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升降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552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便携式升降梯,其包括第一梯与转动连接于第一梯的第二梯,所述第一梯与第二梯上均设有供人们攀爬的横杆,所述第一梯包括第一上梯与转动连接于第一上梯的第一下梯,所述第二梯包括第二上梯与转动连接于第二上梯的第二下梯,所述第一上梯上端与第二上梯上端转动连接,所述横杆设于第一上梯、第一下梯、第二上梯与第二下梯;所述第一下梯可往远离第二梯的方向翻转,所述第二下梯可往远离第一梯的方向翻转;所述第一梯与第二梯均设有用于限制第一下梯或第二下梯翻转的限位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折叠来减小自身的体积以及高度,具有携带方便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升降梯
本技术涉及梯子的
,尤其是涉及便携式升降梯。
技术介绍
梯子是一种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具,包括人字梯等,主要用于供人们爬高。人字梯一般包括能够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梯与第二梯,以及多根设于第一梯与第二梯上的横杆,人们能够在横杆上向上攀爬,达到爬高的目的。在进行消防安全工作时,安检人员通常会使用梯子来辅助检查建筑物高处的电线、管路等设施是否存在老化、受损等情况,以排除安全隐患。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安检人员在进行消防安全工作时经常需要随身携带梯子,然而传统的梯子体积比较大,而且比较高,使安检人员携带起来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便携式升降梯,其能够通过折叠来减小自身的体积以及高度,具有携带方便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便利。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便携式升降梯,包括第一梯与转动连接于第一梯的第二梯,所述第一梯与第二梯上均设有供人们攀爬的横杆,所述第一梯包括第一上梯与转动连接于第一上梯的第一下梯,所述第二梯包括第二上梯与转动连接于第二上梯的第二下梯,所述第一上梯上端与第二上梯上端转动连接,所述横杆设于第一上梯、第一下梯、第二上梯与第二下梯;所述第一下梯可往远离第二梯的方向翻转,所述第二下梯可往远离第一梯的方向翻转;所述第一梯与第二梯均设有用于限制第一下梯或第二下梯翻转的限位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梯分为第一上梯与第一下梯,以及将第二梯分为第二上梯与第二下梯,由于第一下梯转动连接于第一上梯,第二下梯转动连接于第二上梯,使第一上梯与第二下梯均能够翻转。第一下梯与第二下梯翻转后,梯子实现了折叠,减小了梯子整体的体积与高度,从而具有携带方便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便利。并且梯子折叠前与折叠后高度不同,使人们使用梯子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将梯子折叠或者不折叠,达到调节梯子高度、升降梯子的目的,具有便于人们使用梯子的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梯包括第一主杆与第一副杆,所述第二梯包括第二主杆与第二副杆,所述第一主杆转动连接于第二主杆,所述第一副杆转动连接于第二副杆,所述限位组件设于第一主杆、第一副杆、第二主杆与第二副杆;所述横杆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于第一主杆或第二主杆;所述第一主杆与第二主杆连接横杆处均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副杆与第二副杆上均开设有固定槽;所述横杆远离销轴一端可转动至抵接于固定槽,或收纳于容纳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容纳槽与固定槽,当人们使用梯子时,将横杆转动至抵接于固定槽,横杆能够供人们攀爬;当人们不使用梯子时,将横杆转动至收纳于容纳槽,横杆与第一副杆或第二副杆分开,使梯子在横杆两端的部分能够相互靠近、结合,使梯子收拢,实现进一步折叠,从而进一步减小梯子的体积,具有更方便人们携带梯子的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横杆远离销轴一端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固定槽内设有与第一磁性件相配合的第二磁性件,所述横杆转动至抵接于固定槽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当横杆抵接于固定槽时,第一磁性件能够与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合,使第一副杆或第二副杆在固定槽内对横杆施加吸引力,从而使横杆能够更加稳固的抵接于固定槽内,提高横杆的稳定性以及梯子的安全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与第一磁性件相配合的第三磁性件,所述横杆转动至收纳于容纳槽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第三磁性件相互吸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三磁性件,当横杆收纳于容纳槽时,第一磁性件能够与第三磁性件相互吸合,使第一主杆或第二主杆在容纳槽内对横杆施加吸引力,从而使横杆能够更加稳固的收纳于容纳槽内,而不易转动出容纳槽,从而进一步提高横杆的稳定性,使梯子的携带更加方便。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与第三磁性件均为磁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磁铁之间靠近后能够相互吸引、连接,通过将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与第三磁性件均设置为磁铁,能够实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与第三磁性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保证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与第三磁性件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横杆远离销轴一端作倒角处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横杆远离销轴一端作倒角处理,使得横杆能够更加轻松的进入固定槽与容纳槽,为梯子的使用和收纳提供便利。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容纳槽的长度大于横杆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槽的长度大于横杆的长度时,横杆收纳于容纳槽内后,容纳槽与横杆之间能够形成便于拨动横杆转动的空间,使横杆能够更加轻松的转动出容纳槽,从而为梯子的使用提供更大的便利。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用于捆绑第一上梯与第一下梯、第二上梯与第二下梯,以及整体的连接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梯子时,当第一下梯与第二下梯翻转后,连接绳能够将第一上梯与第一下梯、第二上梯与第二下梯捆绑,从而限制第一下梯与第二下梯的转动。当横杆收纳于容纳槽、梯子各部分结合后,连接绳能够将梯子的整体捆绑,从而有利于将梯子更好的收纳。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将第一梯分为第一上梯与第一下梯,以及将第二梯分为第二上梯与第二下梯,由于第一下梯转动连接于第一上梯,第二下梯转动连接于第二上梯,使第一上梯与第二下梯均能够翻转。第一下梯与第二下梯翻转后,梯子实现了折叠,减小了梯子整体的体积与高度,从而具有携带方便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便利。并且梯子折叠前与折叠后高度不同,使人们使用梯子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将梯子折叠或者不折叠,达到调节梯子高度、升降梯子的目的,具有便于人们使用梯子的效果;通过设置固定槽与容纳槽,使梯子的体积能够进一步减小,从而更加便于梯子的收纳;通过设置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与第三磁性件,有助于横杆更加稳固的抵接于固定槽或者收纳于容纳槽,具有提高横杆稳定性的效果;通过设置连接绳,连接绳能够对梯子进行限位,使梯子的使用和收纳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下梯与第二下梯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收纳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梯;11、第一上梯;12、第一下梯;13、第一主杆;131、容纳槽;14、第一副杆;141、固定槽;2、第二梯;21、第二上梯;22、第二下梯;23、第二主杆;24、第二副杆;3、横杆;4、合页;5、连接绳;6、销轴;7、第一磁性件;8、第二磁性件;9、第三磁性件;101、限位槽;1011、上限位槽;1012、下限位槽;102、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便携式升降梯,包括第一梯(1)与转动连接于第一梯(1)的第二梯(2),所述第一梯(1)与第二梯(2)上均设有供人们攀爬的横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1)包括第一上梯(11)与转动连接于第一上梯(11)的第一下梯(12),所述第二梯(2)包括第二上梯(21)与转动连接于第二上梯(21)的第二下梯(22),所述第一上梯(11)上端与第二上梯(21)上端转动连接,所述横杆(3)设于第一上梯(11)、第一下梯(12)、第二上梯(21)与第二下梯(22);所述第一下梯(12)可往远离第二梯(2)的方向翻转,所述第二下梯(22)可往远离第一梯(1)的方向翻转;所述第一梯(1)与第二梯(2)均设有用于限制第一下梯(12)或第二下梯(22)翻转的限位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携式升降梯,包括第一梯(1)与转动连接于第一梯(1)的第二梯(2),所述第一梯(1)与第二梯(2)上均设有供人们攀爬的横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1)包括第一上梯(11)与转动连接于第一上梯(11)的第一下梯(12),所述第二梯(2)包括第二上梯(21)与转动连接于第二上梯(21)的第二下梯(22),所述第一上梯(11)上端与第二上梯(21)上端转动连接,所述横杆(3)设于第一上梯(11)、第一下梯(12)、第二上梯(21)与第二下梯(22);所述第一下梯(12)可往远离第二梯(2)的方向翻转,所述第二下梯(22)可往远离第一梯(1)的方向翻转;所述第一梯(1)与第二梯(2)均设有用于限制第一下梯(12)或第二下梯(22)翻转的限位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升降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1)包括第一主杆(13)与第一副杆(14),所述第二梯(2)包括第二主杆(23)与第二副杆(24),所述第一主杆(13)转动连接于第二主杆(23),所述第一副杆(14)转动连接于第二副杆(24),所述限位组件设于第一主杆(13)、第一副杆(14)、第二主杆(23)与第二副杆(24);所述横杆(3)一端通过销轴(6)转动连接于第一主杆(13)或第二主杆(23);所述第一主杆(13)与第二主杆(23)连接横杆(3)处均开设有容纳槽(131),所述第一副杆(14)与第二副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耀耀朱剑陈麒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国汇计量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