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包括:配置有出气管的壳体;沿着所述出气管的外周向远离所述出气管的端口的方向形成有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出气管的端口处于同一平面,其中,自所述出气管的侧壁延伸至与所述出气管的侧壁相垂直的安装板形成有检修开口;以及用于覆盖所述检修开口的覆盖板,所述覆盖板的形状与所述检修开口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对燃烧器进行检修或维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低氮燃烧器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业锅炉、隧道窑炉和大型工业加热器中通常设置以天燃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或者油等石化燃料为燃料的燃烧器,通过燃烧产生热量。现有技术中的燃烧器基本为采用扩散燃烧技术,并在燃烧器中通常设置主喷枪及旋风盘。天然气在主喷枪的前半段预热后将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进行燃烧。但这种结构的燃气燃烧器依然尾气中存在较高NOX的问题,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及环保要求。低氮燃烧器是一种旨在降低燃烧器在燃烧时产生对环境有害的NOX(即氮氧化合物)的新型燃烧器。申请人经仔细检索后发现,公开号为CN102607025A的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燃气回喷式低预混NOx燃烧装置及其燃烧方法。该旋流器的外环周边与喉口内部之间设置有周边轴流风通道,并在喉口径向均布置有回喷型锤式燃气枪。但该现有技术仍然存在燃料燃烧不稳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的燃气燃烧器NOx排放过高的缺点,此外该现有技术中的旋流器的叶片在高温工况下容易发生损坏,因此也存在使用寿命较低的缺陷。此外,公开号为CN109099425A的中国技术专利还公开了一种烟气内循环超低氮燃烧器。该现有技术采用稳燃燃料管及旋流器起到稳定火焰的作用。热力型氮氧化物是燃烧用空气中的N2在高温下氧化而生成的氮氧化物,其也是锅炉燃烧中最大的氮氧化物来源,也是低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的关键着眼点。但是,该现有技术中的低氮燃烧器明显存在维修或检修操作不便利的问题。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低氮燃烧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燃烧器维修或检查不方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技术首先揭示了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包括:配置有出气管的壳体;沿着所述出气管的外周向远离所述出气管的端口的方向形成有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出气管的端口处于同一平面,其中,自所述出气管的侧壁延伸至与所述出气管的侧壁相垂直的安装板形成有检修开口;以及用于覆盖所述检修开口的覆盖板,所述覆盖板的形状与所述检修开口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气管的端口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偏心位置处,所述偏心位置为所述安装板中偏离所述安装板的中心点的位置;所述出气管中靠近所述中心点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安装板形成有所述检修开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气管为柱状壳,所述出气管中靠近所述中心点的侧面延伸至所述安装板形成有所述检修开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修开口由所述出气管的侧壁形成的第一开口与由所述安装板形成的第二开口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开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开口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开口为弧形开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板的外周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开口为半圆形状或近似半圆形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覆盖板由用于覆盖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覆盖板和用于覆盖所述第二开口且与所述第一覆盖板相连的第二覆盖板构成;所述第一覆盖板处设有用于拆卸所述第二覆盖板的拉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覆盖板中朝向所述出气管的腔体的一面设有用于提高所述第一覆盖板强度的密封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覆盖板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位置相对,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实现所述密封板与所述第一覆盖板的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覆盖板与所述第二覆盖板一体成型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位于所述出气管下方的伺服电机;位于所述出气管的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出气管的端口处配置有与所述伺服电机可枢转连接的风门板,所述风门板在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下与所述端口形成一夹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的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自出气管的侧壁延伸至与出气管的侧壁相垂直连接的安装板形成有检修开口,因此,通过检修开口可以便于检修人员伸入至与出气管连接的燃烧器内,以对燃烧器内的部件(比如燃烧器内的引燃喷管、稳焰盘上的中心喷管等)进行检修或维护,提高了检修人员的维修效率和准确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对燃烧器进行检修或维护的问题。此外,由于出气管的端口设置在安装板的偏心位置,且检修开口由出气管中靠近安装板中心点的侧壁延伸至安装板上形成,即在安装板留有较大空间的一侧(相对于出气管而言)形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检修开口的大小,以进一步便于检修人员的通过检修开口对燃烧器内的部件进行维护或检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检修人员的维修效率和维修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引风装置与炉墙的示意性装配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引风装置与燃烧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B处的示意性放大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风门板与伺服电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C处的示意性放大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实施例一:参图1至图7所揭示的本技术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详细阐述本技术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之前,对涉及的技术概念予以必要说明。本实施例所披露的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嵌入安装在图2的炉墙3中。该炉墙3可作为锅炉的一部分。同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燃烧器具体为低氮燃烧器。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1,包括:配置有出气管11的壳体10;沿着出气管11的外周向远离出气管11的端口111的方向形成有安装板12,且安装板12与出气管11的端口111处于同一平面。其中,自出气管11的侧壁101延伸至与出气管11的侧壁101相垂直的安装板12形成有检修开口100;以及用于覆盖检修开口100的覆盖板20,覆盖板20的形状与检修开口100的大小和形状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配置有出气管的壳体;/n沿着所述出气管的外周向远离所述出气管的端口的方向形成有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出气管的端口处于同一平面,其中,自所述出气管的侧壁延伸至与所述出气管的侧壁相垂直的安装板形成有检修开口;以及/n用于覆盖所述检修开口的覆盖板,所述覆盖板的形状与所述检修开口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引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有出气管的壳体;
沿着所述出气管的外周向远离所述出气管的端口的方向形成有安装板,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出气管的端口处于同一平面,其中,自所述出气管的侧壁延伸至与所述出气管的侧壁相垂直的安装板形成有检修开口;以及
用于覆盖所述检修开口的覆盖板,所述覆盖板的形状与所述检修开口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气管的端口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偏心位置处,所述偏心位置为所述安装板中偏离所述安装板的中心点的位置;
所述出气管中靠近所述中心点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安装板形成有所述检修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气管为柱状壳,所述出气管中靠近所述中心点的侧面延伸至所述安装板形成有所述检修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引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修开口由所述出气管的侧壁形成的第一开口与由所述安装板形成的第二开口构成;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开口所在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开口为弧形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立早,杨国东,
申请(专利权)人:瓦兰热能设备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