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包括分别并联的短水管、长水管以及多个管桩,多个所述管桩的内腔形成换热室,所述换热室注有换热介质,所述短水管伸入所述管桩的头浅处,所述长水管伸入所述管桩的底深处,所述管桩内设有固定架,所述短水管以及所述长水管通过水管固定组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其结构简明,应用方便,且换热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源热泵换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源热泵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有些的地源热泵,需要打井埋管,管深要100多米,一般采用双管管桩。这就涉及埋管的热传导材质、埋管的深入固定以及地源热泵能耗等方面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地源热泵换热装置。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包括分别并联的短水管、长水管以及多个管桩,多个所述管桩的内腔形成换热室,所述换热室注有换热介质,所述短水管伸入所述管桩的头浅处,所述长水管伸入所述管桩的底深处,所述管桩内设有固定架,所述短水管以及所述长水管通过水管固定组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优选地,所述固定架包括U型框架、钢丝底网和横向加强柱,所述钢丝底网固设于所述U型框架的底端,所述横向加强柱固接于两侧所述U型框架之间,所述钢丝底网的下端设有水管阻浮件。优选地,所述水管固定组件包括左半环形夹片、右半环形夹片、夹紧弹片和固定螺栓,所述左半环形夹片、右半环形夹片结构相同,且所述左半环形夹片、右半环形夹片均包括弧形段和直线段,所述直线段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弧形段的两端,所述弧形段的弧度小于半圆的弧度,且半圆的直径与所述短水管和长水管的安装段的直径一致,所述直线段上设置有安装固定螺栓的螺栓孔,所述直线段上还设置有所述夹紧弹片的固定槽,所述夹紧弹片设置于所述左半环形夹片的直线段与所述右半环形夹片的直线段之间。优选地,所述左半环形夹片和所述右半环形夹片的径向上设置有多个换热孔。优选地,所述短水管与所述长水管的内部结构相同且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内部设置有管通道,所述管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支管通道,且支管通道的上方安装有分支管道,所述管体的右端安装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优选地,所述管体包括PP层、保温层、玻璃钢管层以及金属层,所述PP层设于所述保温层的内侧,所述金属层设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所述玻璃钢管层设于所述金属层的外侧。优选地,所述管桩端部设有封头,所述短水管及所述长水管分别穿过所述封头,所述短水管为冬天制热时的取水管、夏天制冷时的回水管,所述长水管为夏天制冷时的取水管、冬天制热时的回水管。优选地,所述管桩设有内置的囊皮,囊皮注入换热介质后与管桩内壁贴合,短水管和长水管伸入到囊皮内的换热介质中。优选地,所述管桩内壁涂覆有防水层。本技术地源热泵换热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1)本申请利用建筑物基础管桩的内腔注入换热介质,多个管桩的内腔并联后构成地源热泵系统的换热室,靠水比重对流,充分利用了闲置的管桩内腔,其出水量大,造价低,能耗低;并且,通过固定架配合水管固定组件固定短水管以及长水管,使得在竖向深度方向上保持牢固稳定;2)短水管与长水管设置有分支管道,通过分支管道可以进行分流,从而避免了三通或者弯管的安装,使其分流更加方便快捷,且节约了材料;同时,该种地源热泵管道的管体设有保温层,保温层具有较强的保温效果,增加了热源的传递效率,同时该种地源热泵管道的管体还设有玻璃钢管层,玻璃钢管层不但具有较强的防腐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整体性,在受到机械碰击后不容易出现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地源热泵换热装置的结构简图。图2为本技术地源热泵换热装置中水管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短水管以及长水管的管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对应图3其管体的截面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管桩式地源热泵换热器,多个管桩1的内腔并联后构成地源热泵系统的换热室,所述管桩1的内腔中注有换热介质,在管桩1端部设有封头,封头上至少设有伸入到管桩1上部的短水管2和伸入到管桩1深处的长水管3。短水管2为冬天制热时的取水管、夏天制冷时的回水管;长水管3为夏天制冷时的取水管、冬天制热时的回水管。多个管桩1的短水管2和长水管3分别并联构成整个换热系统。可以直接在管桩1的内壁涂覆有防水层后,换热介质直接注入管桩1内。防水层的涂覆可以打桩前进行,在接桩时,要保证桩与桩连接处的密封和作防水处理。还可采用在管桩1设有内置囊皮4的方法,囊皮4具有弹性,注入换热介质后囊皮与管桩1内壁贴合,短水管2和长水管3伸入到囊皮内的换热介质中。可另设补水管,补水管与一膨胀水箱相连通。另一方面,所述管桩1内固定安装有固定架5,所述短水管2以及所述长水管3通过水管固定组件6固定于所述固定架5,所述固定架5包括U型框架50、钢丝底网52和横向加强柱54,所述钢丝底网52固设于所述U型框架50的底端,所述横向加强柱54固接于两侧所述U型框架50之间,所述钢丝底网52的下端设有水管阻浮件56。其中,水管阻浮件56为钢制锥形尖冒,且锥形尖端朝下设置。如图2所示,所述水管固定组件6包括左半环形夹片60、右半环形夹片62、夹紧弹片64和固定螺栓66,所述左半环形夹片60、右半环形夹片62结构相同,且所述左半环形夹片60、右半环形夹片62均包括弧形段和直线段,所述直线段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弧形段的两端,所述弧形段的弧度小于半圆的弧度,且半圆的直径与所述短水管和长水管的安装段的直径一致,所述直线段上设置有安装固定螺栓66的螺栓孔,所述直线段上还设置有夹紧弹片64的固定槽,所述夹紧弹片64设置于所述左半环形夹片60的直线段与所述右半环形夹片62的直线段之间。还可在所述左半环形夹片60和所述右半环形夹片62的径向上设置有多个换热孔68。进而,通过固定架和水管固定组件,能够很好的对竖直水管(即长短水管)进行固定,不仅固定稳定,而且,也能够防止地水管出现浮动的现象,保证地水管的布置精度。如图3所示,所述短水管2与所述长水管3的内部结构相同且包括管体100,所述管体100的内部设置有管通道110,所述管体100的上表面设置有支管通道,且支管通道的上方安装有分支管道101,所述管体100的右端安装有连接头102,所述连接头102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112。如图4所示,所述管体100包括PP层103、保温层104、玻璃钢管层105以及金属层106,所述PP层103设于保温层104的内侧,所述金属层106设于保温层104的外侧,玻璃钢管层105设于金属层106的外侧。其中,PP层103是一种无毒、卫生、耐高温且可回收利用的管型,特点是不锈蚀、耐磨损、不结垢、减小振动和噪声、防冻裂、防结露,热损失少、使用寿命长;保温层104是硅酸铝复合保温涂料以天然钎维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的无机辅料经复合加工制成的一种新型绿色无机单组份包装干粉保温涂料,加工前将保温涂料用水调配后批刮在被保温的表体表面,干燥后可形成一种微孔网状具有高强度结构的保温绝热层。本技术所提供的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其结构简明,应用方便,且换热效果好。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并联的短水管、长水管以及多个管桩,多个所述管桩的内腔形成换热室,所述换热室注有换热介质,所述短水管伸入所述管桩的头浅处,所述长水管伸入所述管桩的底深处,所述管桩内设有固定架,所述短水管以及所述长水管通过水管固定组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U型框架、钢丝底网和横向加强柱,所述钢丝底网固设于所述U型框架的底端,所述横向加强柱固接于两侧所述U型框架之间,所述钢丝底网的下端设有水管阻浮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并联的短水管、长水管以及多个管桩,多个所述管桩的内腔形成换热室,所述换热室注有换热介质,所述短水管伸入所述管桩的头浅处,所述长水管伸入所述管桩的底深处,所述管桩内设有固定架,所述短水管以及所述长水管通过水管固定组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U型框架、钢丝底网和横向加强柱,所述钢丝底网固设于所述U型框架的底端,所述横向加强柱固接于两侧所述U型框架之间,所述钢丝底网的下端设有水管阻浮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固定组件包括左半环形夹片、右半环形夹片、夹紧弹片和固定螺栓,所述左半环形夹片、右半环形夹片结构相同,且所述左半环形夹片、右半环形夹片均包括弧形段和直线段,所述直线段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弧形段的两端,所述弧形段的弧度小于半圆的弧度,且半圆的直径与所述短水管和长水管的安装段的直径一致,所述直线段上设置有安装固定螺栓的螺栓孔,所述直线段上还设置有所述夹紧弹片的固定槽,所述夹紧弹片设置于所述左半环形夹片的直线段与所述右半环形夹片的直线段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环形夹片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汉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莘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