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381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包括丝杠、门形架和固定杆,所述门形架的数量为两个,门形架中部上侧均设置有导向筒,导向筒沿所述丝杠外侧滑动,两个门形架上侧的导向筒分别设置于丝杠左右部,丝杠两端均设置有驱动导向筒的第一螺母,第一螺母外侧圆周设置若干驱动杆,门形架两腹板末端均设置为齿形结构,所述固定杆穿过齿形结构的两相邻齿,固定杆包括螺纹段和钻头段,钻头段位于门形架内侧,螺纹段穿过齿形结构,齿形结构内外侧的螺纹段均螺纹连接第二螺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微创骨折手术的临时复位固定,使骨折复位简单准确,固定效果好,钢板置入容易,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保证了微创手术的顺利完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
本技术属于骨折复位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
技术介绍
胫腓骨骨折为临床常见损伤,约占长管状骨骨折的10﹪。传统AO观点中强调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常需广泛切开剥离,术后易出现骨不连、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及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为此逐渐形成了BO的新观念,即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强调骨的生物学环境对骨折愈合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内固定技术与方法,以减少内固定物对骨折端生物学环境的干扰。近些年众多学者逐步接受了胫骨骨折的生物学治疗原则,即精细的软组织切开,有限的剥离,间接复位的可靠固定。开展了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微创手术虽不强调解剖复位,但通过牵引等措施想恢复骨的长度、轴线及旋转上的对线,往往还是有一定难度,且耗时较长,复位过程中容易造成新的损伤。应用复位协助器能明显降低间接复位的难度,使骨折复位简单易行,在助手牵引患肢状态下,通过复位手柄的端提、回旋等手法,基本使骨折都能达到接近解剖复位的状态。精确的复位是减少骨折端应力,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措施。现有用于微创骨折的固定器,往往采用外部固定,固定效果较差,复位位置不够准确。申请人开展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通过不断临床探索与总结,器械的反复设计与改良,设计出一套微创手术专用器械,包括复位固定器,通过此器械操作,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使手术变得更方便快捷,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使骨折复位简单准确,固定效果好,钢板置入容易,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保证了微创手术的顺利完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包括丝杠、门形架和固定杆,所述门形架的数量为两个,门形架中部上侧均设置有导向筒,导向筒沿所述丝杠外侧滑动,两个门形架上侧的导向筒分别设置于丝杠左右部,丝杠两端均设置有驱动导向筒的第一螺母,第一螺母外侧圆周设置若干驱动杆,门形架两腹板末端均设置为齿形结构,所述固定杆穿过齿形结构的两相邻齿,固定杆包括螺纹段和钻头段,钻头段位于门形架内侧,螺纹段穿过齿形结构,齿形结构内外侧的螺纹段均螺纹连接第二螺母。进一步地,所述丝杠设置为矩形外螺纹,第一螺母设置为矩形内螺纹。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沿第一螺母径向设置,每个第一螺母外侧圆周均布至少两个驱动杆。进一步地,每个固定杆的螺纹段设置两个第二螺母,第二螺母与螺纹段螺纹连接将固定杆与齿形结构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每个门形架设置有两个相对的齿形结构,齿形结构具有弧度。进一步地,每个门形架至少设置有一个固定杆,每个齿形结构至少设置有三个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用于微创骨折手术的临时复位固定,使骨折复位简单准确,固定效果好,钢板置入容易,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保证了微创手术的顺利完成。随访X线片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畸形愈合,钢板螺钉无断裂及移位发生,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肢完全负重行走后步态无明显异常。本技术使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微创治疗变得更加简单,手术创伤更小,更符合生物学钢板内固定术的概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丝杠,2、门形架,3、固定杆,4、导向筒,5、第一螺母,6、驱动杆,7、齿形结构,8、第二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包括丝杠1、门形架2和固定杆3,所述门形架2的数量为两个,门形架2中部上侧均设置有导向筒4,导向筒4沿所述丝杠1外侧滑动,两个门形架2上侧的导向筒4分别设置于丝杠1左右部,丝杠1两端均设置有驱动导向筒4的第一螺母5,第一螺母5外侧圆周设置若干驱动杆6,门形架2两腹板末端均设置为齿形结构7,所述固定杆3穿过齿形结构7的两相邻齿,固定杆3包括螺纹段和钻头段,钻头段位于门形架2内侧,螺纹段穿过齿形结构7,齿形结构7内外侧的螺纹段均螺纹连接第二螺母8。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杠1设置为矩形外螺纹,第一螺母5设置为矩形内螺纹。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6沿第一螺母5径向设置,每个第一螺母5外侧圆周均布两个驱动杆6。本实施例中,每个固定杆3的螺纹段设置两个第二螺母8,第二螺母8与螺纹段螺纹连接将固定杆3与齿形结构7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每个门形架2设置有两个相对的齿形结构7。齿形结构7具有弧度,将齿形结构7设置为弧形时,固定杆3不再仅仅具有水平状态,固定杆3能够呈不同角度使钻头穿入骨骼。本实施例中,每个门形架2设置有两个固定杆3,两个固定杆3分别设置于门形架2的两个齿形结构7,每个齿形结构7设置有五个齿。本技术实施时,术中C臂机透视确定骨折两侧胫骨固定杆3置入点,固定杆3螺纹段末端设置与电钻配合的正六棱柱段,电钻将固定杆3钻头段,钻入胫骨中至对侧皮质,骨折两侧各钻入两枚固定杆3,骨折同侧两枚固定杆3分别位于胫骨两侧。尾部螺纹段拧入一枚第二螺母8至合适深度,将门形架2的齿形结构7套在固定杆3外侧,使固定杆3穿过齿形结构7,齿形结构7外侧再拧入一枚第二螺母8,齿形结构7两侧的第二螺母8将固定杆3与门形架2固定连接。C臂机透视下助手牵引患肢,不强求完全解剖复位。通过驱动杆6旋转第一螺母5,第一螺母5沿丝杠1相对移动,驱动两个导向筒4相对移动,使两个门形架2带动骨折两侧胫骨对接,维持骨折复位后位置。然后采用钢板固定骨折部位:根据骨折部位及骨折类型透视下选取长度合适钢板及合适的钢板置放位置,于皮外标记钢板位置及螺钉孔位置。术中于皮外标记钢板位置最远端作长约2.5cm切口,切至骨膜表面,选取同选定钢板配套的钢板置入导向器,利用钢板植入导向器于深筋膜与骨膜之间钝性分离建立隧道,长度至皮外标记钢板位置最近端,钢板插入隧道中,两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钢板远近端与皮外标记吻合,经术前标记螺钉孔位置作皮肤小切口,于骨折两端各拧入3至4枚螺钉。最后拆除复位固定器。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包括丝杠、门形架和固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形架的数量为两个,门形架中部上侧均设置有导向筒,导向筒沿所述丝杠外侧滑动,两个门形架上侧的导向筒分别设置于丝杠左右部,丝杠两端均设置有驱动导向筒的第一螺母,第一螺母外侧圆周设置若干驱动杆,门形架两腹板末端均设置为齿形结构,所述固定杆穿过齿形结构的两相邻齿,固定杆包括螺纹段和钻头段,钻头段位于门形架内侧,螺纹段穿过齿形结构,齿形结构内外侧的螺纹段均螺纹连接第二螺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包括丝杠、门形架和固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形架的数量为两个,门形架中部上侧均设置有导向筒,导向筒沿所述丝杠外侧滑动,两个门形架上侧的导向筒分别设置于丝杠左右部,丝杠两端均设置有驱动导向筒的第一螺母,第一螺母外侧圆周设置若干驱动杆,门形架两腹板末端均设置为齿形结构,所述固定杆穿过齿形结构的两相邻齿,固定杆包括螺纹段和钻头段,钻头段位于门形架内侧,螺纹段穿过齿形结构,齿形结构内外侧的螺纹段均螺纹连接第二螺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杠设置为矩形外螺纹,第一螺母设置为矩形内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铭孙国祥杨建东缪志和胡海珍李海沈波冯鸿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三六八零部队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