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包括分流结构主体,分流结构主体的左右两侧位置处分别安装连接有一号现状原管道和二号现状原管道,分流结构主体的上下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分流结构顶层平面和分流结构底层平面,分流结构底层平面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分流结构主体内部侧壁上与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排污口,通过在雨污混流管道的末端建设相应的分流结构主体及其上分流结构顶层平面、一号现状原管道的布置,配合新建一条比现状排污管道标高低的排污干管,利用排污口与管腔的连通结构,在晴天管道中以污水为主,流量较小时,能够将污水导流至市政污水管道或者污水处理站,同时在雨天时,管道中雨污水混流,也可进行相应的治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
本技术涉及环保水务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排水系统由于规划设计较早,未采用分流制排水体系或者由于排水系统久远,老化后管道渗漏导致形成雨污混流的现象,而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新建设分流制的排水系统成本高、施工困难,因此在雨污混流的排放管道末端将雨污水分离后针对性的进行治理尤为必要,现在的技术手段,并没有较好的分流布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具有一定针对治理效果和施工简单、造价低的优点。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包括分流结构主体,分流结构主体的左右两侧位置处分别安装连接有一号现状原管道和二号现状原管道,分流结构主体的上下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分流结构顶层平面和分流结构底层平面,分流结构底层平面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分流结构主体内部侧壁上与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排污口,排污口的一侧安装有排污干管,排污干管的内部设有管腔。优选的,排污口和管腔为贯通结构,排污干管的截面为圆形结构。为了便于后续排流过程高效稳定的进行。优选的,凹槽共设置有两部分,并且两个凹槽为对称分布。为了便于后续对排污干管正常的导流过程。优选的,一号现状原管道和二号现状原管道均为与分流结构主体匹配连接的箱涵结构。为了便于快速施工应用。优选的,分流结构主体内部的一侧壁面上安设有爬梯。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后续的维护处理操作。优选的,分流结构主体的内部设有排污腔。为了便于城市排水过程正常高效的进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在雨污混流管道的末端建设相应的分流结构主体及其上分流结构顶层平面、一号现状原管道的布置,配合新建一条比现状排污管道标高低的排污干管,利用排污口与管腔的连通结构,在晴天管道中以污水为主,流量较小时,能够将污水导流至市政污水管道或者污水处理站,同时在雨天时,管道中雨污水混流,也可进行相应的治理,针对雨污混流管道晴天污水少,雨季雨水大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治理,仅在末端建设一个分流结构主体,施工简单,造价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顶层平面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底层平面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分流结构主体;2、分流结构顶层平面;3、一号现状原管道;4、二号现状原管道;5、排污干管;6、排污口;7、管腔;8、分流结构底层平面;9、凹槽;10、爬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包括分流结构主体1,分流结构主体1的左右两侧位置处分别安装连接有一号现状原管道3和二号现状原管道4,分流结构主体1的上下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分流结构顶层平面2和分流结构底层平面8,分流结构底层平面8的内部开设有凹槽9,分流结构主体1内部侧壁上与凹槽9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排污口6,排污口6的一侧安装有排污干管5,排污干管5的内部设有管腔7,利用相应的排污组件和安装构件,针对雨污混流管道晴天污水少,雨季雨水大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治理,仅在末端建设一个分流结构主体1,施工简单,造价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当晴天时,管道中以污水为主,流量较小,利用排污口6与管腔7的连通结构,能够将污水导流至市政污水管道或者污水处理站,同时在雨天时,管道中雨污水混流,初期的时候,雨水仍通过新建的排污干管5导流至污水处理厂,长时间下雨以后大量雨水汇入排污管,此时已经是较为干净的后期雨水,可以通过原管道即一号现状原管道3、二号现状原管道4等流通构件直接进行排放,保证了城市排水系统工作高效稳定的进行,本技术根据附图对该装置作进一步说明。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排污口6和管腔7为贯通结构,排污干管5的截面为圆形结构,保证了对污水针对性进行治理操作的有效进行,使后续排流过程高效稳定的进行。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凹槽9共设置有两部分,并且两个凹槽9为对称分布,凹槽9的存在方便初期污水的蓄积过程,保证了后续通过排污干管5正常的导流过程。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一号现状原管道3和二号现状原管道4均为与分流结构主体1匹配连接的箱涵结构,箱涵结构和分流结构主体1的配合结构,施工简单,造价低廉,便于快速施工应用。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分流结构主体1内部的一侧壁面上安设有爬梯10,爬梯10可为巩固走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利于工作人员对分流结构顶层平面2进行相应的维护检修处理。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分流结构主体1的内部设有排污腔,排污腔的存在为不同情况的排污处理有着一定的针对治理效果,保证了城市排水过程正常高效的进行。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在雨污混流管道的末端新建一个分流结构主体1,分流结构主体1置于一号现状原管道3和二号现状原管道4之间的位置处,然后在新建一条比现状排污管道标高低的排污干管5,在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应用的时候,相当于一座分流结构井,当晴天时,管道中以污水为主,流量较小,利用排污口6与管腔7的连通结构,能够将污水导流至市政污水管道或者污水处理站,同时在雨天时,管道中雨污水混流,初期的时候,雨水仍通过新建的排污干管5导流至污水处理厂,长时间下雨以后大量雨水汇入排污管,此时已经是较为干净的后期雨水,可以通过原管道即一号现状原管道3、二号现状原管道4等流通构件直接进行排放,保证了城市排水系统工作高效稳定的进行。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结构主体,分流结构主体的左右两侧位置处分别安装连接有一号现状原管道和二号现状原管道,分流结构主体的上下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分流结构顶层平面和分流结构底层平面,分流结构底层平面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分流结构主体内部侧壁上与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排污口,排污口的一侧安装有排污干管,排污干管的内部设有管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结构主体,分流结构主体的左右两侧位置处分别安装连接有一号现状原管道和二号现状原管道,分流结构主体的上下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分流结构顶层平面和分流结构底层平面,分流结构底层平面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分流结构主体内部侧壁上与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排污口,排污口的一侧安装有排污干管,排污干管的内部设有管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雨污排口末端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排污口和管腔为贯通结构,排污干管的截面为圆形结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姣龙,宋金城,罗飘寻,赵当,李彩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