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包括:负氧离子发生器,负氧离子发生器连接负氧离子送风管道,负氧离子送风管道预埋在基层下,负氧离子送风管道上设置预留接口伸出到基层之上,基层上涂设胶水层,将预制塑胶跑道材料粘接在胶水层上,预制塑胶跑道材料包括:塑胶面层、连接层、弹性支撑层,弹性支撑层包括一个主体部位,在主体部位的中心设置有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下端伸出弹性支撑层的主体部位,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下端插入预留接口,弹性支撑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弹性颗粒,弹性支撑层的上部设置连接层,连接层上分布有连通上下层的透气微孔,第二弹性颗粒之间形成通风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
本技术属于塑胶跑道制品
,具体是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
技术介绍
随着全民健身需要及塑胶铺装材料技术进展,现我国塑胶跑道逐渐向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环保健康等方向发展。体育爱好者在跑道上运动时,极易导致头晕、头痛、头发胀、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给体育爱好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危害。负氧离子是带负电荷的单个气体分子和轻离子团的总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湿地是产生负氧离子的重要场所。空气分子失去一部分围绕原子核旋转的最外层电子,使空气发生电离,逃逸原子核束缚的电子称为自由电子,带负电荷,当自由电子与其它中性气体分子结合后,就形成带负电荷的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且能够净化空气的,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是利用高压电晕增加空气中负离子成分,从而改善了空气质量,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能够产生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且能够净化空气的负氧离子。针对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包括:负氧离子发生器(10),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10)连接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所述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预埋在基层(8)下,所述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上设置预留接口(9-1)伸出到所述基层(8)之上,所述基层(8)上涂设胶水层(7),将预制塑胶跑道材料粘接在所述胶水层(7)上,所述预制塑胶跑道材料包括:塑胶面层(1)、连接层(5)、弹性支撑层(6),所述弹性支撑层(6)包括一个主体部位,在所述主体部位的中心设置有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下端伸出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主体部位,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下端插入所述预留接口(9-1),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弹性颗粒(6-3),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上部设置连接层(5),所述连接层(5)上分布有连通上下层的透气微孔(5-1),所述第二弹性颗粒(6-3)之间形成通风间隙(6-5)。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第二弹性颗粒(6-3)设置为T型,所述连接层(5)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弹性颗粒(6-3)对应的T型凹槽(5-2),所述T型凹槽(5-2)卡住第二弹性颗粒(6-3)上部的T型面实现二者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基层(8)采用水泥或沥青铺设。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预留接口(9-1)采用PVC管道。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的上部加入一个防水透气塞(11)。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防水透气塞(11)为一个凸台形的塞子主体(11-1),上部粘贴防水透气膜(11-2),中间开过风孔(11-3)。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弹性支撑层(6)采用改性SEBS热塑性橡胶制作。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主体部位截面两边带有坡度。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预制塑胶跑道材料预制为卷材或者片材。进一步地,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所述塑胶面层(1)上设置有防滑纹,防滑纹为若干组凸起颗粒。本技术的优点是:该释放负氧离子的跑道能够释放负氧离子,负氧离子在体育爱好者运动时,不但提高了体育爱好者的舒适性,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避免体育爱好者在运动时出现头晕、头痛、头发胀、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有利于体育爱好者的人体健康。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预制材料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防水透气塞示意图;图中:塑胶面层(1)、连接边缘(2)、活性炭层(3)、硅藻土层(4)、连接层(5)、弹性支撑层(6)、胶水层(7)、基层(8)、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负氧离子发生器(10)、防水透气塞(11)、安装凹槽(2-1)、透气微孔(5-1)、T型凹槽(5-2)、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第一弹性颗粒(6-2)、第二弹性颗粒(6-3)、安装连接块(6-4)、通风间隙(6-5)、预留接口(9-1)、塞子主体(11-1)、防水透气膜(11-2)、过风孔(1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若干个的含义是至少一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所有材料、原料、元件、试剂的选用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在于实现专利技术目的,未详述的部分为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实施例1: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如附图1所示,包括:负氧离子发生器(10),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10)连接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所述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预埋在基层(8)下,所述基层(8)采用水泥或沥青铺设,所述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上设置预留接口(9-1)伸出到所述基层(8)之上,所述预留接口(9-1)采用PVC管道,所述基层(8)上涂设胶水层(7),将预制塑胶跑道材料粘接在所述胶水层(7)上,如附图2所示,所述预制塑胶跑道材料包括:塑胶面层(1)、连接边缘(2)、活性炭层(3)、硅藻土层(4)、连接层(5)、弹性支撑层(6),如附图3所示,所述弹性支撑层(6)采用改性SEBS热塑性橡胶制作,包括一个截面两边带有坡度的主体部位,在所述主体部位的中心设置有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下端伸出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主体部位,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下端插入所述预留接口(9-1),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的上部加入一个防水透气塞(11),所述防水透气塞(11)的结构如附图4所示,为一个凸台形的塞子主体(11-1),上部粘贴防水透气膜(11-2),中间开过风孔(11-3),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插入预设的预留接口(9-1)中,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下表面设置第一弹性颗粒(6-2),通过所述第一弹性颗粒(6-2)增强与胶水层(7)的粘接,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弹性颗粒(6-3),所述第二弹性颗粒(6-3)设置为T型,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上部设置连接层(5),所述连接层(5)下部设置有与第二弹性颗粒(6-3)对应的T型凹槽(5-2),所述T型凹槽(5-2)卡住第二弹性颗粒(6-3)上部的T型面实现二者的连接,所述连接层(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氧离子发生器(10),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10)连接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所述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预埋在基层(8)下,所述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上设置预留接口(9-1)伸出到所述基层(8)之上,所述基层(8)上涂设胶水层(7),将预制塑胶跑道材料粘接在所述胶水层(7)上,所述预制塑胶跑道材料包括:塑胶面层(1)、连接层(5)、弹性支撑层(6),所述弹性支撑层(6)包括一个主体部位,在所述主体部位的中心设置有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下端伸出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主体部位,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下端插入所述预留接口(9-1),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弹性颗粒(6-3),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上部设置连接层(5),所述连接层(5)上分布有连通上下层的透气微孔(5-1),所述第二弹性颗粒(6-3)之间形成通风间隙(6-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氧离子发生器(10),所述负氧离子发生器(10)连接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所述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预埋在基层(8)下,所述负氧离子送风管道(9)上设置预留接口(9-1)伸出到所述基层(8)之上,所述基层(8)上涂设胶水层(7),将预制塑胶跑道材料粘接在所述胶水层(7)上,所述预制塑胶跑道材料包括:塑胶面层(1)、连接层(5)、弹性支撑层(6),所述弹性支撑层(6)包括一个主体部位,在所述主体部位的中心设置有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下端伸出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主体部位,所述负氧离子进风连接口(6-1)下端插入所述预留接口(9-1),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上表面设置第二弹性颗粒(6-3),所述弹性支撑层(6)的上部设置连接层(5),所述连接层(5)上分布有连通上下层的透气微孔(5-1),所述第二弹性颗粒(6-3)之间形成通风间隙(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产生负氧离子的塑胶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颗粒(6-3)设置为T型,所述连接层(5)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弹性颗粒(6-3)对应的T型凹槽(5-2),所述T型凹槽(5-2)卡住第二弹性颗粒(6-3)上部的T型面实现二者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高明,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优冠体育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