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池加热装置。污水池加热装置包括多个均布在污水池内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包括导热柱、散热器、隔热模块和过滤防护罩;过滤防护罩,用于防护散热器以防活性污泥粘附在散热器表面,过滤防护罩罩设在散热器外,包括框架以及设在框架间的过滤布,过滤布的孔径小于活性污泥的粒径。防止污水中的活性污泥落在散热器上,而污水可以正常穿过过滤布,不会妨碍散热器对于污水的加热,也不会妨碍加热后的污水的正常流动,同时又解决了散热器表面落上活性污泥并粘附的问题,使得散热器可以长久保持高效率换热,而过滤防护罩则可以定期的吊出清洗或者更换过滤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池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池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污水生物化学处理法是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通过微生物加入经过多次过滤的污水中,同时进行曝气,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换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净化目的。污水生化法主要分为需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前者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生化系统中的微生物只有在适宜微生物存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污水的生化处理法就是认为地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使微生物充分发挥对有机物降解的生理作用。能影响微生物生理活动的因素较多,包括营养物质、温度、溶解氧等,污水中必须含有充足的碳源和氮源,污水需氧生物处理法是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生化池中必须有足够的溶解氧,因此常常进行曝气处理。而对于温度的需求,我国北方地区或者冬季时,生化池的气温低,生化反应十分缓慢,对此,授权公告号为CN102701432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水生化池加热装置,该装置通过利用地热为污水进行加热,很好解决了生化池体积庞大,人工加热困难的问题,利用地热对污水加热省时省力,十分实用。虽然该专利解决了污水池加热的问题,但是在长时间使用时,存在加热效率逐渐变低的问题,经过调研分析,发现由于生化池中的活性污泥少量沉淀并粘附在其散热段的外表面,长时间积累后活性污泥逐渐加厚,而活性污泥会阻碍散热段与污水之间的换热,使得换热效率低下,逐渐起不到对污水加热的目的,后续需要排水后人工清理,由于污水池的体积很大(乡镇级别的处理厂每天处理10万吨污水),清理一次所要花费的时间非常长,清理十分困难,清理效率低下且容易损坏散热段的针状散热装置,影响了该装置的大范围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池加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污水池加热装置长时间实用活性污泥粘附而影响换热效率、清理不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污水池加热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污水池加热装置包括多个均布在污水池内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包括导热柱、散热器、隔热模块和过滤防护罩;导热柱,用于从地底吸收地热能并传递给散热器,包括空心柱体以及设在柱体内的传热介质,空心柱体的上部与散热器连通,空心柱体与散热器的内腔组成供传热介质循环流动的换热腔,空心柱体的下部穿过污水池底部向下延伸至地底;散热器,用于与污水池中的污水进行热交换以将导热柱传递而来的热量传递给污水,散热器设置在污水池底部,散热器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均布的空心散热柱,空心散热柱的内腔与散热器的内腔连通;隔热模块,用于为导热柱的导热段隔热以防导热柱内热量散失,设置在导热柱的中间的导热段的四周;过滤防护罩,用于防护散热器以防活性污泥粘附在散热器表面,过滤防护罩罩设在散热器外,包括框架以及设在框架间的过滤布,过滤布的孔径小于活性污泥的粒径。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框架包括相互套设的内框架和外框架,所述过滤布夹在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内框架和外框架均包括上部的矩形框以及连接在矩形框的四个角处的支撑腿,内框架和外框架均由角钢制作而成。通过内框架和外框架的相互套设结构,可以方便的更换过滤布,实际操作中,只需要将过滤布放在内框架上,然后将外框架套在内框架上,套设时即可将过滤布夹紧,起到固定过滤布的目的,整个操作过程方便快捷。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内框架和外框架通过螺栓或卡扣可拆连接。这样可方便内框架与外框架的拆卸,以方便过滤布的更换。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外框架上设有吊环。吊环的设置可方便过滤防护罩的吊运。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外框架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所述吊环。由于过滤防护罩的体积仍然比较大,为了使得起吊时时刻处于开口朝下、不倾斜以防对散热器造成磕碰,故而设置均布的多个吊环,使得吊运更加稳定。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空心散热柱的上部为尖端。以提高换热效果。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散热器的内腔中设有片状金属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现有技术中污水池一般体积非常的庞大,如何解决散热器表面粘附活性污泥的问题考虑因素很多,一方面是加工问题、另一方面是操作问题,本技术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原有一体的加热装置改为分体结构,主要是改进散热器的结构,使得散热器的体积减小,以便于能够加工出对应尺寸的过滤防护罩,也便于吊运对应尺寸的过滤防护罩,现有方案的散热器体积过于庞大,如果直接设置过滤防护罩进行防护,过滤防护罩的体积将更大,其加工和吊运十分不便,为此,将加热装置拆分成为后续实施防护的前提;其次,通过过滤防护罩的设置,通过其过滤布对粒径很小的活性污泥进行阻挡,防止污水中的活性污泥落在散热器上,而污水可以正常穿过过滤布,不会妨碍散热器对于污水的加热,也不会妨碍加热后的污水的正常流动,同时又解决了散热器表面落上活性污泥并粘附的问题,使得散热器可以长久保持高效率换热,而过滤防护罩则可以定期的吊出清洗或者更换过滤布。附图说明图1是污水池加热装置的多个加热单元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横向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内框架与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污水池,2-加热单元,21-导热柱,211-导热段,22-散热器,221-空心散热柱,23-隔热模块,24-过滤防护罩,241-内框架,242-外框架,25-金属毡。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种污水池加热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4所示,包括多个均布在污水池1内的加热单元2,加热单元2包括导热柱21、散热器22、隔热模块23和过滤防护罩24。如图2所示,导热柱21用于从地底吸收地热能并传递给散热器22,包括空心柱体以及设在柱体内的传热介质,传热介质在加热时会变成气态而进入散热器22,并将热量传递给散热器22的壳体,而传热介质则变成液体下落,继续进入到导热柱21中,形成循环。空心柱体一般选用金属材料,以便于更好的导热。空心柱体的上部与散热器22连通,空心柱体与散热器22的内腔组成供传热介质循环流动的换热腔,空心柱体的下部穿过污水池1底部向下延伸至地底,实际情况导热柱21的长度较长,直至深入至地热能量较高的区域。如图2,散热器22用于与污水池1中的污水进行热交换以将导热柱21传递而来的热量传递给污水,散热器22设置在污水池1底部,散热器22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均布的空心散热柱221,空心散热柱221的内腔与散热器22的内腔连通,散热器22的材质优选金属,具有很好的导热性能,优选耐腐蚀的不锈钢等合金材料。如图2,隔热模块23用于为导热柱21的导热段211隔热以防导热柱21内热量散失,设置在导热柱21的中间的导热段211的四周,其选用隔热填料,在污水池1施工前,或者说是在导热柱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污水池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均布在污水池内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包括导热柱、散热器、隔热模块和过滤防护罩;/n导热柱,用于从地底吸收地热能并传递给散热器,包括空心柱体以及设在柱体内的传热介质,空心柱体的上部与散热器连通,空心柱体与散热器的内腔组成供传热介质循环流动的换热腔,空心柱体的下部穿过污水池底部向下延伸至地底;/n散热器,用于与污水池中的污水进行热交换以将导热柱传递而来的热量传递给污水,散热器设置在污水池底部,散热器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均布的空心散热柱,空心散热柱的内腔与散热器的内腔连通;/n隔热模块,用于为导热柱的导热段隔热以防导热柱内热量散失,设置在导热柱的中间的导热段的四周;/n过滤防护罩,用于防护散热器以防活性污泥粘附在散热器表面,过滤防护罩罩设在散热器外,包括框架以及设在框架间的过滤布,过滤布的孔径小于活性污泥的粒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污水池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均布在污水池内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包括导热柱、散热器、隔热模块和过滤防护罩;
导热柱,用于从地底吸收地热能并传递给散热器,包括空心柱体以及设在柱体内的传热介质,空心柱体的上部与散热器连通,空心柱体与散热器的内腔组成供传热介质循环流动的换热腔,空心柱体的下部穿过污水池底部向下延伸至地底;
散热器,用于与污水池中的污水进行热交换以将导热柱传递而来的热量传递给污水,散热器设置在污水池底部,散热器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均布的空心散热柱,空心散热柱的内腔与散热器的内腔连通;
隔热模块,用于为导热柱的导热段隔热以防导热柱内热量散失,设置在导热柱的中间的导热段的四周;
过滤防护罩,用于防护散热器以防活性污泥粘附在散热器表面,过滤防护罩罩设在散热器外,包括框架以及设在框架间的过滤布,过滤布的孔径小于活性污泥的粒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鑫,姚建邦,陈凯,郝小彪,周晨光,
申请(专利权)人:立邦涂料河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