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纺熔无纺布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267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纺熔无纺布机构,所述第二成网机的输送方向与第一成网机的输送方向相反以令所述第二成网机的下表面与第一成网机的成网面形成夹送通道,在第一成网机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一熔喷纺丝系统,在第二成网机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二熔喷纺丝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纺熔无纺布机构
本技术涉及复合无纺布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纺熔无纺布机构。
技术介绍
纺粘无纺布为连续长丝纤维组成的纤网,与同克重的同种短纤维无纺布相比,纵向强度更高,但其成网均匀度和表面覆盖性较差;熔喷无纺布为超细纤维结构,布面表面积大,空隙率小,过滤效率高,表面覆盖性及屏蔽性能好,但其强度低,耐磨性较差,为此出现了性能更佳的复合无纺布,并广泛的运用于诸多领域。现有的复合无纺布广泛的运用于诸多领域,而目前主流的纺粘熔喷生产线中,纺丝系统采用相同组分材料进行纺丝,所制造出的复合无纺布产品结构和特能单一,难以应对市场日益增强的多样化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纺熔无纺布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方案为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纺熔无纺布机构,包括有第一成网机和设于第一成网机上方的第二成网机,所述第二成网机的输送方向与第一成网机的输送方向相反以令所述第二成网机的下表面与第一成网机的成网面形成夹送通道,在第一成网机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一熔喷纺丝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一熔喷纺丝系统在第一成网机上依次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1、双分纺粘层S2、单组分熔喷层M1,并复合形成了第一复合纤维网层SSM;在第二成网机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二熔喷纺丝系统,其中,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二熔喷纺丝系统在第二成网机上依次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4、双分纺粘层S3和单组分熔喷层M2,并复合形成第二复合纤维网层MSS;所述第二复合无纺布层MSS由第二成网机转送至第一成网机上与第一复合纤维网层SSM叠合形成复合纤维网SSMMSS。进一步,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的纺粘出口处均设有预压辊。进一步,单组分纺粘系统采用PE原料,双组分纺粘系统纤维的皮层为PE,芯层为PP;单组分熔喷系统采用PE为原料。进一步,所述第一成网机下游设有轧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第一成网机上形成的单组分纺粘层S1、双分纺粘层S2和单组分熔喷层M1,并复合形成第一复合无纺布层SSM,同时在第二成网机上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4、双分纺粘层S3及单组分熔喷层M2以复合形成第二复合无纺布层MSS,随后在第一成网机上再次叠合形成复合纤维网SSMMSS;把六层纤维网分成两组分别放置于两台成网机,有利于中下游纺丝系统的纤维得到更充分的牵伸,使纤维直径更小,产品的强度更好,阻隔性能更高。另外,由于PE纤维在产品的外层,可使产品具有PE材料所特有的柔顺感,而产品中的PE/PP层可充当产品骨架,为产品提供应用所需的物理性能,以满足产品在医疗、卫生制品领域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无纺布机构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的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的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和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的示意图。其中,1-第一成网机,2-第二成网机,3-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5-第一熔喷纺丝系统,6-第二熔喷纺丝系统,7-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9-预压辊,10-轧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用于名称的区分。参见附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熔喷无纺布机构,包括有第一成网机1、第二成网机2、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3、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第一熔喷纺丝系统5、第二熔喷纺丝系统6、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7以及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第二成网机2设置在第一成网机1的上方,第二成网机2的输送方向与第一成网机1的输送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成网机1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3、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和第一熔喷纺丝系统5,由此,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3和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分别形成及喷出单组分纺粘纤维和双组分皮芯型纤维,并在第一成网机1上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1、双组分纺粘层S2,此时的单组分纺粘层S1和双组分纺粘层S2预先复合形成复合纤维网层SS作为第一基层。第一熔喷纺丝系统4用于形成及喷出熔喷纤维,并在第一成网机1上形成熔喷层,即,本实施例的第一熔喷纺丝系统4在第一成网机1上形成熔喷层M1,并与第一基层复合形成第一复合无纺布SSM。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成网机2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7和第二熔喷纺丝系统6,由此,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7分别形成及喷出单组分纺粘纤维和双组分皮芯型纤维,并在第二成网机2上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4、双组分纺粘层S3,此时的单组分纺粘层S4和双组分纺粘层S3预先复合形成复合无纺布层SS作为第二基层。第二熔喷纺丝系统6用于形成及喷出熔喷纤维,并在第二成网机2上形成熔喷层,即,本实施例的第二熔喷纺丝系统6在第二成网机2上形成熔喷层M2,并与第二基层复合形成第二复合纤维网层MSS。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合纤维网层MSS在独立的第二成网机上成网,3个纺丝系统的下抽风不会受到第一成网机上SSM纤维网的影响,使得第二成网机上各纤维网层的纤维可以获得对应于与第一成网机上SSM各纺丝系统同样的充分牵伸,使各层对应的纤维具有相当的细度,使纺粘层的纤维强度与熔喷层的阻隔性能提高。当第二复合纤维网层MSS由第二成网机2转送至第一成网机1上时,与第一复合纤维网层SSM复合形成复合纤维网层SSMMSS,即,第二复合纤维网层MSS层叠在第一复合无纺布SSM上且熔喷层M1与熔喷层M2相接触叠合。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单组分纺粘纤维由PE成分构成;其中,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7和第二熔喷纺丝系统6在第二成网机1上依次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2、双分纺粘层S1和单组分熔喷层M2,双组分皮芯型纤维是由PP成分构成的芯和由PE成分构成的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3、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7和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的纺粘出口处均设有一预压辊9,通过预压辊9对纺粘无纺布层进行预压,使纺粘无纺布层伏贴在第一成网机1或第二成网机2上,让纺粘无纺布更加平整。另外,在第一成网机1下游设有轧机10,复合纤维网层SSMMSS通过轧机10的热轧固结,便制得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纺熔无纺布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成网机(1)和设于第一成网机(1)上方的第二成网机(2),所述第二成网机(2)的输送方向与第一成网机(1)的输送方向相反以令所述第二成网机(2)的下表面与第一成网机(1)的成网面形成夹送通道,在第一成网机(1)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3)、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和第一熔喷纺丝系统(5),其中,所述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3)、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和第一熔喷纺丝系统(5)在第一成网机(1)上依次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1、双分纺粘层S1、单组分熔喷层M1,并复合形成了第一复合无纺布层SSM;在第二成网机(2)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7)和第二熔喷纺丝系统(6),其中,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7)和第二熔喷纺丝系统(6)在第二成网机(2)上依次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2、双分纺粘层S4和单组分熔喷层M2,并复合形成第二复合无纺布层SSM;所述第二复合无纺布层SSM由第二成网机(2)转送至第一成网机(1)上与第一复合无纺布层SSM复合形成复合无纺布层SSMMSS,所述复合无纺布层SSMMSS从夹送通道穿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成网复合型的双组分纺熔无纺布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成网机(1)和设于第一成网机(1)上方的第二成网机(2),所述第二成网机(2)的输送方向与第一成网机(1)的输送方向相反以令所述第二成网机(2)的下表面与第一成网机(1)的成网面形成夹送通道,在第一成网机(1)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3)、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和第一熔喷纺丝系统(5),其中,所述第一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3)、第一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4)和第一熔喷纺丝系统(5)在第一成网机(1)上依次形成单组分纺粘层S1、双分纺粘层S1、单组分熔喷层M1,并复合形成了第一复合无纺布层SSM;在第二成网机(2)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二单组分纺粘纺丝系统(8)、第二双组分纺粘纺丝系统(7)和第二熔喷纺丝系统(6),其中,第二单组分纺粘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孙辉王雨杨嘉辉李健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