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吴雷专利>正文

一种沉底钓鱼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358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钓鱼用具领域,公开了一种沉底钓鱼钩,包括配重块、L形支撑杆、浮漂和钩体,配重块上开设有安装孔,L形支撑杆一端穿过安装孔并弯折后置于安装孔中形成U形连接部,L形连接杆靠近配重块的一端设置有V形支架,L形支撑杆远离配重块的一端设置有V形定位部和螺旋部,钩体连接有第一连接杆,螺旋部绕设于第一连接杆上,第一连接杆连接有U形杆,V形定位部嵌入U形杆的凹处并用于与U形杆抵触,U形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有与螺旋部抵触的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多个固定带,固定带与浮漂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达到使钩体不易松脱、不易旋转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底钓鱼钩
本技术涉及一种钓鱼用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沉底钓鱼钩。
技术介绍
在钓鱼活动中,河流的水面比较湍急,而河流的底部水流速度较慢,一般大鱼往往就在河底活动。目前,为了便于钓到河底的大鱼,通常采用沉底钓鱼钩。常见的沉底钓鱼钩包括配重块、V形支架、L形支撑杆、钩体和浮漂,将V形支架的中部以及L形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在配重块上。将钩体通过铆压的方式固定在L形支撑杆的另一端。L形支撑杆位于V形支架的中部。使V形支架对L形支撑杆支撑,浮漂固定在钩体靠近L形支撑杆的一端。L形支撑杆上固定有U形连接部,用以挂设鱼线。使用时,将沉底钓鱼钩抛入河中,通过配重块自身的重量快速沉入河底,通过V形支架的支撑作用以及浮漂的浮力,使L形支撑杆处于直立状态。通过浸入河中的可视摄像头实时查看钩体附近的鱼,当有鱼较为靠近钩体时,拉动鱼线,使钩体锚鱼。由于沉底钓鱼钩长时间置于水中,受到水流冲击和腐蚀,容易使L形支撑杆与钩体之间的铆接处发生松动,造成钩体无法固定而发生旋转,造成钩体无法准确锚鱼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沉底钓鱼钩,通过螺旋部绕设于第一连接杆,且与第二连接杆抵触,使得钩体不易松脱,通过在L形支撑杆上弯折得到V形定位部以嵌入U形杆中,达到使钩体不易发生旋转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沉底钓鱼钩,包括配重块、L形支撑杆、浮漂和钩体,所述的配重块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L形支撑杆一端穿过安装孔并弯折后置于安装孔中形成U形连接部,所述L形连接杆靠近配重块的一端连接有V形支架,所述L形支撑杆远离配重块的一端设置有V形定位部和螺旋部,所述的钩体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的螺旋部绕设于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有U形杆,所述的V形定位部嵌入U形杆的凹处并用于与U形杆抵触,所述U形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有与螺旋部抵触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的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多个固定带,所述的固定带与浮漂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对钩体产生作用力,使钩体产生沿第一连接杆的轴心旋转的趋势,继而使V形定位部与U形杆内壁抵触或使U形杆与L形支撑杆抵触,得以有效抵消该趋势,继而使钩体与L形支撑杆之间能够长时间保持定位,不易发生相对转动,极大延长使用寿命,在长时间使用时能够准确锚鱼。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远离U形杆的一端抵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带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远离U形杆的一端施加往相互靠近的作用力,使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从而使螺旋部无法从第一连接杆上脱出,进一步提升稳定性,使钩体与L形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二连接杆远离U形杆的一端连接有辅助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钩体和辅助钩的设置,使本技术同时具备两个鱼钩,极大提升锚中鱼概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L形支撑杆靠近配重块的一端弯折形成定位环,所述的V形支架包括一体化设置的第一L形段和第二L形段,所述的第一L形段穿过定位环并与第二L形段连接,所述的第二L形段远离第一L形段的一端依次穿过U形连接部和定位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V形支架与L形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同时免去了焊接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L形支撑杆靠近定位环的一端弯折形成V形支撑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形支撑部能够增加与手指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便于扳动L形支撑杆,使钩体的位置矫正。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固定带包括扎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生产成本。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钩体与L形支撑杆之间的连接结构稳定,免去了焊接、铆接处易损坏的缺点,极大提升结构稳定性,不易发生松脱,使钩体的位置能够长时间保持不变,极大提升锚鱼准确率;2、通过在L形支撑杆上弯折得到V形定位部以嵌入U形杆中,使钩体与L形支撑杆之间能够长时间保持定位,不易发生相对转动,极大延长使用寿命;3、通过V形支撑部增加与手部之间的接触面积,扳动L形支撑杆来矫正钩体位置,更为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配重块;11、安装孔;2、L形支撑杆;21、U形连接部;22、定位环;23、V形定位部;24、螺旋部;3、浮漂;4、钩体;5、V形支架;51、第一L形段;52、第二L形段;61、第一连接杆;62、U形杆;63、第二连接杆;7、固定带;8、辅助钩;9、V形支撑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沉底钓鱼钩,包括配重块1、L形支撑杆2、浮漂3和钩体4。配重块1呈长方体设置,沿着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圆形的安装孔11。L形支撑杆2一端穿过安装孔11并弯折后置于安装孔11中形成U形连接部21,使L形支撑杆2的端部固定在L形支撑杆2的外壁上。对配重块1的外壁施加挤压力,使配重块1形变以部分嵌入到U形连接部21中,实现配重块1与L形支撑杆2之间固定连接。L形连接杆2靠近配重块1的一端连接有V形支架5,在L形支撑杆2靠近配重块1的一端弯折形成定位环22;V形支架5包括一体化设置的第一L形段51和第二L形段52。第一L形段51穿过定位环22并与第二L形段52连接;第二L形段52远离第一L形段51的一端依次穿过U形连接部21和定位环22。U形连接部21的内壁与第二L形段52的外壁抵触。配重块1位于第一L形段51和第二L形段52之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V形支架5为钢丝。在L形支撑杆2远离配重块1的一端依次一体化设置有V形定位部23和螺旋部24。钩体4一体化连接有第一连接杆61,将螺旋部24绕设于第一连接杆61上。第一连接杆61远离钩体4的一端一体化连接有U形杆62;将V形定位部23嵌入U形杆62的凹处并用于与U形杆62抵触。U形杆62远离第一连接杆61的一端一体化连接有与螺旋部24抵触的第二连接杆63,第一连接杆61与第二连接杆63之间设置有多个固定带7,固定带7与浮漂3连接。固定带7为扎带。拉紧固定带7,使第一连接杆61和第二连接杆63形变,并使第一连接杆61与第二连接杆63远离U形杆62的一端抵触。从而使螺旋部24无法从第一连接杆61上脱出,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在第二连接杆63远离U形杆62的一端一体化连接有辅助钩8。在L形支撑杆2靠近定位环22的一端弯折形成V形支撑部9。综上所述,安装时,先将配重块1与L形支撑杆2固定连接,继而将V形支架5与L形支撑杆2固定连接。螺旋部24套入钩体4并滑入到第一连接杆61上,使V形定位部23与U形杆62抵触,继而通过固定带7将第一连接杆61靠近钩体4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接杆63靠近辅助钩8的一端固定,使第一连接杆61和第二连接杆63形变,并使第二连接杆63的外壁与螺旋部24的外壁抵触。并且第一连接杆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底钓鱼钩,包括配重块、L形支撑杆、浮漂和钩体,其特征是:所述的配重块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L形支撑杆一端穿过安装孔并弯折后置于安装孔中形成U形连接部,所述L形连接杆靠近配重块的一端连接有V形支架,所述L形支撑杆远离配重块的一端设置有V形定位部和螺旋部,所述的钩体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的螺旋部绕设于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有U形杆,所述的V形定位部嵌入U形杆的凹处并用于与U形杆抵触,所述U形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有与螺旋部抵触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的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多个固定带,所述的固定带与浮漂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底钓鱼钩,包括配重块、L形支撑杆、浮漂和钩体,其特征是:所述的配重块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L形支撑杆一端穿过安装孔并弯折后置于安装孔中形成U形连接部,所述L形连接杆靠近配重块的一端连接有V形支架,所述L形支撑杆远离配重块的一端设置有V形定位部和螺旋部,所述的钩体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的螺旋部绕设于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有U形杆,所述的V形定位部嵌入U形杆的凹处并用于与U形杆抵触,所述U形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有与螺旋部抵触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的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多个固定带,所述的固定带与浮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底钓鱼钩,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远离U形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吴雷
申请(专利权)人:赖吴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