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视频监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公共区域内的若干摄像机;所述公共区域包括N个监控区,每个监控区内均设有两相对照射的摄像机,两摄像机布局在监控区靠近中部的位置,且两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覆盖所在的监控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公共区域监控区靠近中部的位置设置两相对照射的摄像机,来对监控区进行视频监控,这种监控布局方式不仅能全面覆盖监控区,避免监控盲区,而且所用的摄像机数量较少,节省了硬件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
本技术属于视频监控
,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
技术介绍
建筑施工工程共有十大分部,建筑智能化分部是应用最频繁、最影响内部使用功能的分部,而视频监控系统是建筑智能化分部最重要的子分部之一。根据《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2018)第“6”章“工程设计”6.1.2条规定: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应遵循整体纵深防护和/或局部纵深防护的理念,分别或综合设置建筑物(群)和构筑物(群)周界防护、建筑物和构筑物内(外)区域或空间防护以及重点目标防护系统;第6.4.5第1条(强制性)“视频采集设备的监控范围应有效覆盖被保护部位、区域或目标”。通俗来讲,视频监控设计就是要尽量减少监控盲区!比如楼道、通道、候梯厅等公共区域必须设置摄像机点位;室内公共大厅、建筑物或建筑群围墙等室外周界都必须设置监视摄像机。传统的视频监控设计技术在摄像机正下方或后方一定区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盲区,就是俗称的“灯下黑”。现有的视频监控布置一般采用两种方案(以楼道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种方案,在楼道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台摄像机,成相向方向设置,如图1所示,这种布置方式就造成了每台摄像机的监视范围大部分重叠,而为了保证能监视到全长楼道的距离,监视摄像机镜头的配置就存在两种结果:选用焦距相对较大的镜头,每台监控摄像机监视有效距离长度满足全长空间的要求,但监视角度自然就更小,摄像机的近处“盲区”较长;如果选用焦距相对较大的镜头,每台监控摄像机监视角度大了,但是监视的有效长度距离就不能满足楼道全长长的要求,每台摄像机下方和后方区域就成了“盲区”。第二种方案,是在楼道中间安装一台摄像机,在其摄像机镜头的后方楼道端头再布置一台摄像机,两台摄像机成同向设置,如图2所示。这种布置方式,摄像机监视的距离范围大致为40米左右,保证了全画面的清晰度,但是楼道端头(即摄像机镜头下方、后方和前方一定区域)就成了监视“盲区”。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技术人设计出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在公共区域监控区靠近中部的位置设置两相对照射的摄像机,来对监控区进行视频监控,这种监控布局方式不仅能全面覆盖监控区,避免监控盲区,而且所用的摄像机数量较少,节省了硬件资源。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所述公共区域包括N个监控区,每个监控区内均设有两相对照射的摄像机,两摄像机布局在监控区靠近中部的位置,且两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覆盖所在的监控区。优选地,每个监控区为矩形,两摄像机沿矩形监控区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优选地,一摄像机在水平方向上的两监控角度边界线,分别与另一摄像机在水平方向上的两监控角度边界线相交,且形成两交点,两交点分别位于两监控区长度边界线以外;两摄像机到对向的监控区宽度边界线的距离均小于摄像机的监控距离。优选地,所述监控区长度边界线的长度为a;两摄像机到对向的监控区宽度边界线的距离相同,且均为。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摄像机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在监控区的天花板上或墙壁上。优选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架、竖向支撑杆和托板;所述竖向支撑杆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固定在监控区的天花板上或墙壁上,所述托板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的顶端,所述托板的中部通过驱动杆连接在所述竖向支撑杆的驱动机构上,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杆驱动所述托板转动,所述摄像机安装在所述托板。优选地,所述托板的一端通过转轴Ⅰ铰接在所述竖向支撑架的顶端。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滑块、丝杆、变速器和电机,所述丝杆竖向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杆内,所述丝杆的下端设有所述电机,所述滑块套设在所述丝杆上;所述变速器设置于所述丝杆和所述电机之间。优选地,所述驱动杆的一端通过转轴Ⅱ铰接在所滑块上,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Ⅲ铰接在所述托板的中部。优选地,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电机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远程终端通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公共区域监控区靠近中部的位置设置两相对照射的摄像机,来对监控区进行视频监控,这种监控布局方式不仅能全面覆盖监控区,避免监控盲区,而且所用的摄像机数量较少,节省了硬件资源。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种方案中摄像机的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第二中方案中摄像机的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监控区内两摄像机的相对布局示意图一;图4为本实施例中监控区内两摄像机的相对布置示意图二;图5为本实施例中监控区内两摄像机的相对布置示意图三;图6为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结构图。附图标记:1-监控区、2-摄像机、3-监控角度边界线、4-监控区长度边界线、5-监控区宽度边界线、6-交点、7-支撑架、8-竖向支撑杆、9-驱动机构、10-驱动杆、11-托板、12-转轴Ⅰ、13-转轴Ⅱ、14-转轴Ⅲ、15-限位支架91-滑块、92-丝杆、93-变速器、94-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还应当理解,在此本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术。如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所述公共区域包括N个监控区,每个监控区内均设有两相对照射的摄像机,两摄像机布局在监控区靠近中部的位置,且两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覆盖所在的监控区。本实施例中的公共区域包括楼道、餐厅、演艺大厅、会议厅等,可以根据需要将公共区域划分为多个监控区,监控区可以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公共区域内的若干摄像机;/n所述公共区域包括N个监控区,每个监控区内均设有两相对照射的摄像机,两摄像机布局在监控区靠近中部的位置,且两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覆盖所在的监控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公共区域内的若干摄像机;
所述公共区域包括N个监控区,每个监控区内均设有两相对照射的摄像机,两摄像机布局在监控区靠近中部的位置,且两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覆盖所在的监控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监控区为矩形,两摄像机沿矩形监控区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摄像机在水平方向上的两监控角度边界线,分别与另一摄像机在水平方向上的两监控角度边界线相交,且形成两交点,两交点分别位于两监控区长度边界线以外;
两摄像机到对向的监控区宽度边界线的距离均小于摄像机的监控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区长度边界线的长度为a;
两摄像机到对向的监控区宽度边界线的距离相同,且均为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采用对照式无盲区监控的视频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摄像机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在监控区的天花板上或墙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利,王海荣,付建军,赵俊杰,简玲,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