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铜线退火镀锡装置,装置内依次设有进线口、退火区、清洗区、烘干区、镀锡区和风干区,退火区内设有退火腔,退火腔的底部设有退火轮,一侧设有排水管,镀锡区内设有镀锡腔,镀锡腔的底部设有镀锡轮,镀锡轮的顶部设有三号牵引轮,三号牵引轮的一侧设有收线装置,镀锡轮和三号牵引轮之间设有风干区,风干区分为左右两部分,且两部分对称设置,风干区内设有电扇和加热管,电扇的一侧设有驱动电机,另一侧设有挡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本具有防止铜丝被氧化,提高铜线性能,对铜丝表面镀锡,提高铜线表面镀锡的均匀度、美观性、抗拉强度、可焊性以及抗老化性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线退火镀锡装置
本技术涉及铜线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铜线退火镀锡装置。
技术介绍
铜线退火镀锡可以防止绝缘橡皮发粘,线芯发黑变脆,防止铜丝长期接触空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铜绿,从而改善铜丝的导电性能,目前国内市场的镀锡主要通过电镀和热浸镀两种方式,其中,采用电镀方法获得的镀锡铜线表面光洁,镀锡层分布均匀,厚度可控,但其生产成本高,对环境有污染,采用传统热浸镀锡方法制造过程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便宜,但是镀锡时铜线引出与锡液面不垂直且采用风机直接吹干铜线上的镀锡层,容易导致镀锡铜线上的镀锡层表面粗糙,厚度不均匀,影响其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铜线退火镀锡装置,使铜线镀锡均匀美观,提高铜线的抗拉强度、可焊性以及抗老化等特性。技术技术方案:一种铜线退火镀锡装置,所述装置内依次设有进线口、退火区、清洗区、烘干区、镀锡区和风干区,所述退火区内设有退火腔,所述退火腔的底部设有退火轮,一侧设有排水管,所述清洗区的顶部设有喷头,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号牵引轮和二号牵引轮,所述喷头的顶部设有水槽,所述水槽的顶部设有水管,所述水管的顶部设有水箱,所述烘干区内设有加热电阻,所述加热电阻的顶部设有供电装置,所述镀锡区内设有镀锡腔,所述镀锡腔的底部设有镀锡轮,所述镀锡轮的顶部设有三号牵引轮,所述三号牵引轮的一侧设有收线装置,所述镀锡轮和三号牵引轮之间设有风干区,所述风干区分为左右两部分,且两部分对称设置,所述风干区内设有电扇和加热管,所述电扇的一侧设有驱动电机,另一侧设有挡板。进一步的,所述一号牵引轮底部设有导管,导管分别与退火腔和凹槽连接,将凹槽内的清洗水流入退火腔内,可降低退火腔内水的温度,并使清洗水重复利用,降低退火成本,保证退火质量。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的高度低于导管的高度,当凹槽内的水不断流入退火腔内,使退火腔内的水增多,可及时从排水管流出,避免水面过高倒流入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二号牵引轮的表面设有纤维布,对铜线表面水分进行擦拭,便于快速烘干。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上设有无数个小孔,电扇将吹出的热风经过挡板的缓冲均匀的从小孔中吹出,使铜线的镀锡层表面均匀烘干,提高铜线镀锡层表面的均匀度,避免因风力直吹和过大将铜线镀锡层表面吹散。进一步的,所述风干区和镀锡区垂直设置,且镀锡轮和三号牵引轮之间的铜线为竖直方向设置,保证铜线引出与锡液面垂直,提高线镀锡表面的均匀度。有益效果:1、设置了退火区和清洗区,对铜线进行两次退火,改善铜线物理性质,提高铜线性能,且凹槽内的水流入退火腔内再次使用,中和并降低退火腔内水的温度,增强退火效果,降低退火成本;2、设置了镀锡区和风干区,且镀锡轮和三号牵引轮之间的铜线为竖直方向设置,保证铜线引出与锡液面垂直,铜线引出时带出的镀液未凝固时在重力的作用下顺着铜线均匀的往下流淌,经过风干区,风扇将热风吹在挡板上,通过挡板缓冲并通过小孔吹出,对铜线表面进行均匀风干,提高铜线表面的均匀性和美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挡板的示意图。1进线口、2退火区、21退火腔、22退火轮、23排水管、3清洗区、31喷头、32凹槽、33一号牵引轮、34二号牵引轮、35水槽、36水管、37水箱、38导管、4烘干区、41加热电阻、42供电装置、5镀锡区、51镀锡腔、52镀锡轮、6风干区、61电扇、62驱动电机、63加热管、64挡板、641小孔、7三号牵引轮、8收线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铜线退火镀锡装置,所述装置内依次设有进线口1、退火区2、清洗区3、烘干区4、镀锡区5和风干区6,所述退火区2内设有退火腔21,所述退火腔21的底部设有退火轮22,一侧设有排水管23,所述清洗区3的顶部设有喷头31,底部设有凹槽32,所述凹槽3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号牵引轮33和二号牵引轮34,所述喷头31的顶部设有水槽35,所述水槽35的顶部设有水管36,所述水管36的顶部设有水箱37,所述烘干区4内设有加热电阻41,所述加热电阻41的顶部设有供电装置42,所述镀锡区5内设有镀锡腔51,所述镀锡腔51的底部设有镀锡轮52,所述镀锡轮52的顶部设有三号牵引轮7,所述三号牵引轮7的一侧设有收线装置8,所述镀锡轮52和三号牵引轮7之间设有风干区6,所述风干区6分为左右两部分,且两部分对称设置,所述风干区6内设有电扇61和加热管63,所述电扇61的一侧设有驱动电机62,另一侧设有挡板64。在本技术结构中,所述一号牵引轮33底部设有导管38,导管38分别与退火腔21和凹槽32连接,将凹槽32内的清洗水流入退火腔1内,可降低退火腔21内水的温度,并使清洗水重复利用,降低退火成本,保证退火质量;所述排水管23的高度低于导管38的高度,当凹槽32内的水不断流入退火腔21内,使退火腔21内的水增多,可及时从排水管23流出,避免水面过高倒流入凹槽32内;所述二号牵引轮34的表面设有纤维布,对铜线表面水分进行擦拭,便于快速烘干;所述挡板64上设有无数个小孔641,电扇61将吹出的热风经过挡板64的缓冲均匀的从小孔641中吹出,使铜线的镀锡层表面均匀烘干,提高铜线镀锡层表面的均匀度,避免因风力直吹和过大将铜线镀锡层表面吹散;所述风干区6和镀锡区5垂直设置,且镀锡轮52和三号牵引轮7之间的铜线为竖直方向设置,保证铜线引出与锡液面垂直,提高铜线镀锡表面的均匀度。工作原理:铜线从进线口1进入,随后进入退火腔21内,在退火轮22的牵引下进行退火,然后在一号牵引轮33的牵引下进入清洗区3,打开水箱37,喷头31对铜线进行二次退火,然后在二号牵引轮34的牵引下进入烘干区4,铜线穿过加热电阻41,使表面的水分烘干,之后进入镀锡腔51,在镀锡轮52的作用下镀锡,镀锡后通过三号牵引轮的牵引离开锡液,铜线在镀锡轮52和三号牵引轮7之间为竖直方向设置,穿过风干区6,打开驱动电机62和加热管63,电扇61将热风吹到挡板64上,热风从挡板64上的小孔641中穿出,对镀锡的铜线进行风干,风干后到达三号牵引轮7的位置,并在三号牵引轮7的作用下进入收线装置8,对铜线进行收集。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铜线退火镀锡装置,所述装置内依次设有进线口(1)、退火区(2)、清洗区(3)、烘干区(4)、镀锡区(5)和风干区(6),其特征是:所述退火区(2)内设有退火腔(21),所述退火腔(21)的底部设有退火轮(22),一侧设有排水管(23),所述清洗区(3)的顶部设有喷头(31),底部设有凹槽(32),所述凹槽(3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号牵引轮(33)和二号牵引轮(34),所述喷头(31)的顶部设有水槽(35),所述水槽(35)的顶部设有水管(36),所述水管(36)的顶部设有水箱(37),所述烘干区(4)内设有加热电阻(41),所述加热电阻(41)的顶部设有供电装置(42),所述镀锡区(5)内设有镀锡腔(51),所述镀锡腔(51)的底部设有镀锡轮(52),所述镀锡轮(52)的顶部设有三号牵引轮(7),所述三号牵引轮(7)的一侧设有收线装置(8),所述镀锡轮(52)和三号牵引轮(7)之间设有风干区(6),所述风干区(6)分为左右两部分,且两部分对称设置,所述风干区(6)内设有电扇(61)和加热管(63),所述电扇(61)的一侧设有驱动电机(62),另一侧设有挡板(6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线退火镀锡装置,所述装置内依次设有进线口(1)、退火区(2)、清洗区(3)、烘干区(4)、镀锡区(5)和风干区(6),其特征是:所述退火区(2)内设有退火腔(21),所述退火腔(21)的底部设有退火轮(22),一侧设有排水管(23),所述清洗区(3)的顶部设有喷头(31),底部设有凹槽(32),所述凹槽(3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号牵引轮(33)和二号牵引轮(34),所述喷头(31)的顶部设有水槽(35),所述水槽(35)的顶部设有水管(36),所述水管(36)的顶部设有水箱(37),所述烘干区(4)内设有加热电阻(41),所述加热电阻(41)的顶部设有供电装置(42),所述镀锡区(5)内设有镀锡腔(51),所述镀锡腔(51)的底部设有镀锡轮(52),所述镀锡轮(52)的顶部设有三号牵引轮(7),所述三号牵引轮(7)的一侧设有收线装置(8),所述镀锡轮(52)和三号牵引轮(7)之间设有风干区(6),所述风干区(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钢,朱丽榆,赵洁明,刘金婷,钟永树,蔡琴,陈超,李韡,
申请(专利权)人:鹰潭市众鑫成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