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844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包括排气系统、导流系统和集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路,所述导流系统包括导流管路,所述排气管路一端与热力站热力管道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导流管路贯通连接,所述导流管路末端连接到集气系统;所述排气管路上自热力站热力管道至导流管路方向上依次固定设有第一球阀、第一排气阀、压力表、第二排气阀;所述导流管路上固定设有第二球阀;所述集气系统包括集气装置和疏水管,所述导流管路与所述集气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疏水管一端与所述集气装置贯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效果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
本技术属于热力站排气导流
,尤其涉及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
技术介绍
热力站是热力集中、交换的机房,将电厂热源通过热交换的形式输送到热用户末端,完成热源输配。受介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热力站站内系统中容易产生气体,影响介质的正常循环,进而影响热力站正常出力。目前的热力站排气装置由于常开状态有泄漏隐患,导致排气装置常态处于常闭状态,而且排气装置基本上安装于站内系统的最高点,给运维人员的排气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进而会导致排气滞后,影响供热效果。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效果明显的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效果明显的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包括排气系统、导流系统和集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路,所述导流系统包括导流管路,所述排气管路一端与热力站热力管道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导流管路贯通连接,所述导流管路末端连接到集气系统;所述排气管路上自热力站热力管道至导流管路方向上依次固定设有第一球阀、第一排气阀、压力表、第二排气阀;所述导流管路上固定设有第二球阀;所述集气系统包括集气装置和疏水管,所述导流管路与所述集气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疏水管一端与所述集气装置贯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路一端与热力站热力管道的排气孔贯通连接,且排气管路向高于所述热力站热力管道水平位置的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球阀设置在距离地面1.0-1.7米处。进一步的,所述集气装置设置在距离地面0.2-0.5米处。进一步的,所述疏水管末端延伸至排水沟。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设置第一球阀、压力表和两个排气阀,提高排气系统第一道阀门的安全性,降低泄漏风险;通过观察压力表指针波动情况,方便工作人员判定系统是否需要手动引流排气;通过设置双自动排气阀,降低排气阀因故障导致系统无法排气风险。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技术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技术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更多其他实施例。另外,为了简化图面起见,相同或相类似的技术特征在同一附图中可能仅在一处进行标示。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就结合图1来具体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包括排气系统、导流系统和集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路1,所述导流系统包括导流管路2,所述排气管路1一端与热力站6的热力站热力管道3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导流管路2贯通连接,所述导流管路2末端连接到集气系统;所述排气管路1上自热力站热力管道3至导流管路2方向上依次固定设有第一球阀101、第一排气阀102、压力表103、第二排气阀104;所述导流管路2上固定设有第二球阀201;所述集气系统包括集气装置4和疏水管5,所述导流管路2与所述集气装置4固定连接,所述疏水管5一端与所述集气装置4贯通连接;通过观察压力表103指针波动情况,方便工作人员判定系统是否需要手动开启第二球阀201;通过设置第一排气阀102、第二排气阀104,降低排气阀因故障导致系统无法排气的风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气阀102、压力表103、第二排气阀104通过等径三通与排气管路1螺纹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排气阀102、压力表103、第二排气阀104维修替换方便,实现快速拆装。所述排气管路1一端与热力站热力管道3的排气孔贯通连接,且排气管路1向高于所述热力站热力管道3水平位置的方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流管路2沿热力站墙壁布置,墙架固定,第二球阀201设置在距离地面1.0-1.7米处,可实现因第一排气阀102、第二排气阀104无法排气充足而具备手动操作的可能性,避免了传统排气装置因顶端排气需要人为爬梯登高操作的风险,提高了排气的可操作性。所述集气装置4设置在距离地面0.2-0.5米处,集气装置可采用箱体式结构。所述疏水管5末端延伸至排水沟,避免了传统排气装置因排气导致汽水混合物喷溅到热力站站内电气仪表设备引起故障,降低电气设备故障风险。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工作人员先开启第一球阀101,通过第一排气阀102、第二排气阀104进行系统自动排气,巡站人员通过就地观测压力表指针的波动情况,决定是否开启第二球阀201进行手动排气,若压力表指针波动较大,说明热力站热力管道3窝气较多,无法通过第一排气阀102、第二排气阀104进行排气干净,开启第二球阀201,通过导流管路2将汽水混合物汇集至集气装置4,通过疏水管5统一排至站内排水沟。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系统、导流系统和集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路,所述导流系统包括导流管路,所述排气管路一端与热力站热力管道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导流管路贯通连接,所述导流管路末端连接到集气系统;/n所述排气管路上自热力站热力管道至导流管路方向上依次固定设有第一球阀、第一排气阀、压力表、第二排气阀;所述导流管路上固定设有第二球阀;所述集气系统包括集气装置和疏水管,所述导流管路与所述集气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疏水管一端与所述集气装置贯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力站排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系统、导流系统和集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路,所述导流系统包括导流管路,所述排气管路一端与热力站热力管道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导流管路贯通连接,所述导流管路末端连接到集气系统;
所述排气管路上自热力站热力管道至导流管路方向上依次固定设有第一球阀、第一排气阀、压力表、第二排气阀;所述导流管路上固定设有第二球阀;所述集气系统包括集气装置和疏水管,所述导流管路与所述集气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疏水管一端与所述集气装置贯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娇龙林海郝志民王毅赵睿祖国刚孟令帅郑继欣张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热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