度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可提高固定强度,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提供坚强的固定。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包括板身、侧翼和侧钩,板身上设有若干螺孔,板身顶端侧部设有可跨越腓骨小头的侧钩,板身另一侧设有侧翼,侧翼上也设有螺孔,且侧翼与侧钩的朝向相反。优选的,板身长度70-190mm,板身的螺孔间距为10-16mm。进一步的,侧翼上的螺孔为万向孔,侧翼上的螺孔内螺钉置入方向与板身的上端面成20-50度夹角。进一步的,侧翼上置入的螺钉可向上、下、左、右360围绕孔轴心实现15度范围的螺纹锁定;螺钉方向有一定可调节性,适应不同个体,不同胫骨平台后倾角,固定无须复杂定位即可完成置钉操作,方便手术操作,节约手术时间。进一步的,侧翼上的螺孔距离板体边缘距离为6-12mm,优选的为8.5mm。进一步的,所述侧翼宽度为8mm,厚度为2.5mm,且侧翼距离板身最上端距离为20-40mm,优选的为27mm。进一步的,侧翼为圆弧状结构,半径为10-28mm,优选的为20mm。进一步的,侧钩的宽度为4mm,侧沟的厚度为2mm。进一步的,侧钩为圆弧状结构,半径为10-30mm,弧度为50-120度,优选的,半径为25mm,弧度为65度。进一步的,侧钩顶端为有负角的尖头,可沿骨面顺利插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一块接骨板满足了胫骨平台外侧多种骨折类型的内固定需求;充分考虑了治疗的有效性、方便操作、适用面广等方面问题,手术操作难度小,内固定效果好,特别适用于胫骨平台外侧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病例使用;侧钩的设计,可对后外侧骨块环抱固定,在保证内固定效果的同时充分降低了置钉难度,仅需前方螺钉架于钩的上方,形成框架结构,即可提供有效支撑,减少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医生工作强度。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前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俯视图的尺寸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视图的尺寸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安装图示意;图中标记为:1、板身;2、侧翼;3、侧钩。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至图7,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包括板身1、侧翼3和侧钩2,板身1上设有若干螺孔,板身1顶端侧部设有可跨越腓骨小头的侧钩2,侧钩2由构体21和钩尖22组成。板身1另一侧设有侧翼3,侧翼3上设有倾斜螺孔,且侧翼3与侧钩2的朝向相反。优选的,板身1长度70-190mm,板体宽度8-14mm,板身1的螺孔间距为10-16mm。侧翼3上的螺孔为万向孔,侧翼3上的螺孔内螺钉置入方向与板身1的上端面成32度夹角。侧翼3上置入的螺钉可绕孔轴心360范围调整15度实现锁定;螺钉方向有一定可调节性,适应不同个体,不同胫骨平台后倾角,固定无须复杂定位即可完成置钉操作,方便手术操作,节约手术时间。侧翼3上的螺孔距离板体边缘距离为6-15mm,优选的为8.5mm。所述侧翼2宽度为8mm,厚度为2.5mm,且侧翼2距离板身1最上端距离为20-40mm,优选的为27mmm。侧翼3为圆弧状结构,半径为10-28mm,优选的为20mm。侧钩2由主体21和钩尖22组成,侧钩主体21的宽度为4mm,厚度为2mm。侧钩21为圆弧状结构,半径为10-30mm,弧度为50-120度,优选的,半径为25mm,弧度为65度。所述侧钩2顶端钩尖22为有负角的尖头,可沿骨面顺利插入。侧翼3、侧钩2与板身1自身弧面与相互之间夹角跟人体解剖形态相一致;侧钩2为实体,无螺孔,直径小,能方便跨域腓骨小头,能有效承载从前方置入螺钉产生的向下压力,防止骨折再次塌陷;同时对后外侧壁提供有效的支撑,防止后壁骨折向后移位。侧翼2与侧钩2的联合应用,是根据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特点设计的,解决了原有技术存在的受上方压力发生骨塌陷,后壁移位等固定失效的问题;侧钩2直径小,可进行适当折弯矫形,甚至术中可以适当剪裁,以适应骨折复位固定的需要;侧翼3和侧钩2与板体形成整体结构,结构坚强,置入的螺钉与板体固定牢靠,螺钉对骨折支撑力强,不易导致骨折移位,板体主要针对前外侧平台固定,侧翼3和侧钩2适合后外侧平台固定。一个钢板同时适合前外侧和后外侧骨折复位和固定,手术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无需多切口联合固定。节约内固定耗材的使用,减少了手术创伤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由于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单发少见,往往和前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伴发,这就导致对于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处理现有技术的缺陷是:单纯采用前外侧入路是由于腓骨头遮盖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及邻近腓总神经和膝关节后外角韧带结构的阻挡即使后外侧骨折复位后,现有内固定很难牢靠固定该类型骨折,容易导致复位丢失,固定失效;单纯采用后方入路虽可显露骨折区域,但是很难看到外侧平台的全貌,导致复位困难或不满意。后侧入路容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而且无法兼顾到前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处理。选用多切口、多接骨板固定,如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配合使用后侧重建支撑接骨板固定,这种方法虽然固定效果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身、侧翼和侧钩,板身上设有若干螺孔,板身顶端侧部设有可跨越腓骨小头的侧钩,板身另一侧设有侧翼,侧翼上也设有螺孔,且侧翼与侧钩的朝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身、侧翼和侧钩,板身上设有若干螺孔,板身顶端侧部设有可跨越腓骨小头的侧钩,板身另一侧设有侧翼,侧翼上也设有螺孔,且侧翼与侧钩的朝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板身长度70-190mm,板身的螺孔间距为10-16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其特征在于:侧翼上的螺孔为万向孔,侧翼上的螺孔内螺钉置入方向与板身的上端面成20-50度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其特征在于:侧翼上置入的螺钉可向上、下、左、右围绕孔轴心实现15度范围的万向螺纹锁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胫骨平台外侧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炜佘昶李柳炳茅泳涛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