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系统及道轨单元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5103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轨单元,包括第一道轨,第一道轨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接头;第二道轨,第二道轨的第一端具有用以与第一接头连接的第二接头;第一接头包括:设于第一道轨的第一侧的第一凸起;设于第一道轨的第二侧并与第一凸起相连的第一凹槽;第二接头包括:设于第二道轨的第一侧、用以与第一凸起配合的第二凹槽;设于第二道轨的第二侧并与第二凹槽相连、用以与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二凸起;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具有用以抵撑第二凸起和第一凸起二者的外侧的支撑面。上述道轨单元的结构简单,解决了行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振动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道轨单元的轨道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系统及道轨单元
本技术涉及道轨连接
,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轨单元。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道轨单元的轨道系统。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普遍需要使用起重设备,比如说在固定场所进行短距离的批量物件吊运,桥式起重机(俗称行车)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领域常用QU系列道轨作为行车的轨道,若轨道的接头部分连接不当,则会使行车的振动,尤其是在吊运重物的时候,还会造成行车的框架变形、焊缝开裂以及各连接部件松动,进而大大降低行车的安全性能。目前,最常用的道轨接头为斜口式接头和平口式接头,对于斜口式接头来说,由于相邻两段道轨的斜面会相互挤压,容易导致两段道轨在连接处发生横向错位,行车的车轮会碰撞两段道轨之间错开的棱线,进而引起行车在水平方向上的振动;而对于平口式接头来说,行车的车轮与轨道接头的瞬间碰撞方式为棱角线接触,这样会引起行车在垂垂直方向上的振动。因此,如何减小行车在两段道轨之间产生振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轨单元,该道轨单元的结构简单,解决了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道轨(1),所述第一道轨(1)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接头;/n第二道轨(2),所述第二道轨(2)的第一端具有用以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的第二接头;/n所述第一接头包括:/n设于所述第一道轨(1)的第一侧的第一凸起(11);/n设于所述第一道轨(1)的第二侧并与所述第一凸起(11)相连的第一凹槽(12);/n所述第二接头包括:/n设于所述第二道轨(2)的第一侧、用以与所述第一凸起(11)配合的第二凹槽(22);/n设于所述第二道轨(2)的第二侧并与所述第二凹槽(22)相连、用以与所述第一凹槽(12)配合的第二凸起(21);/n所述第一凹槽(12)和所述第二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道轨(1),所述第一道轨(1)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接头;
第二道轨(2),所述第二道轨(2)的第一端具有用以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的第二接头;
所述第一接头包括:
设于所述第一道轨(1)的第一侧的第一凸起(11);
设于所述第一道轨(1)的第二侧并与所述第一凸起(11)相连的第一凹槽(12);
所述第二接头包括:
设于所述第二道轨(2)的第一侧、用以与所述第一凸起(11)配合的第二凹槽(22);
设于所述第二道轨(2)的第二侧并与所述第二凹槽(22)相连、用以与所述第一凹槽(12)配合的第二凸起(21);
所述第一凹槽(12)和所述第二凹槽(22)均具有用以抵撑所述第二凸起(21)和所述第一凸起(11)二者的外侧的支撑面(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11)和所述第一凹槽(12)二者沿远离所述第一道轨(1)的第一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凸起(21)和所述第二凹槽(22)二者沿远离所述第二道轨(2)的第一端的方向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11)和所述第二凸起(21)均为半圆形凸起,所述第一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瑞瑞李鑫王洪涛王玉元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