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900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7
在所述边框区域设置有第一引绕配线,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从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一个、或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的一个、或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的一个中延伸,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引绕配线包含于第一金属层,第一导电膜包含于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与所述第一导电膜经由无机绝缘膜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显示设备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抑制异性(角部被切掉的形状)的显示区域的亮度不均匀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2-103335号公报(2012年5月31日公开)”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显示区域限定于特定形状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设备,包括,非矩形的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含:传达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信号线、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正交的多个扫描信号线、多个发光控制线、对应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以及所述多个扫面信号线的交点而设置的多个子像素电路,设置有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与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与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在所述边框区域设置有第一引绕配线,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从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一个、或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的一个、或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的一个中延伸,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显示设备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绕配线包含于第一金属层,第一导电膜包含于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与所述第一导电膜经由无机绝缘膜重叠。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能够改善异性的显示区域的亮度不均匀。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2的(a)是表示显示设备的显示部的构成例的剖视图,(b)是表示TFT层的形成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包含于显示区域的子像素电路的构成例的电路图。图5是表示显示区域的边缘周边的构成的俯视图。图6的(a)是图5的a-a剖视图,(b)是图5的b-b剖视图。图7的(a)、(b)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扫描脉冲波形的示意图,(c)是参考例中的扫描图8的(a)(b)表示显示区域的边缘周边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显示区域的边缘周边的别的构成的俯视图。图9的(a)、(b)是表示边框区域的变形例的俯视图,(c)是(b)的c-c剖视图。图10是表示显示区域的边缘周边的进一步的别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二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三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四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显示区域的形状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同层”是指在同一过程(成膜工序)中形成,“下层”是指在比比较对象的层更早的过程中形成,“上层”指在比比较对象的层更晚的过程中形成。图1是表示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2的(a)是表示显示设备的显示部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图2的(b)是表示TFT层的形成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在制造柔性显示设备的情况下,如图1以及图2所示,首先在透光性的支撑基板(例如母玻璃基板)上形成树脂层12(步骤S1)。然后,形成势垒层3(步骤S2)。然后,形成TFT层4(步骤S3)。然后,形成顶部发射型的发光元件层5(步骤S4)。然后,形成密封层6(步骤S5)。然后,在密封层6上贴附上表面膜(步骤S6)。然后,通过激光的照射等使支撑基板从树脂层12剥离(步骤S7)。然后,在树脂层12的下表面贴附下表面膜10(步骤S8)。然后,分割层叠体而获得多个单片,该层叠体包括下表面膜10、树脂层12、势垒层3、TFT层4、发光元件层5、密封层6(步骤S9)。然后,在获得的单片上贴附功能膜39(步骤S10)。然后,在比形成有多个子像素的显示区域更靠外侧(非显示区域,边框)的一部分(端子部)上安装电子电路基板(例如,IC芯片以及FPC)(步骤S11)。此外,步骤S1至S11是显示设备制造装置(包括进行步骤S1至S5的各工序的成膜装置)进行。作为树脂层12的材料,例如列举聚酰亚胺等。也能够将树脂层12的部分置换成两层的树脂膜(例如,聚酰亚胺膜)以及被该这些夹的无机绝缘膜。势垒层3是防止水、氧等的异物侵入于TFT层4与发光元件层5的层,能够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氧氮化硅膜、或这些的层叠膜构成。TFT层4包含:半导体膜15、比半导体膜15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16(栅极绝缘膜)、比无机绝缘膜16更上层的栅极电极GE与栅极配线GH、比栅极电极GE与栅极配线GH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18、比无机绝缘膜18更上层的电容电极CE、比电容电极CE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20、比无机绝缘膜20更上层的源极配线SH、比源极配线SH更上层的平坦化膜21(层间绝缘膜)。半导体膜15例如由低温多晶硅(LTPS)或氧化物半导体(例如In-Ga-Zn-O系列的半导体)构成,以包含半导体膜15与栅极电极GE的方式构成晶体管(TFT)。在图2中,晶体管以顶栅结构被示出,但也可以是底栅结构。栅极电极GE、栅极配线GH、电容电极CE以及源极配线SH例如由包含铝、钨、钼、钽、铬、钛以及铜中的至少一个的金属的单层膜或层叠膜构成。TFT层4如图2的(b)所示,包含一层的半导体层、三层的金属层(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以及第三金属层)。无机绝缘膜16、18、20例如可以由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或氮化硅(SiNx)膜或这些的层叠膜构成。平坦化膜21例如由聚酰亚胺、丙烯酸等的可涂布的有机材料构成。发光元件层5包括:比平坦化膜21更上层的阳极22、覆盖阳极22的边缘的绝缘性的边缘罩23、比边缘罩23更上层的EL(电致发光)层24、比EL层24更上层的阴极25。边缘罩23在涂布聚酰亚胺、丙烯酸等的有机材料之后,通过光刻法能够进行图案化而形成。在每个子像素中,包含岛状的阳极22、EL层24以及阴极25的发光元件ES(例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Q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形成于发光元件层5,发光元件ES的控制电路形成于TFT层4,由发光元件与其控制电路构成子像素电路。EL层24例如由从下层侧起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以及电子注入层构成。发光层通过蒸镀法或喷墨法在边缘罩23的开口(每个子像素)形成为岛状。其他层形成为岛状或整面状(共用层)。另外,也可以是不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以及电极注入层中一个以上的层的构成。在蒸镀形成OLED的发光层的情况下,使用FMM(高精度金属)。FMM是包括多个开口的薄片(例如,殷钢材制),通过一个开口的有机物质而形成岛状的发光层(对应于一个子像素)。QLED的发光层例如通过将扩散有量子点的溶剂进行喷墨涂布,能够形成岛状的发光层(对应于一个子像素)。阳极22例如由ITO(IndiumTinOxide)与Ag(银)或包括Ag的合金的层叠构成,而且包括光反射性。阴极25能够由MgAg合金(极薄膜)、ITO、IZO(IndiumzincOxide)等的透光性的导电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n非矩形的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n所述显示区域包含:传达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信号线、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正交的多个扫描信号线、多个发光控制线、对应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以及所述多个扫面信号线的交点而设置的多个子像素电路,/n设置有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与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与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n在所述边框区域设置有第一引绕配线,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从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一个、或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的一个、或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的一个中延伸,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n所述显示设备的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引绕配线包含于第一金属层,/n第一导电膜包含于第二金属层,/n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与所述第一导电膜经由无机绝缘膜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非矩形的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
所述显示区域包含:传达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信号线、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正交的多个扫描信号线、多个发光控制线、对应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以及所述多个扫面信号线的交点而设置的多个子像素电路,
设置有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与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与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电连接的驱动电路,
在所述边框区域设置有第一引绕配线,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从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的一个、或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的一个、或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的一个中延伸,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
所述显示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绕配线包含于第一金属层,
第一导电膜包含于第二金属层,
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与所述第一导电膜经由无机绝缘膜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绕配线包括宽度局部变大的宽幅部,
所述第一导电膜与所述宽幅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膜与所述宽幅部整体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宽幅部是所述第一引绕配线延伸的延伸方向的大小大于宽度方向的大小的长边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与包含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中的一个电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向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中的一个传达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以沿着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缘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边框区域,
从所述驱动电路经由所述第一引绕配线向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中的一个、或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中的一个、或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中的一个传达信号,
所述非矩形的显示区域的至少一个的角部的边缘是曲线形状或倾斜形状,
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以及所述第一导电膜形成于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一个角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以沿着所述显示区域的曲线边缘的方式形成,
从所述驱动电路经由所述第一引绕配线向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中的一个、或所述多个发光控制线中的一个、或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中的一个传达信号,
所述第一引绕配线以及所述第一导电膜形成于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曲线边缘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各驱动电路以沿着非矩形的显示区域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边框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下,所述第一导电膜是从中央部向两端部宽度变大的弓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膜是恒定电位配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膜是电浮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膜与将电源电压供应给所述多个子像素电路的配线、或包含于各子像素电路的发光元件的阳极或阴极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各子像素电路包括电容电极,
所述电容电极包含于所述第二金属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膜以跨所述第一引绕配线的方式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引绕配线相邻且包含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第二引绕配线经由所述无机绝缘膜与所述第一导电膜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引绕配线相邻且包含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第二引绕配线经由所述无机绝缘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横山真山田淳一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