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式微滤膜系统,属于污水过滤净化的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对污水预过滤的管式微滤膜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管式微滤组件,以及分别设于管式微滤组件沿过滤方向两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管式微滤组件包括多个首尾顺次连接的膜管组件单元,所述膜管组件单元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中的微滤膜管,相邻膜管组件单元通过各自微滤膜管的连通而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微滤膜管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的外管连通,所述进水口的下游还设有分流循环泵。污水首先通过第一过滤筒与第二过滤筒之间,滤网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拦截和过滤,这样可避免大颗粒杂质进入到进水单元或堵塞管式微滤膜单元,从而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式微滤膜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过滤净化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管式微滤膜系统。
技术介绍
“中水”一词是相对于上水〔给水〕、下水〔排水〕而言的。中水回用技术是指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污〕水(沐浴、盥洗、洗衣、厨房、厕所)集中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家庭坐便器冲洗等,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微滤膜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食品工业、油漆行业等领域对产生的废水进行过滤,目前,管式微滤膜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中水回水处理。公告号为CN20904923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管式微滤膜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单元、管式微滤膜单元、透过水储罐和出水单元,还包括:射流器,所述射流器的浓水进口与所述管式微滤膜单元的浓水出口连接,所述射流器的真空端通过真空阀与所述透过水储罐连接。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使用中,进入进水单元的污水存在大颗粒物杂质堵塞进水单元,或堵塞管式微滤膜单元导致设备无法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污水预过滤的管式微滤膜系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管式微滤膜系统,包括管式微滤组件,以及分别设于管式微滤组件沿过滤方向两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管式微滤组件包括多个首尾顺次连接的膜管组件单元,所述膜管组件单元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中的微滤膜管,相邻膜管组件单元通过各自微滤膜管的连通而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微滤膜管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的外管连通,所述进水口的下游还设有分流循环泵,所述进水口处设有初级过滤组件,所述初级过滤组件包括设置在进水口上的第一初滤筒和与第一初滤筒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初滤筒,所述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之间设有可更换的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首先通过第一过滤筒与第二过滤筒之间,滤网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拦截和过滤,这样可避免大颗粒杂质进入到进水单元或堵塞管式微滤膜单元,从而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的概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初滤筒朝向第二初滤筒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紧爪,所述第一卡紧爪环绕第一初滤筒设置,相邻所述第一卡紧爪之间设有第一卡紧块;所述第二初滤筒朝向第一初滤筒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卡紧爪,所述第二夹紧爪环绕第二初滤筒设置,所述第二卡紧爪环绕第二初滤筒设置,相邻所述第二卡紧爪之间设有第二卡紧块,所述第二卡紧爪与第一卡紧块卡紧,所述第一卡紧爪与第二卡紧块卡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滤网长期使用需要更换时,将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相对旋转,这样就可以将滤网取出,更换新的的滤网,然后再将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旋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卡紧块背向第二初滤筒一端设有斜坡面,所述第二卡紧爪沿斜坡面滑移与第一卡紧块卡紧,所述第一卡紧块与第二卡紧块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卡紧爪与第二卡紧爪结构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安装在一起时,将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相对旋转,第二卡紧爪沿斜坡面滑移与第一卡紧块卡紧,安装方便。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初滤筒朝向第二初滤筒一端的端口内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内卡入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初滤筒朝向第一初滤筒一端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卡入第二密封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增强了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到进水单元或管式微滤膜单元中。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滤网位于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压紧滤网边缘,从而增强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之间的密封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初滤筒内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初滤筒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初滤筒螺接入第一初滤筒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螺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初滤筒内设有台阶面,所述第二初滤筒端面与台阶面抵触,所述滤网位于台阶面与第二初滤筒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网的两侧面分别与台阶面和第二初滤筒抵紧,一方面可增强滤网在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之间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强滤网边沿的密封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台阶面与第二初滤筒之间还设有第三密封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密封圈进一步增强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之间的密封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污水首先通过第一过滤筒与第二过滤筒之间,滤网将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拦截和过滤,这样可避免大颗粒杂质进入到进水单元或堵塞管式微滤膜单元,从而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的概率;2.当滤网长期使用需要更换时,将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相对旋转,这样就可以将滤网取出,更换新的的滤网,然后再将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旋紧;3.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增强了第一初滤筒与第二初滤筒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到进水单元或管式微滤膜单元中。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的管式微滤膜系统的系统框图。图2是实施例1中的初级过滤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中的初级过滤组件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1中初级过滤组件的爆炸图。图5是实施例2中初级过滤组件的剖视图。图6是实施例3中的初级过滤组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管式微滤组件;11、膜管组件单元;111、外管;112、微滤膜管;2、进水口;3、出水口;4、分流循环泵;5、初级过滤组件;51、第一初滤筒;511、第一卡紧爪;512、第一卡紧块;513、第一密封槽;514、第一密封圈;52、第二初滤筒;521、第二卡紧爪;522、第二卡紧块;523、第二密封槽;524、第二密封圈;53、滤网;54、斜坡面;55、台阶面;56、第三密封圈;6、启动水罐;61、启动灌水阀;7、反冲洗装置;71、反冲水罐;72、出水管道;8、反冲洗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管式微滤膜系统,包括管式微滤组件1,以及分别设于管式微滤组件1沿过滤方向两端的进水口2和出水口3。参照图1,管式微滤组件1包括多个首尾顺次连接的膜管组件单元11,膜管组件单元11包括外管111和设于外管111中的微滤膜管112,相邻膜管组件单元11通过各自微滤膜管112的连通而连通,进水口2与微滤膜管112连通,出水口3与外管111连通,进水口2的下游还设有分流循环泵4,进水口2处设有初级过滤组件5。参照图1,在分流循环泵4的上游设置与分流循环泵4相连通的启动水罐6,启动水罐6与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式微滤膜系统,包括管式微滤组件(1),以及分别设于管式微滤组件(1)沿过滤方向两端的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管式微滤组件(1)包括多个首尾顺次连接的膜管组件单元(11),所述膜管组件单元(11)包括外管(111)和设于外管(111)中的微滤膜管(112),相邻膜管组件单元(11)通过各自微滤膜管(112)的连通而连通,所述进水口(2)与所述微滤膜管(112)连通,所述出水口(3)与所述的外管(111)连通,所述进水口(2)的下游还设有分流循环泵(4),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2)处设有初级过滤组件(5),所述初级过滤组件(5)包括设置在进水口(2)上的第一初滤筒(51)和与第一初滤筒(51)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初滤筒(52),所述第一初滤筒(51)与第二初滤筒(52)之间设有可更换的滤网(5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微滤膜系统,包括管式微滤组件(1),以及分别设于管式微滤组件(1)沿过滤方向两端的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管式微滤组件(1)包括多个首尾顺次连接的膜管组件单元(11),所述膜管组件单元(11)包括外管(111)和设于外管(111)中的微滤膜管(112),相邻膜管组件单元(11)通过各自微滤膜管(112)的连通而连通,所述进水口(2)与所述微滤膜管(112)连通,所述出水口(3)与所述的外管(111)连通,所述进水口(2)的下游还设有分流循环泵(4),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2)处设有初级过滤组件(5),所述初级过滤组件(5)包括设置在进水口(2)上的第一初滤筒(51)和与第一初滤筒(51)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初滤筒(52),所述第一初滤筒(51)与第二初滤筒(52)之间设有可更换的滤网(5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微滤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滤筒(51)朝向第二初滤筒(52)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紧爪(511),所述第一卡紧爪(511)环绕第一初滤筒(51)设置,相邻所述第一卡紧爪(511)之间设有第一卡紧块(512);
所述第二初滤筒(52)朝向第一初滤筒(51)一端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卡紧爪(521),所述第二卡紧爪环绕第二初滤筒(52)设置,所述第二卡紧爪(521)环绕第二初滤筒(52)设置,相邻所述第二卡紧爪(521)之间设有第二卡紧块(522),
所述第二卡紧爪(521)与第一卡紧块(512)卡紧,所述第一卡紧爪(511)与第二卡紧块(522)卡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海峰,刘康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清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