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杨专利>正文

一种多插接口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3361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插接口电连接器,至少容两种不同结构的插头插入,包括绝缘本体、装于绝缘本体内若干个第一端子及装于绝缘本体上表面的端子模块,绝缘本体具有收容室及尾部,收容室内突设有第一舌板,第一舌板将收容室分成上、下收容室,上收容室与绝缘本体上表面贯穿,于上收容室两侧壁顶面向上延伸突设有端子模块固定的突块;端子模块具有第二舌板,第二舌板由两突块之间穿入并盖接上收容室上形成空间以提供于一种对接插头插入,而第二舌板与收容室形成空间可供另外一种插头插入,这样设计,以在不改变原有连接器高度基础上能实现两种不同插头插入,即实现不同数据传输且符合电子产品轻、薄、短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插接口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产品领域,特别涉及指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多插接口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各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行电子产品朝向逐步微型化方向发展,各配套安装于电子产品中的电连接器不仅也需要微型化,而且还需要具有容多种插头适配的插接口,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和极大的满足电子产品轻、薄、短方向发展,以此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例如:高速数据传输的电连接器已广泛应用于打印机、CD-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数码相机及手机等电子产品,而往往一个电子产品需要组装有多个不同的数据插接口电连接器作不同用途来使用,这样,电子产品朝向轻、薄、短发展方向可能会受到多个插接口电连接器屏障限制,与电子产品微型化方向发展相制约。若在原有一个数据连接器插接口上,不改变原有插接口形状及高度情况下,能实现至少二个不同插接口连接器插入以实现不同用途数据传输与使用时,其可满足于电子产品轻、薄、短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缺限,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插接口电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多插接口电连接器,分别至少提供两种不同结构插头插入,其包括有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若干个第一端子以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表面的端子模块,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室及一尾部,其中,所述收容室内突设有第一舌板,所述第一舌板将收容室分成上收容室与下收容室,所述上收容室与绝缘本体上表面贯穿,于上收容室两侧壁顶面向上延伸突设有端子模块固定的突块;所述端子模块具有一第二舌板,该第二舌板由两突块之间穿入并盖接上收容室上形成空间以提供于一种对接插头插入,而第二舌板与收容室形成空间供另外一种插头插入。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有绝缘座体与组装在绝缘座体的后盖,所述收容室及尾部位于绝缘座体上,所述尾部开设有后盖连接的空部,于空部两侧设有搭接后盖的卡块。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突块后端截面向内凹设有固定端子模块的卡口槽,所述端子模块具有与卡口槽相配合固定的卡榫。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盖具有侧立板及自侧立板正面两侧分别延突设有与卡块搭接的突肋,所述两突肋底端连接有一平板,该平板端面具有第一端子穿入避让凹槽。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端子模块由一体注塑成型,包括有一塑料本体及固定于塑料本体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舌板突设于塑料本体前端,于第二舌板两侧向前延伸突设有与突块衔接的支臂,所述两侧支臂与所述第二舌板间保留有间隙且所述第二舌板宽度为两突块之间距相同,所述卡榫形成于支臂顶端。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舌板自舌板上下端面向后贯穿凹设有第一端子收容的端子槽,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固定部、自固定部一端向前延伸突设有第一弹性部以及自固定部另一端折弯延设有第一焊接脚,所述第一弹性部前端形成有第一接触部。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有一屏蔽外壳,该屏蔽外壳包于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模块外围,所述屏蔽外壳两侧壁面于中间撕破向外折弯设有固定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利用端子模块上的第二舌板盖合在上收容室上,所述第二舌板上设有第二端子,所述第二舌板盖接在上收容室上形成空间以提供于一种对接插头插入,而第二舌板42与收容室形成空间可提供另外一种插头插入,这样,在不改变原有连接器高度基础上能实现两种不同插头插入实现不同数据传输,以更好实现电子产品轻、薄、短发展趋势;另外,本技术结构简单、其组装程序更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休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绝缘本体与第一端子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组装后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端子模块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端子模块与图3组装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组装后的立体图;及图7是本技术组装电路板后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多插接口电连接器,200PCB板,10绝缘座体,11收容室,12第一舌板,121端子槽,122上收容室,123下收容室,13突块,131卡口槽,14尾部,15空部,151卡块,20第一端子,21第一固定部,22第一弹性部,221第一接触部,23第一焊接脚,30后盖31侧立板,32突肋,33平板,331凹槽,40端子模块,41塑料本体,42第二舌板,43支臂,431卡榫,51第二端子,52第二固定部,53第二接触部,531接触凸点,54第二焊接脚,60屏蔽外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述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技术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本技术多插接口电连接器100为一种沉板式结构,该多插接口电连接器100表面安装于电路板200上,其包括有绝缘座体10与组装在绝缘座体10的后盖30组成的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座体10内的若干第一端子20、端子模块40及屏蔽外壳60。请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座体10具有一收容室11及一尾部14,该收容室11内突设有第一舌板12,该第一舌板12自舌板上下端面向后贯穿凹设有第一端子20收容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插接口电连接器,至少提供两种不同结构插头插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个第一端子以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表面的端子模块,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室及一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室内突设有第一舌板,所述第一舌板将收容室分成上收容室与下收容室,所述上收容室与绝缘本体上表面贯穿,于上收容室两侧壁顶面向上延伸突设有端子模块固定的突块;所述端子模块具有一第二舌板,该第二舌板由两突块之间穿入并盖接上收容室上形成空间以提供于一种对接插头插入,而第二舌板与收容室形成空间供另外一种插头插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插接口电连接器,至少提供两种不同结构插头插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个第一端子以及组装于绝缘本体上表面的端子模块,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室及一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室内突设有第一舌板,所述第一舌板将收容室分成上收容室与下收容室,所述上收容室与绝缘本体上表面贯穿,于上收容室两侧壁顶面向上延伸突设有端子模块固定的突块;所述端子模块具有一第二舌板,该第二舌板由两突块之间穿入并盖接上收容室上形成空间以提供于一种对接插头插入,而第二舌板与收容室形成空间供另外一种插头插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插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有绝缘座体与组装在绝缘座体的后盖,所述收容室及尾部位于绝缘座体上,所述尾部开设有后盖连接的空部,于空部两侧设有搭接后盖的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插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块后端截面向内凹设有固定端子模块的卡口槽,所述端子模块具有与卡口槽相配合固定的卡榫。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插接口电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杨
申请(专利权)人:崔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