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轨式安装电能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845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轨式安装电能表,主要用于低压配电系统。包括前壳(2)、后壳(12)、铜排(5)、互感器(4)、接线柱(3)、线路板Ⅰ(9)、接线端子(8)、线路板Ⅱ(11)、锁紧件(1)、翻盖(13)、面盖(14)和面板(15),铜排(5)直接卡在前壳(2)内,互感器(4)套装在铜排(5)的中间段,接线柱(3)分别套置在铜排(5)的两端,线路板Ⅰ(9)固定在前壳(2)内,接线端子(8)插置在线路板Ⅰ(9)的背面的上下两边,线路板Ⅱ(11)设置于前壳(2)内,锁紧件(1)嵌置在前壳(2)正面中间,翻盖(13)盖置于后壳(12)的上、下侧翅上,面盖(14)和面板(15)设置于后壳(12)后端,且面盖14嵌在后壳12后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能表体积小巧、内部结构简洁紧凑、生产效率高,用户使用维护成本低。(*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测量仪表类,特别涉及一种安装电能表。主要用于低 压配电系统,实现功能主要为配电终端电能计量。技术背景目前,安装电能表大部分都是挂壁式安装或电气柜安装,外观都采用 基本方体形,体积相对较大(产品体积相对小的,功能少),并且其产品内 部结构复杂,安装不便。极少数产品采用导轨式安装的,内部结构设计复 杂,接线繁琐,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能表体积小巧、内 部结构简洁紧凑、生产效率高,用户使用维护成本低的导轨式安装电能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导轨式安装电能表,其特征在 于所述电能表包括前壳、后壳、铜排、互感器、接线柱、线路板I 、接线 端子、线路板II、锁紧件、翻盖、面盖和面板,所述前壳呈方形体,后壳由中间方形体和上、下两侧翅构成,上、下 两侧翅是在中间方形体的上、下两侧沿中间方形体前侧边缘分别向上、向 下延伸构成,前壳和后壳前后对合构成电能表的外壳,所述铜排呈曲轴状,铜排直接卡在前壳内,铜排中间段套热縮管, 所述互感器套装在铜排的中间段, 所述接线柱套置在铜排的两端,并与铜排固定, 所述线路板I固定在前壳内,所述接线端子有两个,两个接线端子向后凸出插置在线路板I的背面 的上下两边,且两个接线端子分别穿过后壳的上、下侧翅, 所述线路板II设置于前壳内,且置于线路板I后方, 所述锁紧件嵌置在前壳正面中间, 所述翻盖盖置于后壳的上、下侧翅上,所述面盖和面板设置于后壳后端,且面盖嵌在后壳后端。 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采用导轨式模数化设计方便安装,适用领域广,通用性强,标准 性强。2、 电能表内部零件布局结构紧凑,使用安全,方便,生产效率高,成 本低。3、 电能表输入、输出接口直接采用连接端子,生产效率高、成本低。4、 铜排、接线柱、壳体巧妙配合,结构紧凑、安全,接线可靠。铜排 结构巧妙,充分利用壳内空间,避免与线路板上的元器件相碰。5、 接线柱套装在铜排上且周围与壳体紧凑拼接,防止铜排松动,加强 了可靠性,并有效减小体积,结构简洁紧凑。综上,本产品采用创新结构优化设计,实现35,标准导轨式安装,内部结构设计简洁巧妙,体积小巧,接线结构创新设计,接线简单,大大 提高了用户维护效率,降低了成本。本技术不仅可安装在一般的箱柜内,也可安装在嵌入式小型配电 箱柜内,外型采用标准模数化设计,通用性适用性大大增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导轨式安装电能表的单相表结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导轨式安装电能表的单相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示图。图4为本技术的单相电能表铜排、接线柱安装图。 图5为本技术的三相电能表铜排、接线柱安装图。 图中锁紧件l、前壳2、接线柱3、互感器4、铜排5、 M6螺丝6、热縮管7、接线端子8、线路板I9 、 M3螺钉10、线路板IIll、后壳12、翻盖13、面盖14、面板15。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3,本技术导轨式安装电能表,主要由锁紧件l、前壳2、 接线柱3、互感器4、铜排5、热縮管7、接线端子8、线路板I 9 、线路 板IIll、后壳12、翻盖13、面盖14和面板15组成。所述前壳2呈方形体,所述后壳12由中间方形体和上、下两侧翅构成, 上、下两侧翅是在中间方形体的上、下两侧沿中间方形体前侧边缘分别向 上、向下延伸构成,所述前壳2和后壳12前后对合构成电能表的外壳。所述锁紧件1嵌置在前壳2正面中间。所述铜排5呈曲轴状,直接卡在前壳2内,铜排5在前壳2内左、右并排布置,铜排5中间段套热缩管7,防止与元器件产生爬电。所述互感器4有一只,套装在其中一个铜排5的中间段。 所述接线柱3有四只,四只接线柱3两两分别套置在铜排5的两端,并用M6螺丝6与铜排5固定,如图4。所述线路板I 9用M3螺钉10固定在前壳2内。所述接线端子8有两个,两个接线端子8向后凸出插置在线路板I9 的背面的上下两边,且两个接线端子8分别穿过后壳12的上、下侧翅,翻 盖13盖置于后壳12的上、下侧翅上,翻盖13可以转动。所述线路板IIll设置于前壳2内,且置于线路板I9后方。所述面盖14和面板15设置于后壳12后端,面盖14嵌在后壳12后端。其他备注说明该产品分为三相和单相,其结构设计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三相产品壳 内多装两个铜排。具体见图5。本产品采用了先进的芯片技术及精湛的SMT工艺设计,LCD显示,可 进行费率时段、时钟、表号等设置,并具有脉冲输出功能;可利用RS-485 通讯接口与微机实现通讯,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用电自动化管理,具有良好 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和铅封防窃电功能、工作电压范围宽。权利要求1、一种导轨式安装电能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表包括前壳(2)、后壳(12)、铜排(5)、互感器(4)、接线柱(3)、线路板I(9)、接线端子(8)、线路板II(11)、锁紧件(1)、翻盖(13)、面盖(14)和面板(15),所述前壳(2)呈方形体,后壳(12)由中间方形体和上、下两侧翅构成,上、下两侧翅是在中间方形体的上、下两侧沿中间方形体前侧边缘分别向上、向下延伸构成,前壳(2)和后壳(12)前后对合构成电能表的外壳,所述铜排(5)呈曲轴状,铜排(5)直接卡在前壳(2)内,铜排(5)中间段套热缩管(7),所述互感器(4)套装在铜排(5)的中间段,所述接线柱(3)分别套置在铜排(5)的两端,并与铜排(5)固定,所述线路板I(9)固定在前壳(2)内,所述接线端子(8)有两个,两个接线端子(8)向后凸出插置在线路板I(9)的背面的上下两边,且两个接线端子(8)分别穿过后壳(12)的上、下侧翅,所述线路板II(11)设置于前壳(2)内,且置于线路板I(9)后方,所述锁紧件(1)嵌置在前壳(2)正面中间,所述翻盖(13)盖置于后壳(12)的上、下侧翅上,翻盖(13)可以转动,所述面盖(14)和面板(15)设置于后壳(12)后端,且面盖(14)嵌在后壳(12)后端。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导轨式安装电能表,主要用于低压配电系统。包括前壳(2)、后壳(12)、铜排(5)、互感器(4)、接线柱(3)、线路板I(9)、接线端子(8)、线路板II(11)、锁紧件(1)、翻盖(13)、面盖(14)和面板(15),铜排(5)直接卡在前壳(2)内,互感器(4)套装在铜排(5)的中间段,接线柱(3)分别套置在铜排(5)的两端,线路板I(9)固定在前壳(2)内,接线端子(8)插置在线路板I(9)的背面的上下两边,线路板II(11)设置于前壳(2)内,锁紧件(1)嵌置在前壳(2)正面中间,翻盖(13)盖置于后壳(12)的上、下侧翅上,面盖(14)和面板(15)设置于后壳(12)后端,且面盖14嵌在后壳12后端。本技术电能表体积小巧、内部结构简洁紧凑、生产效率高,用户使用维护成本低。文档编号G01R11/02GK201170790SQ200820031969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6日专利技术者中 周, 龙 姜, 忠 李, 阳常回, 陈建锋 申请人:江阴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轨式安装电能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表包括前壳(2)、后壳(12)、铜排(5)、互感器(4)、接线柱(3)、线路板Ⅰ(9)、接线端子(8)、线路板Ⅱ(11)、锁紧件(1)、翻盖(13)、面盖(14)和面板(15), 所述前壳(2)呈方形体,后壳(12)由中间方形体和上、下两侧翅构成,上、下两侧翅是在中间方形体的上、下两侧沿中间方形体前侧边缘分别向上、向下延伸构成,前壳(2)和后壳(12)前后对合构成电能表的外壳, 所述铜排(5)呈曲轴状,铜排(5)直接卡在前壳(2)内,铜排(5)中间段套热缩管(7), 所述互感器(4)套装在铜排(5)的中间段, 所述接线柱(3)分别套置在铜排(5)的两端,并与铜排(5)固定, 所述线路板Ⅰ(9)固定在前壳(2)内, 所述接线端子(8)有两个,两个接线端子(8)向后凸出插置在线路板Ⅰ(9)的背面的上下两边,且两个接线端子(8)分别穿过后壳(12)的上、下侧翅, 所述线路板Ⅱ(11)设置于前壳(2)内,且置于线路板Ⅰ(9)后方, 所述锁紧件(1)嵌置在前壳(2)正面中间, 所述翻盖(13)盖置于后壳(12)的上、下侧翅上,翻盖(13)可以转动, 所述面盖(14)和面板(15)设置于后壳(12)后端,且面盖(14)嵌在后壳(12)后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龙周中李忠阳常回陈建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